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畢詩成:稅收在“規定”之外還該有“倫理”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29日 14: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揚子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這幾天“月餅稅”和“婚前房産證加名稅”成為熱點。有評論説,這聽起來就很荒唐,這是見縫插針,與民爭利;稅務部門則説,這是老百姓不明真相,大驚小怪——中秋節發月餅屬於員工福利,早在1998年,國稅局就出了一份文件,規定“從福利費和工會經費中支付給本單位職工的人人有份的補貼、補助,應當併入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收入計徵個人所得稅。”至於武漢市對婚前房産證加名按“贈與行為”對待,按加名方取得房産份額徵收4%契稅,做法也“合乎國家相關規定和法律條文”(綜合近日揚子晚報、京華時報等媒體報道)。

  既然能找到法律依據,人家這稅似乎也就收得。而民眾持有不滿,除了當下整體稅負較重、納稅人享受權益不足之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收稅不確定感”——大家不知道,到底在哪些環節“有些部門”還可以見縫插針地坐地收稅;可不可以收稅、按怎樣的比例收,解釋權又到底在誰手裏。前些天南京推出“房産證加名稅”,比例3%,輿論譁然;現在武漢推出比例4%,也“合法合理”:相互效倣,又能奈何?所謂“月餅稅”也一樣,1998年就“可以收”,但稅務部門一直以來都沒怎麼徵稅,一直到了2009年經濟危機背景下財政“錢緊”,稅務總局和財政部各自下發了一份文件正式開收……收,還是不收,這成了一個具有可塑性的選題,甚至“領導一個電話”,就可以給出一份答案!

  既然地方稅務部門擁有如此多的解釋權,甚至下個文件就成為“收稅權”,民眾自然憂慮:地方財政可能經常缺錢,地稅部門壓力永遠都是巨大,這種壓力會不會轉換成對民眾的壓力,成為無孔不入、甚至重復建設的“徵稅”?財政部日前發佈數據稱,上半年全國稅收收入50028.43億元,同比增長29.6%,而GDP的同比增長僅為9.6%,徵稅又一次跑贏了GDP,誰來遏制這種不匹配的增收遊戲?

  稅收不能成為橡皮筋,是因為還有另外一些“彈性”刺激著民眾的神經:同樣是福利納稅,那些享受了最多福利的官員們是否“被納稅”了?同樣是所得稅,為什麼工薪階層成了納稅主體,而大量的灰色收入黑色收入逃之夭夭?同樣是納稅人,普通老百姓在醫療、教育等方面是否享受到了公平公正的待遇?同樣是納稅人,為什麼在不同的地方要有完全不同的待遇?如果怎麼徵收、怎麼使用,都充斥了不確定性。

  稅收,是任何一個現代國家,都需要嚴肅對待的公共事務。誰可以被授權、應該怎麼確定收稅範圍、怎樣監督使用、怎樣向納稅人負責,都是一連串需要理清楚、講明白、宣講透明的重要命題,大家不能容忍它神神秘秘地被視為專業性機構的專業性行為——可以被選擇性使用,可以被選擇性解釋。

  重塑稅收倫理,時不我待,這也是理順民心的重要內容。剛性的稅收政策,儘量讓利於民,給民眾一個彈性的生活空間;而不是彈性的稅收條款,總是與民爭利——唯有如此,納稅人的尊嚴與權利,才可以被充分地保障。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倫理
  • 規定
  • 彈性
  • 房産證
  • 合法合理
  • 月餅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