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央視網評教育系列評論之一:
建議大學生養豬呼喚就業觀轉變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6日 09: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央視網評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熊丙奇

      11月3日,湖北統計局副局長、全國人大代表葉青在一次講座上回答大學生提問時,建議大學生畢業後去養豬,特別是對於出自農村的大學生來説,風險投資小。他還聲稱什麼東西貴就幹什麼。(11月4日《武漢晚報》)

      對於葉青局長的宏論,輿論的反應頗有意思,其建議學生畢業後養豬,得到了普遍的支持,認為這不失為畢業之後的一種創業選擇;而針對其“什麼東西貴就幹什麼”的觀點,大家卻不買賬,認為大學生選擇職業不能一味追“貴”,不但難以追上,而且很可能迷失自己,甚至有人擔心,如果大學辦學也是什麼東西貴就幹什麼,將使大學功利化。

      應該説,這都是比較理性的觀念。相比幾年前的社會輿論,有很大的進步。2006年,時任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新聞發佈會上稱“大學生養豬,媒體不必譁然”,引起輿論一片譁然。那時,普遍的觀點是,大學生養豬,就是教育與人才的浪費。而之後的五年時間中,針對不時有大學生應聘去當豬肉工、掃地工、搓澡工,社會輿論都會探討大學生的就業現實與就業觀轉變問題。

      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大學辦學和社會的就業環境、制度是幾個緊密相關,又容易混淆的概念。長期以來存在兩種不同態度,一是認為大學生就業難,主要在於就業觀念沒有轉變,只要轉變就業觀,大學生就業難不難解決;二是大學生從事“低檔”的工作,是教育的貶值,要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應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同時促進我國産業結構調整,為大學生創造更多“人盡其才”的崗位。這兩種態度,把大學生就業觀的轉變和教育改革、社會經濟發展對立起來,往往政府部門、學校不斷做轉變學生就業觀念的工作,而社會輿論還是堅持大學生是精英這樣的認識,反對大學生轉變觀念。

      其實,這兩者並不矛盾,大學生要轉變觀念,與此同時,教育必須改革、産業結構需要調整。這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中兩個不同角度的問題。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社會需要轉變對大學生的定位,大學生也必須轉變就業觀念,根據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到2010年,我國在校大學生已達3000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26.5%,在這種情況下,對大學生的定位還停留在上個世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8%不到的背景,就十分不妥。發展高等教育的一個目的是,讓各行各業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由此提高服務水平。

      也正是由於如此,教育必須改革。道理很簡單,如果學校千校一面,培養的人才沒有個性,就不能適應廣泛的社會人才需要,出現大學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脫節。目前,由於缺乏辦學自主權,加之大學管理行政化傾向嚴重,我國所有高校,包括985高校和普通高職高專,都存在辦學定位模糊,學科、專業沒有特色,急功近利、盲目發展的問題。這就要反對大學盲目追逐所謂的社會熱門,而要有自身明確的辦學定位。如果按照葉局長什麼貴就幹什麼的思維,大學就成了社會服務站,結局可能是,大學幹什麼,什麼就變得不貴了。——我國高校過去10年中,紛紛開設法學、金融學、工商管理等所謂熱門專業,這幾年這些專業已經成為就業的大冷門。

      而大學生到各個行業工作,雙贏的格局當是,大學生用自己的才能為行業發展注入新活力,提升行業的內涵,併為更多的大學生求職、創業提供空間。可現實卻不如人意,一些大學生淘糞,幹的就是與普通工人一樣的活,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大學生賣豬肉,也沒有把大學所學的管理、營銷知識用到工作中。這就應了社會人才高消費的擔憂:研究生幹本科生就可幹的活,本科生乾大專生,甚至高中畢業生就可勝任的工作。無疑,這不是雙贏,而變為雙輸:大學生感到前途迷茫,有了大學生加盟的行業也沒有提高服務水平。我國現在每10萬人口已有9000多名大學學歷人口,可我國服務業僅佔GDP的40%,這反映出高等教育對推動社會産業結構調整的作用不明顯,也造成事實上的大學生就業難。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到2020年,我國大學學歷人口將達2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要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必須全面轉變就業觀念,持續推進教育改革。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經過多次的討論,社會輿論已經對這一問題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可是,一些官員、大學辦學者的認識,還沒有多大進步,一味強調轉變就業觀念,可在推進教育改革,社會産業結構調整方面卻作為不大,還有的則亂作為,這使大學生就業問題變得更為困難。

熱詞:

  • 人大代表
  • 大學生
  • 就業
  • 養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