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鄭功成:如何實現中國社會發展奇跡
——推進社會建設的重點在哪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2日 17: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論壇》雜誌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推進社會建設的重點在哪

  講話精彩語錄

  “推進社會建設,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公眾關切: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過,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矛盾愈益凸顯。在經濟發展起來以後,社會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人民群眾的社會訴求越來越多。不同的社會群體民主意識也比10年前、20年前更強。這就使得社會建設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應對挑戰,推進社會建設的重點在哪?

  將以保障與改善民生為核心內容的社會建設提到國家戰略高度,擺到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加強與改進社會管理來維護經濟改革的成果,在延續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同時再實現中國式的社會發展奇跡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我們在為過去的輝煌成就而自豪的同時,不能忘記當代中國經歷了30年的經濟轉型也正在經歷著空前廣泛的社會轉型與社會變革,各種社會問題與社會矛盾伴隨著經濟發展而日益尖銳化。因此,必須將以保障與改善民生為核心內容的社會建設提到國家戰略高度,擺到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加強與改進社會管理來維護經濟改革的成果,在延續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同時再實現中國式的社會發展奇跡。

  民生,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回顧中國近30年來的歷程,民生維艱構成了改革開放的根本動力,民生改善是改革開放的最大成果之一,而民生全面升級又構成了現階段的最大挑戰。一方面,中低收入群體與普通工薪階層、農民仍然是中國社會結構的主體,其中需要救助的人口約佔總人口的10%-12%,一些困難群體的生存境況還在溫飽線上波動,他們既面臨著諸多生活後顧之憂,又渴望著合理分享到國家發展成果;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城鄉居民進入小康生活甚至富裕階段,他們的民生訴求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溫飽追求,而是在發展進程中不斷升級。

  儘管經濟建設可以為保障與改善民生奠定日益豐厚的物質基礎,但保障與改善民生卻並非是經濟增長自動解決的問題,它必須納入社會建設並通過相應的社會政策來加以解決。為此,迫切需要將民生提高到治國理政的核心位置,將保障與改善民生視為國家發展與各級政府的核心使命,並建立相應的考核體系加以約束,以切實扭轉片面追求GDP增長的傳統政績觀。

是時候切實解決社會矛盾了

  進入本世紀以來,各種社會問題日益突出,社會管治壓力和維穩成本急劇攀升,迫切需要加強社會建設和改進社會管理。造成當前社會矛盾凸顯的原因異常複雜,但主要的不外乎是利益失衡、管治失當、預期不定、信仰迷失。

  一是財富分配的不公與失范,使不同群體之間收益的非正常差距持續拉大,利益失衡構成了當前的深刻社會根源。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擴大到3.3比1,體制內外勞動者收入差距以倍數計,有産者與無産者所獲得的財産性收入差距更是無法計量。特別是貪污腐敗、權力尋租、官商勾結、灰色致富等現象形成了特殊利益集團,損害了社會公正和百姓利益,激起許多人的不滿。

  二是管治失范是當前社會矛盾的催化劑。包括:由於執法不嚴導致法制與道德底線在一些地方和領域被突破,許多群體事件與極端案例都是以強淩弱、以利損義、以私廢公的結果;由於官僚主義導致一些本應在基層解決的問題久拖不決,最後一發不可收拾;由於不當行政致使矛盾擴大化。如一些地方在拆遷、徵地、城管等方面存在不當行政或暴力執法甚至釀成流血衝突與群體事件。

  三是預期不定直接放大了當前的社會矛盾。如社保體系不健全、就業質量不高、戶籍遷徙及相關權益不明確、單位歸屬感和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等,使得人們對未來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從而放大社會矛盾。

  四是信仰迷失亦造成了唯利是圖、追求暴富的不良氛圍,同時並存的則是社會責任、公益責任缺失。因此,推進社會建設需要客觀正視上述問題與矛盾,並根據其成因採取相應的措施。

  凝聚追求和諧的社會共識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保證了轉型與發展過程中的社會穩定。但毋庸諱言,進入本世紀以來社會群體事件與極端個案的接連發生,如甕安事件、隴南事件、石首事件、重慶“彭水詩案”等一系列事件,對社會造成了巨大衝擊,揭示了社會不穩定現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沒有社會穩定,不可能有民心安定,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經濟增長與正常的社會秩序,社會和諧將成一紙空文。因此,社會和諧是社會穩定的基礎,而社會穩定是國家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的保障性條件。只有真正形成追求和諧、維護穩定的廣泛社會共識,才能摒棄以“維穩”壓“維權”和以“維權”衝“維穩”的不當取向,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建設的目標。

  給公眾一個穩定的安全預期

  當前一些社會問題的惡化和社會矛盾的尖銳化,除了現實中確實存在著一些突出民生問題未能得到妥善解決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相關制度欠公正、不健全和缺乏穩定安全預期所帶來的不安、焦慮所放大的。因此,儘快完善相關政策,強化相關制度保障,制度保障與安全預期將是安定民心、提升信心、促進和諧的法寶。

  在現階段,特別需要進一步完善促進就業政策並保障就業質量不斷提升,儘快實現基本社會保障(社會救助、養老保險、醫療保障)制度全覆蓋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建立長久公正的收入分配製度並明確目標與政策步驟,同時不失時機地發展保障性住房與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福利事業,加快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對於近期內解決不了的問題,也要有明確的目標、方向與思路以及漸進的措施,這既是對人民的承諾,也是對政府的約束。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針對民生保障的相關制度安排若長期試而不定,總是處於不斷調整中,不僅會損害制度的嚴肅性與可靠性,而且亦會因地方的“過度創新”而造成制度碎片化,留下不良的後遺症。在社會保障等領域中,當前深化改革的困難大多與20世紀80-90年代年放任各地“創新”直接相關,國家與人民付出的代價非常高昂。因此,建議在“十二五”期間努力推進與民生相關的制度體系尤其是基本制度安排走向定型。為此,重大制度安排不宜放任各地自行“摸著石頭過河”,而是需要進一步強化中央政府的制度設計責任,盡可能步入法制化軌道。

  多管齊下,創新社會管理

  當前社會矛盾顯性化與管治壓力、維穩成本不斷攀升的情形表明:社會建設不同於經濟建設,繼續簡單地延用傳統的管治社會方式已經難以奏效,必須多管齊下,創新社會管理機制。

  一是執政黨需要強化掌控全局、維護穩定的政治責任,把對社會管理的重視程度提升到與經濟發展並重的位置,同時將和諧發展、公平正義、共享成果提升為全黨共識,在社會管理中促進立法、行政與司法協同,並進行相應頂層設計。

  二是創新政府服務機制。包括在中央與省級推進大部門制,減少因部門衝突與利益博弈而衍生和惡化社會問題的現象;在鄉鎮、街道改條條分割為塊塊集中,剷除基層官僚化土壤;同時採取公助民辦、購買服務等方式帶動公眾參與社會建設,並打造陽光政府,切實奉行政務公開,重點加快預算公開與政策公開等。

  三是切實強化司法權威。包括推進嚴格執法和司法問責制,讓司法系統真正擔負起懲惡揚善、矯正失范的職責;強化司法公正,樹立司法權威,既要勝敗皆服的“宋魚水”式法官,更要依法辦案、敢於得罪原告、被告的典範,還有必要大力推行案例示範制,為各級司法人員提供標尺,用司法手段防止特殊利益集團侵害公眾利益。

  四是充分發揮民主黨派、人民團體與宗教團體的獨特功能,發展社會組織,推動社會有序治理。如推進基層工會組織民主化進程,讓基層工會成為一線勞動者擁護的組織,推進新型勞資關係,將改善勞資關係並營造勞資共贏的格局。

  五是強化輿論的社會責任,在充分發揮互聯網等新媒體的積極作用的同時,還有必要明確要求其承擔社會責任,實行嚴格自律。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更多精彩觀點

  為何要強調“堅持工作重心”下移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周少來:“重心下移”是民生建設與共同富裕最基本的一種平衡: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意味著教育、衛生、社保等服務要向城市中低收入者、向農村、向中西部、向老人、婦女兒童等薄弱環節傾斜。

  “重心下移”,也是克服社會福利不均衡、化解社會矛盾的過程,近年中國處於發展關鍵期,也是矛盾凸顯期,在不發達地區及與老百姓生活相關密切的領域應更促進公平。胡錦濤在講話中專門提及“保障性住房”,更見“平衡”深意,眼下民眾的意見和問題,與其本身的生活狀況密切相關,其中“住有所居”最為萬眾矚目。

  為何重申“收入分配”與“共同富裕”

  經濟學家 華生:胡錦濤重申“收入分配”與“共同富裕”,是對當下貧富差距擴大、輿論反應強烈這一現實的回應,非常必要。近年來中國財政實力雄厚,“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亦成為現實,重申“共富”正當其時。同時,這也是中國共産黨人堅持自己崇高理想的莊嚴承諾。

  共同富裕既是共産黨人的遠大理想,也是一個貫穿改革開放始終的基本原則,更是一個不斷實現的動態過程。全體共産黨人應該斬釘截鐵地實現這個承諾。

  “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有何深意

  武漢大學青年學者 黃稼輝:把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是黨和政府最大的民生,也是最大的發展,更是人民群眾的福音。

  以為,民生是最大政治,民生一頭連著百姓的鍋碗瓢盆,一頭連著國家的繁榮富強。解決了人民群眾的就業,也就解決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保障,更是改善了民生。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關係著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那麼在促進民生發展過程中,就要把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這是順了人民群眾生活的新期待,更是順應發展潮流,是積極穩妥地發展就業,促進發展,更是解決民生,讓人民群眾享受改革開放和發展的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