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分析稱發展航母是中國海軍走向現代化必由之路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1日 09: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瞭望》文章:建設現代化海軍
  發展航母、列裝航母,讓航母參與國際海軍活動,是中國海軍向現代化海軍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大校7月27日在北京宣佈,中國目前正利用一艘廢舊的航空母艦平臺進行改造,用於科研試驗和訓練。

  這艘原名為“瓦良格”號的廢舊航母平臺在完成改造後,將成為中國海軍的一艘試驗和訓練艦。

  中國航母發展之路邁出了第一步。

  睜大眼晴看世界

  150多年前,林則徐曾發出“睜眼看世界”的吶喊。可是,由於時代所限和當時的政治腐敗,國力不斷走向衰微、軍力始終不敵列強,甲午海戰慘敗成為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傷痛,接二連三的喪權辱國條約讓曾經的東方強國無地自容。

  面對外來強勢文化的衝擊,中國人一度茫然失措,洋務運動、維新自強、辛亥革命一系列的救國探索,或中途夭折、或功敗垂成,強國之夢陷入迷途。

  一直到抗日戰爭的勝利,才讓中華民族兒女重拾自信、挺起胸膛。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勝利,讓美國人在冷戰後最大規模的局部戰爭中低下了頭,這是中國人第一次走出國門抗擊強敵的勝利,中國人走向世界邁出了第一步,中國人從此真正開始睜眼看世界了。

  改革開放後,中國人不僅睜開眼睛看世界,也開始審視世界了,思考如何在世界的大舞臺上發展和強大自己。但是,我們也遇到了新的問題,那就是:經濟的觸角不斷伸向世界,而軍力卻無法保護和支撐國家利益向海外的拓展。無數歷史事實證明,沒有軍力保護和支撐的利益拓展是虛弱的,沒有軍力保護和支撐的經濟發展是軟弱的。21世紀是海洋世紀,發展的基礎依賴於海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呼喚航母之聲隨之強烈。

  航母,不是在家門口打轉轉的玩具,而是能夠走向大洋,走向世界的利器。人們都知道,每當任何威脅到美國利益的事情出現的時候,美國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問“我們的航母在哪?”美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航母,這也是美國稱霸世界的奧秘之一。

  中國發展以不稱霸為政治理念。但是,威脅中國利益的事情時有發生,正常發展航母,正是保護中國國家利益的一個重要舉措。如果説林則徐發出的“睜眼看世界”還只是一種懵懂的意識,今天擁有航母是中國清醒地、有意識地“睜大眼睛看世界”的戰略意識所為。

  全球戰略的基石

  隨著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和我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尺度,我國的國家利益與世界整體越來越聯絡在一起。如何發展、拓展國家利益,這是我國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破解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必須有一個全球戰略。

  多年來由於我們只限于在歐亞大陸東端一隅生存與發展以及反對某些國家的全球霸權主義行為,全球戰略曾是中國人十分忌諱的一個話題。由於這種多年來形成的思維定勢,人們總以為搞全球戰略就是搞世界霸權。其實,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有全球觀念,因為中國與全球越來越緊緊地聯絡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了。

  全球戰略,其政治含義已經不是僅僅意味著稱霸,其發展出的另一層意義就是一個發展的理念。隨著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不斷出臺自己的全球戰略,制定全球戰略時不把軍力這一因素考慮進去,表明我們制定的全球戰略是不完善的。因為,沒有強大的軍力保護和支撐,無法實施全球戰略。這種軍力必須是能夠保護海外國家利益的軍力,必須是能夠全球延伸的軍力,必須是能夠與我國的海外利益相匹配的軍力。不論從歷史看還是從現實看,不論是戰時還是平時,人們發現,以航母為核心代表的軍力是滿足這種需要的重要因素。

  首先,航母代表著國家的尊嚴。在當今國際遊戲規則中不難發現,沒有航母似乎在世界民族俱樂部中就缺了名片。航母是一個國家實力的象徵,更是一個國家尊嚴的體現。航母,每每都被擁有航母的國家領導人作為一種高規格的待遇展示給其他國家領導人。擁有航母,也是一種民族自豪感的物化。航母,作為一種最大型的艦艇,其是一種威力強大的武器,同時也是在現今武器大家族中消耗最大的一種武器。如同俗話説“白象對窮人來講是一種負擔”一樣,擁有航母也是國家實力強大的一種外在表現。雖然表面看航母是一種奢華的兵器,但航母對具有強大實力的國家來講也是必須擁有的一件兵器。擁有航母是代表國家實力的一種象徵。

  其次,航母是代表強大軍力的符號。從戰略防衛軍力結構來看,我國太空力量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陸上力量已經擁有了洲際核導彈,空中力量已經擁有了戰略轟炸機、預警機和空中加油機等一系列配套的遠程力量,水下擁有了彈道導彈核潛艇,只有水面是一個薄弱環節。航母則標誌著我國軍力發展正走向完善,而不再是畸形。隨著經濟實力的提高,我國軍力下一步就是如何進一步現代化的問題,如何接近世界一流軍事強國實力的問題。航母,讓中國進入世界軍事強國行列又有了一張“入門券”。

  再者,航母代表著戰略威懾。目前,全球十余個國家擁有航母,航母總數近20艘。從這些航母使用上看,絕大多數國家都組建了航母編隊,而不是將航母單獨使用。航母編隊就是一個航母戰鬥群,是一個集團性的軍事力量。這個戰鬥群,既是一支進攻性力量,也是一支防禦性力量。它由太空、空中、水面和水下及信息網絡等力量組成。這個戰鬥群的移動,即是打擊與防禦力量的移動,它代表著國家的戰略威懾力量。

  邁向現代化海軍

  從近代歷史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德國、英國、日本、蘇聯和美國這9大世界性強國在從地區強國向世界性強國發展過程中,走的都是軍事實力開路、經濟跟進模式,最後成為世界性強國。它們的軍力具有以世界型的海軍力量為核心這一特徵。

  中國強大與近代史上的這些強國不同,走的是和平發展之路,即不是軍事先行稱霸之路,而是經濟發展之路。但是,隨著我國世界經濟成分的不斷增多,軍力沒有跟上的弱點開始顯露出來,軍事如何保護我國的世界性經濟發展這一課題已經擺在了面前。建設一支世界型的海軍力量是解決這一課題的關鍵,發展航母是中國海軍成為世界型海軍的重要標誌。

  從這艘航母試驗和訓練艦看,中國海軍開始有了世界性影響。隨著我國海外利益不斷向全球發展,我國不會僅僅擁有一艘航母,那不可能保護我國在全球的海外利益的。同時,我國在近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擁有海洋權益。並且,我國與多家海上鄰國存在海洋權益糾紛,今後如果僅僅擁有一艘航母也無法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可以看出,我國發展航母將是人民海軍向現代化海軍邁進的重要一步。

  發展航母也使中國海軍能力開始具有世界性。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中國海軍開始走出國門,先是派出海軍艦艇編隊訪問南亞諸國,後是海軍艦艇編隊環球航行。冷戰後,尤其是進入21世紀後,中國海軍不斷走出國門展示風采。一是與其他國家海軍聯合軍事演習;二是派出艦艇編隊前出亞丁灣打擊海盜;三是派出大型“和平方舟”號醫療船訪問亞非國家等。這些行動使中國海軍不斷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在世界海軍俱樂部中的地位不斷提高。但是,從中國海軍亮相中不難看出,整體海軍的實力與強國相比還是有相當差距的。中國海軍在世界舞臺的追求與本身實力不相匹配的現狀,與中國的大國地位是不相稱的。擁有航母是中國海軍擁有世界性軍事能力的關鍵。這艘航母試驗和訓練艦完成改造後,就標誌著中國海軍真正擁有世界性行動能力的開始。

  發展航母也意味著中國海軍將使其行動能夠具有世界性。中國有近兩萬公里的海岸線,在台灣島南北近300萬平方公里海域擁有海洋權益。自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海軍基本上是近海防禦,大致説來即在台灣以北的東海、黃海海域和台灣以南的南海海域活動,即基本上在我國兩個“眼球”裏活動。因此,人民海軍多年來被稱為近海海軍,只是偶爾走到深海一“遊”。雖然近年來不時進入深海海域活動,中國海軍卻沒有多大的深海作戰能力。一旦真正擁有航母,中國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將有一個跨越式提升。

  不管是與其他國家進行演習,還是前出亞丁灣護航,中國海軍的力量已經暴露出全球行動能力還是十分有限的。擁有航母,中國海軍的全球行動將會是一種例行性行動,而不是一種展示性行動。發展航母、列裝航母,讓航母參與國際海軍活動,是中國海軍向世界型海軍發展的必由之路。

  不難設想,隨著航母試驗和訓練艦的試航,中國海軍力量的發展將會迎來一個新階段,海軍力量在三軍力量中的發展將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韓旭東 作者為國防大學教授)

  《瞭望》文章:創建人民海軍的戰略思想

  毛澤東以其極為敏銳的戰略洞察能力,超前預見到了海上核力量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在我國工業、科技基礎還十分薄弱的情況下,果斷定下決心,“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是中國共産黨締造並領導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齡,至今已走過62年的發展歷程。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以開闊的戰略視野,超前的戰略眼光,深邃的戰略思考,親自領導開創了建設人民海軍的偉大事業,並在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海軍戰略思想,指引新中國海軍走上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快速發展的道路,徹底改變了舊中國有海無防、任人宰割的屈辱狀況。我們今天回顧這一歷史,依舊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創建人民海軍戰略思想的時代背景

  回眸古、近代中國,中華民族的海上力量並非一直落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海上武裝,在相當長的時期裏中國的造船與航海技術都是最先進的,明朝初期,由於“開海”政策,擴大海外貿易,抵禦倭寇侵擾,中國古代海軍發展進入一個鼎盛時期,産生了“水軍急於陸軍”、“禦敵于海上為首要”、“水陸兼司”等一些重要海防思想,國家有了較完備的海防體系;以鄭和七下西洋為標誌,中國艦隊之強大無人可比。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受農耕經濟、封建社會、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國家總體上處於重陸輕海、重陸防輕海防,海權意識淡漠,海防思想落後的狀況。特別是明末清初,厲行“禁海”,戰艦十存其一,武備廢弛落後,海上力量由興轉衰。到晚清時期,偌大一個中國,海防已形同虛設。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100多年裏,帝國主義列強從海上入侵中國的狀況驚人,英、美、日、法、俄、德、意、奧等國軍艦入侵中國就達479次之多,其中規模較大的有84次,從遼東半島入侵4次,從渤海灣入侵10次,從山東半島入侵12次,從江蘇沿海入侵10次,從浙江沿海入侵9次,從福建沿海入侵8次,從台灣入侵10次,從廣東沿海入侵21次,範圍從遼東半島的大孤山一直到海南島的三亞,中國沿海幾乎所有的重要港口、海灣、島嶼都遭到了外敵的蹂躪。廣州、廈門、定海、鎮海、寧波、上海、鎮江、青島、威海等重要城市相繼被列強控制,香港、澳門、台灣和澎湖先後被割讓,英法聯軍還一度攻入北京,火燒了圓明園,中國沿海貿易權和內河航行權也紛紛落入他人之手。在此期間,列強逼迫中國政府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和協定多達700多個,所付出的戰爭賠款,僅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就高達7.1億兩白銀,加上延期利息共計16億兩。列強的堅船在中國的海域、江河肆意遊弋,列強的利炮在中國的沿江、沿海肆意轟鳴,海上藩籬盡失,海上國門洞開,古老的中華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處處被動挨打、時時任人宰割的悲慘境地。

  鴉片戰爭的慘痛結局,也曾激起一些有識之士睜開眼睛看中國,對海軍、海防加以關注和重視,為了抵禦外辱,他們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制炮造船等加強海防的主張,展開了海防大籌議,開始了近代海軍建設的實踐,並勾畫了建設北洋、中洋、南洋“三洋”艦隊的框架,至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中國的海軍曾有過短暫的輝煌。然而,腐朽、沒落、茍安的清朝統治者從本質上就缺乏海權、海防意識,更不可能把海軍建設上升到國家興衰的高度來認識,大戰在即,他們關心的不是海防、海軍,也不是“三洋”艦隊,而是供其享樂的頤和園及紫禁城周圍的北海、中海、南海,所謂“三海”工程,他們甚至不惜挪用大筆海軍軍費為慈禧修園子、過生日,最終導致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再次上演了一場中國近代海軍的歷史悲劇,傷痛刻骨銘心,教訓刻骨銘心。

  是中國共産黨人真正深刻地總結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有海無防、任人宰割的歷史教訓,真正深刻地認識到建設海軍、鞏固海防對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毛澤東指出:“我們國家的海岸線很長,帝國主義就是欺負我們沒有海軍。100多年來,帝國主義侵略我們,大都是從海上來的”,“中國人民必須建設自己強大的國防,除了陸軍,還必須建設自己的空軍和海軍。”在全國尚未解放,國家百廢待興,基礎一窮二白,建國日理萬機的大背景下,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以其深刻的歷史反思、超人的高瞻遠矚和卓越的雄才大略,定下了創建人民海軍的戰略決心,親自領導了創建人民海軍的偉大實踐,並在這一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海軍戰略思想,從而徹底改變了中華民族有海無防、百年屈辱的歷史命運。

  創建人民海軍戰略思想的形成與完善

  早在1944年,抗日戰爭還未結束,毛澤東、朱德就預見到抗日戰爭勝利後鞏固海防的必要性,指示要研究海防,由總參謀長葉劍英主持,在延安王家坪中央軍委所在地成立了海防研究小組,開展有關海防問題的研究,醞釀海防建設。

  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毛澤東親自為會議起草了《目前形勢和黨在1949年的任務》的決議,這一決議作出了“1949年及1950年,我們應當爭取組成一支能夠使用的空軍及一支保衛沿海沿江的海軍”的重要決定。就在人民解放軍準備發起渡江戰役,百萬雄師準備強渡長江天險的關鍵時候,我軍一批優秀指戰員從硝煙瀰漫的戰場上被抽調出來,開始了籌建華東海軍的開拓性工作。1949年4月23日,就在人民解放軍把勝利的旗幟插上南京國民黨總統府的當天,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在江蘇泰州白馬廟成立,新中國人民海軍從此誕生。

  人民海軍誕生之初,就面臨來自海洋方向的嚴峻挑戰和一系列艱巨的任務。

  一是面臨將外國軍艦從中國沿江、沿海驅逐出去的現實任務。

  針對在中國內河和領海內肆意遊弋挑釁的帝國主義國家軍艦,毛澤東嚴正“要求英國、美國、法國在長江黃浦江和在中國其他各處的軍艦、軍用飛機、陸戰隊等武裝力量速撤離中國的領水、領海、領土、領空”。他命令第三野戰軍:“黃浦江是中國內河,任何外國軍艦不許進入,有敢進入並自由行動者,均得攻擊之;有向我發炮者,必須還擊,直至擊沉擊傷或驅逐出境為止。”1949年底,毛澤東指示剛剛誕生的華東軍區海軍:“要能保衛我們的海防,有效地防禦帝國主義的可能的侵略。”1953年2月27日,朱德為海軍題詞:“高舉革命英雄主義的旗幟,建設強大的海上戰鬥力量,把任何敢於侵犯我們的敵人殲滅在海洋裏。”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作為新生人民海軍的首要任務被確立了。能不能有效抵禦帝國主義從海上來的侵略,也成為對新生人民海軍的最大考驗。

  二是面臨消滅國民黨殘余勢力,解放沿海島嶼的艱巨任務。

  針對國民黨軍隊依仗海空優勢,實行戰略撤退,在退守台灣的同時,在浙、閩沿海佔據了36個大小島嶼,並網羅逃離大陸的反動武裝、惡霸慣匪組成別動隊,盤踞在這些島嶼上,企圖以台灣為基地,以島嶼為前哨,封鎖航道,襲擾竄犯,伺機反攻大陸,構成對我海上運輸和漁業生産的威脅。毛澤東明確指出“肅清海匪的騷擾,保障海道運輸安全”是人民海軍的戰略任務,海軍要配合陸軍、空軍向沿海敵人展開全面進攻,要戰鬥在海防的最前線,與國內外敵人進行鬥爭,要積極完成肅清殘敵、消除竄犯襲擾、解放沿海島嶼、打破敵人海空封鎖、保護海上交通線和漁業生産、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等任務。毛澤東還多次籌劃海軍的作戰行動,親自指示海軍部隊執行作戰任務,數十次接見海軍參戰官兵代表。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和指導下,人民海軍邊作戰邊建設,不僅取得了海上作戰的勝利,而且還得到了快速發展。十餘年間,海軍部隊先後作戰1000余次,擊沉、擊傷、俘獲敵艦船415艘,擊落、擊傷敵機205架,創造了木船打軍艦、小艇打大艦的經典戰例,出色地完成了解放沿海島嶼、保衛領海主權的任務。

  三是面臨解放台灣和國家全境,實現祖國統一的戰略任務。

  針對要儘快解放台灣的戰略意圖,1949年7月19日,毛澤東、朱德致電華東軍區陳毅、粟裕和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張愛萍:“新中國馬上要成立了,希望你們抓緊做好解放台灣準備工作,加強海軍力量,做到中央一聲令下,隨時殲滅敵人。”1949年8月28日,毛澤東在召見張愛萍時説:“台灣不解放,國家就不安寧。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我們也一定可以解放台灣。海軍也要作好準備,。”根據黨中央、毛澤東的決策部署,海軍抓緊了解放台灣的各項準備。後來由於朝鮮戰爭爆發,美海軍第七艦隊悍然入侵台灣海峽,國際國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中共中央決定將解放台灣的任務推遲,命令海軍打通長江航道,肅清島嶼殘匪,接管舟山群島,建設海軍基地,並研究一個三年計劃,一面備戰,一面從事長期建設。捍衛國家主權和統一,成為海軍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

  四是面臨消除帝國主義侵略威脅,建立鞏固海防的緊迫任務。

  針對帝國主義對我國的戰略包圍,其艦機對我國領海、領空的頻繁入侵,以及我海防十分空虛的現狀,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一開始就認識到海防的重要性,認識到沒有鞏固的海防,就不可能有鞏固的國防。毛澤東針對中國是海洋國家的特點明確指出“有海就要有海軍,過去我國有海無防,受人欺負,我們把海軍搞起來,就不怕帝國主義欺負了。”海防是國防的重要組成部分,海防是國家安全屏障的思想已經形成。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我國的海防建設納入了整個國防建設的體系之中,從北到南以海軍基地為骨幹的海防體系很快形成,並得到長足發展,有海無防的局面迅速改變了。

  五是面臨陸海空綜合威脅,建設諸兵種合成海軍的艱難任務。

  針對美蔣反動派的海空綜合威脅,建設一支什麼樣海軍的問題現實地擺在我黨我軍領導人面前,國家一窮二白,工業基礎薄弱,科技水平低下,國民黨高級將領斷言:“中共想建立海軍是癡人説夢話。” 但是,人民海軍的締造者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毅然定下決心,不僅要建設海軍,而且還要建設諸兵種合成的海軍,在高起點上邁出了海軍建設的歷史步伐。按照毛澤東的戰略構想,海軍建設方針確定為“從長期建設著眼,由當前情況出發,建設一支現代化的、富有攻防能力的、近海的、輕型的海上戰鬥力量逐步建設一支堅強的國家海軍”。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軍委領導的親自籌劃下,人民海軍的第一支水面艦艇部隊、第一支岸防兵部隊、第一支航空兵部隊、第一支潛艇部隊和第一支海軍陸戰隊相繼誕生,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和北海艦隊先後成立,海軍院校、訓練基地、訓練中心等形成體系,毛澤東還親自批准海軍建立直屬軍委的後勤系統,在短短十餘年的時間裏,人民海軍就實現了跨越發展。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創建人民海軍的偉大實踐中,以使命任務為牽引,科學地回答和解決了海軍建設各個領域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內容豐富,思想深邃,預見精準,形成了系統完整、獨具特色的海軍戰略思想,指引人民海軍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這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無與倫比的。

  創建人民海軍戰略思想的核心內涵

  創建人民海軍的戰略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對海軍建設和海防鬥爭的理性認識,是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建設海軍實踐中形成的科學思想體系,其內容涉及海軍的戰略地位、戰略性質、戰略任務、戰略目標、戰略指導和戰略運用等各個方面,其核心思想一直是人民海軍建設長期遵循的宗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確定了戰略性軍種的戰略地位。確立什麼樣的戰略地位是海軍建設的首要問題。海軍組建初期,對此是存在爭議的,爭議焦點是將海軍建設成一個軍種還是建設成一個兵種的問題,尤其對海軍是否是一個戰略決策機構存有質疑,有同志認為,海軍應該是總參謀部的一個業務部門,不必設立領導機關。人民海軍的締造者毛澤東卻明確指示“海軍應該是一個戰略決策機構,是一個軍種,應單獨成立司令部”。毛澤東的這一戰略決策,鮮明地確立了海軍作為獨立軍種的作用地位,排除了兵種或部門建設方案,使海軍的戰略地位與所擔負的使命任務相適應,使海軍的數量規模、兵力構成、體制編制、指揮關係、責任權利等有了科學的戰略定位。

  規定了積極防禦的戰略性質。對待戰爭的態度,毛澤東歷來主張,“一是反對,二是不怕。”“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與國家軍事戰略相一致,海軍從創建那天起,就明確了戰略上的防禦性質,實行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毛澤東一貫認為,我國是為了保衛海防、防禦帝國主義的可能侵略而建設海軍,為了維護領土主權完整和海洋權益而建設海軍的,不搞霸權主義的進攻行動,我們不要別人的一寸土地,一片海洋,但也絕不容忍他人染指中國的島嶼和海洋。針對沿海軍事鬥爭,毛澤東還進一步明確了“嚴守自衛立場,決不主動惹事”的具體鬥爭策略。1970年8月,周恩來在會見外國海軍領導時説,“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不想向外擴張,以近海防禦為主”,首次明確提出近海防禦概念。此後,海軍進行了系統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近海防禦”海軍戰略。

  明確了捍衛國家統一、主權與安全的戰略任務。毛澤東等老一代無産階級革命家親身經歷了中華民族被列強分割,主權淪喪的最黑暗年代,切齒痛恨腐朽沒落的封建專制統治者出賣國家主權與利益的賣國行為,一生都把捍衛國家統一、主權與領土完整作為神聖的使命。創建人民海軍,擔負起捍衛國家統一、主權與安全的戰略任務毫無疑問是新生人民海軍的最根本任務。海軍自成軍之日起,就擔負著保衛沿江沿海、追殲逃敵、收復敵佔島嶼、保衛海上漁業生産、打擊敵海上騷擾破壞等一系列具體任務。1950年1月1日,毛澤東為《人民海軍》報創刊號題詞“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海軍,這支海軍要能保衛我們的海防,有效地防禦帝國主義的可能的侵略”。指明了海軍的根本任務。1951年,朱德在海軍的一次會議上強調:“今天我們保衛國防的第一項重大任務就是防守海岸線,保衛領海”,提出了海軍防禦帝國主義侵略,捍衛國家主權的基本任務。周恩來在視察海軍時強調:“希望你們為建設一支更加強大的足以保衛自己的人民海軍,為保衛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為保衛遠東和世界和平而奮鬥不息。”前瞻性地拓展了海軍的使命任務。1953年,毛澤東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在海軍原有任務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海軍的戰略任務:一是肅清海匪的騷擾,保障海道運輸安全;二是準備力量于適當時機收復台灣,最後統一全部國土; 三是準備力量,反對帝國主義從海上來的侵略。在使命任務的牽引下,我黨創建海軍的戰略思想更加清晰了。

  確立了建設強大海軍的戰略目標。早在1949年,毛澤東在接見華東軍區海軍同志時就指出:“共同為建設強大的人民海軍而奮鬥。”在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毛澤東再次指出:“我們將不但有一個強大的陸軍,而且有一個強大的空軍和一個強大的海軍。”1953年2月19日至24日,毛澤東親自視察海軍艦艇部隊,先後乘坐“長江”、“洛陽”艦從武漢到南京,親切與海軍官兵交談,並親筆為人民海軍題詞,“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此後,毛澤東又多次視察海軍艦艇,多次為海軍題詞,內容都是,“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建設強大海軍的戰略目標,在人民海軍創建之初就堅定地確立了。毛澤東一直對我海軍力量不強而感到著急,他曾多次談到“海軍不像樣子”,“我們海軍只有這樣大”,要求海軍同志要“努力奮鬥”,表達了他建設強大海軍的急切心情。但是他也十分清楚,建設強大海軍絕非一日之功,要經過長期奮斗方能實現,他強調,“我們必須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根據工業發展的情況和財政的情況,有計劃地逐步地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他曾談到,“搞海軍沒有鋼鐵,有鋼什麼都可以搞,輪船可以搞,軍艦也可以搞”,“國大,軍就會大。國不大,軍就不能大。”毛澤東的這些思想,把海軍當前建設與長遠建設結合起來,把海軍建設階段性目標與長遠目標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海軍建設道路。不僅有戰略決心、確定戰略,而且還指明了實現戰略目標的道路和步驟,這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偉大之所在。

  制定了海上作戰與海軍建設的指導方針。毛澤東十分重視對海軍的戰略運用,要求“加強海軍力量,做到中央一聲令下,隨時殲滅敵人”。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海軍在作戰實踐中,先後確立了“戰略上防禦,戰術上進攻”,“力量前伸,積極作戰”,“海上破襲遊擊戰”等作戰指導。1950年8月,海軍專門召開會議,又制定了“從長期建設著眼,由當前情況出發,建設一支現代化的、富於攻防能力的、近海的、輕型的海上戰鬥力量。首先組織利用和發展現有力量,在現有力量的基礎上,發展魚雷艇、潛水艇和海空軍(海軍航空兵)等新的力量,逐步建設一支堅強的國家海軍”的具體建設方針。然而,毛澤東十分清楚,“輕型”,“近海”,“空、潛、快”只是海軍早期建設階段的指導方針,海軍的長遠建設必須要有建設大海軍的決心。他提出“必須大搞造船工業,大量造船,建立海上"鐵路",以便在今後若干年內,建設一支強大的海上戰鬥力量”,一下就抓住了海軍建設的關鍵基礎。他還前瞻性地提出了海上威懾的海軍運用思想,在接見海軍領導時要求“海軍要搞好,使敵人怕”。更加使人難以想象的是,毛澤東以其極為敏銳的戰略洞察能力,超前預見到了海上核力量建設的極端重要性,早在1959年,在蘇聯拒絕向我提供核潛艇技術,我國工業、科技基礎又十分薄弱的情況下,毛澤東抓住歷史機遇,果斷定下決心,“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奮鬥,到70年代初,我國自主研製的核潛艇就加入了人民海軍的行列,不僅打破了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核壟斷,而且奠定了海軍戰略性軍種的基礎。

  創建人民海軍的戰略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智慧的結晶。儘管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海軍戰略有了新的豐富和發展,我海軍建設有了很大進步和加強,但人民海軍戰略思想的根本性質沒有改變,核心內涵也沒有改變,並且被歷任黨的領導集體所繼承和發揚;無論人民海軍建設將來如何發展,無論海軍裝備將來如何先進,無論海軍力量將來如何強大,這些指導人民海軍建設的核心思想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依然是新的海軍發展戰略的核心基礎,依然是我們建設現代化強大海軍的行動指南!(丁一平)

  《瞭望》文章:制約戰爭的中國海上力量

  中國航空母艦將是中國維護國家安全的定海神針,是亞太地區重要的穩定力量與制約戰爭的和平力量

  作為大型現代化綜合作戰平臺,航母是一個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聯絡的軍事工具,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也是一個大國地位的象徵。

  中國啟動與實施航母工程,填補了海上防衛力量建設的空白,也與中國的國際地位是相稱的。中國應對人類有較大貢獻,中國應用人類最先進的技術成果武裝自己。正如中國“神舟”攬月,“蛟龍”入水一樣,中國航空母艦承載著中國世世代代富國強軍的光榮與夢想。

  國力之盛衰強弱,常在海而不在陸

  作為一個陸海兼備的大國,中國雖很早就開發利用海洋,但正如黑格爾曾指出的,中國“沒有分享海洋賦予的文明”。長期以來,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與對陸地的高度重視相較而言,我國的海洋意識相對薄弱,海上防衛力量建設相對滯後。

  孫中山先生曾説,“世界大勢變遷,國力之盛衰強弱,常在海而不在陸,其海上權力優勝者,其國力常佔優勝。”近代史上,世界列強對中國的武裝入侵絕大多是從海上發起的。1840年,英軍“恃其船堅炮利,橫行海上”,打開了封閉的中國海上大門。一次次來自海上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

  當前,海洋已成為國際戰略競爭的熱點。世界各國圍繞海洋權益的爭奪日益升溫。大多數沿海國家將發展海上軍事力量作為國防建設的重點,加大海軍裝備建設的力度,提高海軍實力。

  以美國為例,其擁有11艘現代化核動力航母組成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航母戰鬥群。一旦有事,美國總統第一時間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們的航空母艦在哪?”航母戰鬥群作為“美國政治的筆尖”,是實現美國國家意志的重要工具,是象徵美國超強地位的政治圖騰,是美國超級大國的心理依託。

  面對日趨複雜的海洋形勢,我國的海上力量建設仍不能完全有效覆蓋《聯合國海洋法》劃歸中國管轄的數百萬平方公里海域,仍不能滿足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現實需求。中國不僅是聯合國安理會中,唯一沒有航空母艦的常任理事國,也是原金磚四國中唯一沒有航空母艦的國家。

  近年來我國島礁被侵佔,海域被瓜分,海上資源被掠奪的情況日甚一日,至今未能有效制止。中國航空母艦試水必將增強中國保衛國家海上安全,維護海洋權益的能力。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我國海上力量的壯大,無疑將有利於制止我國海上安全形勢的進一步惡化,有利於維護我國相關海域的和平與穩定,有利於維護我國合法的海洋權益,有利於以國際法準則為根據,通過平等協商,以雙贏的方式,合情合理地和平解決相關國家之間的海上分歧。

  從這個意義上説,建造航母是當代中國發展的必然要求。沒有航母,或沒有與航母同等效力的海上機動作戰平臺,我們就不能有效地維護海洋權益,就不會在重大涉外事件中有實質性發言權,就不能為中國海外合法利益提供堅強的力量保障。

  中國海上力量的壯大是和平力量的壯大

  航空母艦是推動中國海軍深化軍事變革的著力點,是引領中國海軍實現以信息化為核心的歷史轉型和跨越式發展的龍頭。

  當代軍事較量,已不是單個或數個作戰力量單元之間的對抗,而是一個作戰體系與另一個作戰體系的對抗,依靠的是信息融合引導下的作戰要素集成。航空母艦正是運用信息系統,把各種作戰力量、作戰單元、作戰要素融合集成為整體作戰能力的現代化作戰體系。作為海上綜合作戰平臺,航母戰鬥群兵力兵器高度合成,攻防兼備,海空戰空間由二維向三維乃至多維拓展,具有持久的遠程機動作戰能力,可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執行多樣化的作戰任務。既可以實行戰略威懾,也可以發動高強度的攻勢作戰行動;既可以履行傳統安全領域的作戰任務,也可以履行非傳統安全領域的作戰任務。

  以航母戰鬥群建設為龍頭,將牽引我國海軍戰略思維、作戰理論、力量構成、建設模式、管理方式的全方位變革,將大大加快我國海軍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使之成為一支具有堅強作戰能力,高度合成的信息化國防新軍。其意義早已超過發展一兩艘航母本身。

  不過,應該看到,航母在歐美發達國家已有百年曆史,演進了好幾代,從常規動力發展到了核動力,艦載機從彈射、滑躍起飛發展到了電磁彈射。不用説與歐美海上強國相比,就是同周邊一些國家比,中國起步也晚了許多年。我們從改建到形成堅強的戰鬥力,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即使成軍,中國航空母艦也不同於某些奉行全球戰略的國家的航母戰鬥群。中國航空母艦與其有著完全不同的性質。中國航空母艦隻是中國諸多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的手段之一。軍事戰略決定武器裝備的性質,而不是武器裝備決定軍事戰略的性質。與中國其他武器裝備一樣,中國航空母艦毫無例外地服從與服務於中國防禦性的國家軍事戰略與海軍戰略。擁有航空母艦的中國海軍仍將繼續奉行近海防禦戰略。

  當然,隨著中國對外經濟活動日益拓展,中國與世界聯絡日益緊密,中國理應具備保護中國海上交通線和海外利益的能力,中國必須具備遠洋機動與遠洋作戰的能力。但中國海洋利益的重心在近海,近海防禦仍將是中國海洋戰略的核心與基本點。

  未來,中國航空母艦最可能和最經常履行的使命將是以其強大的作戰能力,有效懾止外部勢力對中國海上安全和海洋權益的可能侵害,維護中國海域的持久和平與穩定,確保中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寶貴的戰略機遇不被干擾。

  此外,未來中國航空母艦還將可能更多、更經常地用於執行非傳統安全領域的任務。例如,打擊國際恐怖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勢力的活動,打擊跨國犯罪,護航護漁,反毒品、反走私、反海盜,搶險救災,海上救助,撤僑護僑,人道主義救援,等等。這也是維護海上秩序的重要方面。

  中國海上力量的壯大是和平力量的壯大。中國不會像某些國家那樣,動輒開動海上巨無霸,四處遊弋,耀武揚威,打家劫舍;不會像某些國家那樣隨心所欲,到別人的家門口實施航母訛詐。

  600年前,中國明代的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達2萬餘人,艦船200余艘。其規模不亞於今天4艘航母編隊。鄭和沒有率領當時世界上無可匹敵的強大艦隊去開疆拓土,奪佔殖民地,而是帶上瓷器、絲綢、茶葉,開展和平友誼之旅。今天,中國更不會憑藉一兩艘航空母艦,去侵略擴張,稱王稱霸,爭奪早已為世人所唾棄的海上霸權。

  (彭光謙 作者為中國軍事戰略問題專家,戰略學博士生導師,少將)

  《瞭望》文章:全球航母發展新動向

  基於航母和以其為核心的海軍艦艇編隊所具有的強大戰鬥力,和多樣化任務的執行能力所帶來的巨大誘惑,各國發展航母的步伐不會停止

  綜觀當今世界各國海軍,無論是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還是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或者是俄羅斯、印度、巴西、泰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國家,無一不對發展航空母艦情有獨鍾。

  雖然由於各自具體國情的不同,當前各國海軍對發展航母的態度存在差異,或加速,或穩健,或放緩,或暫停,但基於航母和以其為核心的海軍艦艇編隊所具有的強大戰鬥力,和多樣化任務的執行能力所帶來的巨大誘惑,全球發展航母的潮流不會改變,步伐不會停止。

  作為全球“航母俱樂部”的最新成員,中國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仍將扮演“追趕者”的角色,因此全面了解國外海軍航母的發展動向,大有裨益。

  美國:更新換代力保霸主地位

  作為當今全球唯一的“航母超級大國”,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和最大的航空母艦,包括“企業”級核動力航母1艘和“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10艘。

  其中,“尼米茲”級航母艦長332.9米、艦寬40.8米,整個飛行甲板比3個足球場的面積還要大。艦上可搭載戰鬥機、戰鬥/攻擊機、預警機、反潛巡邏機、電子戰飛機及直升機等各種飛機70余架。艦上核反應燃料可持續使用15年,最長續航能力可達80萬~100萬海裏,自持力為90天。從“林肯”號開始,該級別各航母滿載排水量均超過10萬噸。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教授告訴《瞭望》新聞週刊,美國現有的航母及其戰鬥群具有迄今其他任何大型武器裝備所不可比擬的作戰能力:它是空中、水面、水下、岸上、電磁等多維作戰能力的統一體,可實施防空、反艦、反潛、對岸攻擊、電子戰等多種作戰任務;一晝夜可以航行600海裏,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向地球表面的任一海域機動;一次續航時間長達2~3個月,具有在夜間和不良天氣條件下連續作戰的能力;裝設有多種武器裝備,具有多層防禦體系,生存能力較強。

  而戰後美國航母多次的“精彩表演”,則是上述強大戰鬥力的具體體現。

  據統計,自1964年以來,在美國參與的世界各地22次突發事件中,航母參加了其中絕大部分行動。2010年朝韓局勢緊張時,美國曾將“華盛頓”號、“卡爾 "文森”號、“裏根”號航母集結在西太平洋地區。而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高科技局部戰爭中,美國海軍派出的航母編隊都超過3個,甚至達到了6~7個。

  “以11艘現役作戰航母為核心的戰鬥群,已經成為美國應對局部戰爭地區衝突、實施威懾、進行海空封鎖、採取"外科手術打擊"等作戰行動不可或缺的戰鬥力。”沈丁立談到。

  因此,即使遭遇罕見的金融危機,也未能減緩美國航母發展的步伐。

  2008年美國海軍宣佈,將斥資51億美元建造新一代航母CVN-78“福特”號,預計于2015年正式服役。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理事會副主席潘先等專家分析認為,“福特”級的作戰技術指標、作戰性能將比“尼米茲”級有較大幅度提升,可更好適應到21世紀中期前後的信息化海戰和海上非戰爭軍事行動需要。具體而言,“福特”級航母具有4個高科技“特點”:

  一是棄用蒸汽彈射器,採用電磁彈射器。以此使艦載機日出動量大為提高,由原先的每日120架次,迅速增加到每日160架次;其高峰出動量也由原先的每日220~240架次,增加到每日270架次。此外,電磁彈射器還可以彈射重量不同的艦載機,可在100米的距離內將飛機的速度迅速提高到每小時296公里。

  二是安裝新型A5W壓水堆。新型核反應堆所産生的電力是“尼米茲”級配電系統的3倍。在航母50年的設計壽命期內,不必更換堆芯,可在不需換料的情況下航行更長的時間。

  三是主力艦載機全部更換為具備隱身性能的F-35C戰鬥/攻擊機。這是世界上第一種超音速滑跑起飛/攔阻降落飛機,這種第四代戰機的作戰半徑超過1000公里。此外,“福特”級航母上還將裝備大量無人機,既可執行精確打擊、海上監視、空中早期預警、戰場評估等任務,也可擔負支援反潛和搶險救援等任務。

  四是換裝新型艦載武器。以電磁軌道炮、高能激光、高能射線等新型武器,換裝傳統的艦空導彈、“火神密集陣”炮等,其中電磁軌道炮射程最遠可達300公里。航母的打擊手段和防禦樣式將呈現全新的面貌。

  根據美國國防部2010年向國會提交的30年空軍和海軍航空計劃,美軍在2020~2040年仍將保持11艘航空母艦的規模。因此預計到2058年,“福特”級航母將建成11艘,屆時將全部替代現役的“尼米茲”級航母。

  英法:有取有舍力爭務實合理

  英國是航空母艦的發源地,自上世紀初建造全球第一艘航母“百眼巨人”號後,航母就一直成為英國海軍的支柱力量。但是,由於金融危機後英國債臺高築,為快速壓縮政府預算赤字,首相卡梅倫去年10月宣佈4年內將國防預算削減8%,結果導致曾參加1991年海灣戰爭和2003年伊拉克戰爭,原定將服役到2014年的無敵級“皇家方舟”號航母,不得不於今年初提前退役。

  “皇家方舟”號退役後,皇家海軍已難以形成有效的航母作戰力量,英國海軍的相對力量處於近百年來最低潮期。

  但是,英國卻完全保留了新一代航母建造計劃。中國駐英使館武官處海軍武官鐘海林認為,這是英國海軍用現實的犧牲,換取保留未來的希望“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

  新一代航母是英國“未來合理水面艦隊”方案的核心,該方案勾畫出英國皇家海軍的發展藍圖。方案中重申皇家海軍將打造以常規航母為核心的“全球艦隊”,履行新的“由海向陸”使命。如果計劃得到完全落實,英國有望重新獲得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海上霸權。

  目前新一代航母正在緊張建造中。英國國防部向防務承包商英國航空航天系統公司(BAE)訂購的兩艘第一代“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是歐洲目前最大的海軍項目。如果“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能夠按計劃在2020年服役,它們將成為英國皇家海軍有史以來列裝的最大戰艦,也是歐洲各國海軍中噸位最大的航母。

  與提前退役的“皇家方舟”號航母相比,“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體積更大、武器裝備更精良、動力更先進,而且新航母在設計上完全適應在它壽命週期內服役的新型飛機、無人機和無人作戰飛機,使得10年之後英國的航母力量仍能處於歐洲頂尖水平。

  可以看出,雖然國力衰退,但海島國家的地理特性決定了英國需要強大的艦隊保障其全球利益,在未來20年中,航母仍將會繼續作為英國的重要軍事力量發揮作用。

  不過,限于自身的經濟實力,與美國“尼米茲”級航母不同,目前“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並未採用造價昂貴的核反應堆。不僅如此,有關英國將和法國共同研製和使用下一艘航母的消息也不絕於耳。

  與當下英國正面臨無航母可用的局面不同,法國“戴高樂”號航母正“強勢出鏡”其搭載的包括8架“陣風”和6架“超級軍旗”戰鬥機在內的20多架戰機參與了打擊利比亞卡扎菲政權的軍事行動。

  1914年,法國第一艘航母“貝亞恩”號開始建造,此後至今,法國航母的發展經歷了改建、租賃和自行研製三個階段。其中,于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自行研製,並分別於1961年和1963年開始服役的兩艘“克萊蒙梭”級航母,代表了當時世界航母的先進水平。

  20世紀70年代,法國海軍開始論證替換“克萊蒙梭”級航母的方案,曾考慮過中型、輕型、常規動力、核動力、配備垂直起降或常規起降飛機等多種方案,最終於1980年決定建造能搭載高性能戰鬥機和固定翼預警機的中型核動力航母,即後來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

  按照法國海軍傳統,兩艘航空母艦是理想編制,以確保一艘航母進廠維修時,還有一艘可以執行任務。但由於“戴高樂”號造價過於昂貴,法國政府目前暫無打算獨自建造另一同級艦。

  回顧法國的航母發展之路,“務實自主”無疑是最深的印記。

  首先,二戰後法國在經濟狀況欠佳的情況下選擇租賃而非自主開發航母,現在同樣因成本問題而暫不考慮建造第二艘航母。

  其次,在裝備上,法國既自主研發,又不排斥適當外援。如法國研製了“陣風”戰鬥機,但由於海軍規模有限,就從美國引進了E-2C“鷹眼”預警機。配備這兩型飛機加上核動力平臺和常規起降飛機,“戴高樂”號在作戰能力上已經遠遠超過只搭載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的英、意、西等國航母。

  第三,除美國發展大型航母外,英、意、西都選擇建造輕型航母,而法國卻獨樹一幟,根據國情和戰略需要,選擇發展中型航母。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戴高樂”號服役以來接連發生各種故障,證明法國核動力航母技術尚不如美國成熟穩定,無法實現海上無故障航行。此外,“戴高樂”號採用核動力並未實現航速提高,27節的航速不僅低於“克萊蒙梭”級航母,也低於其編隊中的主要護衛艦隻。加之建設核動力航母費用更高、核輻射劑量超標等問題無法妥善解決,因此法國曾透露希望在建造新航母時選擇常規動力。

  俄意:國力拖累發展出現停滯

  在發展航母方面,俄羅斯和意大利有著驚人的相似。

  首先,相比較美英法日這樣的傳統海洋大國,俄羅斯和意大利在發展航母方面都顯得有些滯後,兩國真正進入航母時代都是在二戰之後,準確地説都是上世紀60年代末。

  其次,兩國的第一艘航母都是直升機航母,其目的也完全一致反潛。

  最後,受國家戰略調整的影響、經濟和技術條件的限制,目前兩國航母發展都陷入停滯。

  作為戰敗國的意大利原本被禁止擁有航母、潛艇等海軍裝備,但是隨著冷戰的陰影籠罩全球,身為北約成員國、在地中海擁有漫長海岸線的意大利根據北約提出的反擊蘇聯潛艇的要求,于上世紀60年代建造“維內托”號直升機母艦,並於1969年正式開始服役。

  隨著上世紀70年代冷戰局勢的不斷變化,意大利軍方認為,未來除了全球規模的衝突之外,也有可能出現長期的地區性衝突,而地中海有可能是衝突的中心,因此意大利需要擁有更強性能的航母,一方面可以保護漫長海岸線,另一方面可以對戰區局勢變化作出迅速反應和干預。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意大利於1985年建造了第一艘航母“加裏波第”號。其滿載徘水量約1.3萬噸,雖然是當時世界上最小的航母,但卻能夠勝任當時意大利海軍的需求。

  隨著蘇聯解體,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意大利期望以更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並在地中海區域佔據主導地位,此時,“加裏波第”號性能的局限已經越來越明顯,而法國、西班牙等國展開新航母研發計劃,使意大利海軍感受到壓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意大利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新一代航母的設計工作。“加富爾”號于2001年開工建造,2009年正式服役,其排水量幾乎是“加裏波第”號的兩倍,成為意大利海軍新一代旗艦。

  相對於“加裏波第”號,除了個頭更大、性能更優越之外,“加富爾”號航母主要的特點是具備高度的作戰靈活性。它的兩棲作戰能力非常出色,在裝載登陸艦的同時,該艦機庫最多可容納100輛輕型汽車或24輛主戰坦克,以實施登陸作戰。

  “加富爾”號的這一特色展現了未來意大利海軍發展的一個重大思路:由航母向新型兩棲攻擊艦轉變。其深層原因如下:首先,意大利經濟不景氣、軍費開支受到壓縮,使得在“加裏波第”號面臨退役時,意大利無力繼續建造高性能航母;其次,新型兩棲攻擊艦除了具有強大的投送能力和優秀的作戰能力外,還具有全面執行多樣化任務的功能,包括海上反恐、海上救助、搶險救災、護漁護航、撤運僑民等,能更好地保護意大利的海上利益,也更加符合意大利海軍的未來發展需要。

  相比較意大利航母發展思路的主動轉變,俄羅斯航母發展的停滯,則更多是一種無奈。

  如今的俄羅斯海軍,只有一艘上世紀80年代建造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作為形單影隻的蘇聯“遺産”,由於年久失修、缺乏設備更新,它的作戰能力值得懷疑,俄羅斯媒體曾用“費用高昂的玩具”來形容“庫茲涅佐夫”號現在所處的尷尬境地。

  近幾年來,隨著俄羅斯國力的恢復,國內出現了要新建航母的呼聲。有軍事專家認為,俄羅斯計劃至少建造3艘核動力航母部署在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也有媒體指出,航母作為一個國家“延長的手臂”,對於維護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的利益至關重要。但是對於俄羅斯而言,何時造、誰來造、用什麼錢來造等關鍵問題仍無定論。

  今年6月30日,俄聯合造船集團總裁羅曼 "特羅岑科在聖彼得堡出席第五屆國際海軍展時説,俄將於2016年完成首艘核動力航空母艦的設計工作,並於2018年開始建造。然而,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隨即表示,俄即將於2020年建成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報道沒有根據,俄國防部從來沒有制訂過相關計劃。但謝爾久科夫承認説,俄國防部曾向有的造船企業徵集航母的設計方案,俄總參謀部和海軍將參考這些方案來確定是否要發展航母。

  總體上看,俄羅斯在未來幾年內發展航母的可能性不大,原因如下:

  第一,俄羅斯經濟雖然多年保持快速發展,但在國際舞臺上,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都難以與當年的蘇聯相提並論。

  第二,蘇聯時期曾經建造過一批航母,但是相關技術的研發工作沒有得到延續,而是早已擱置多年。如果俄羅斯要發展航母,則幾乎等同於從零開始。此外,蘇聯解體後帶來的人才外流、技術設備老化、生産水平降低等因素依然困擾著俄羅斯。近期,俄法達成協定,俄將從法國採購兩艘價值12億美元的“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這種滿載排水量為2.1萬噸的艦艇可以搭載16架重型直升機或35架輕型直升機。

  第三,面對歐洲反導系統等問題,俄羅斯更需要的是保持核威懾力,而不是可以與對方“短兵相接”的航母。從俄羅斯2020年前國防採購計劃中可以看出,發展戰略核潛艇和各種洲際彈道導彈等仍然是俄羅斯軍事裝備發展的主要方向。

  印巴:外購內建謀求快速發展

  印度和巴西,一個是南亞大國,一個是拉美大國,無論是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在發展中國家中都是佼佼者,也恰恰是出於類似的目的成為地區乃至世界軍事強國,兩國對於航母的發展很早就給予了極大關注。

  1960年,巴西第一艘航母“米納斯 "吉拉斯”號服役。次年,印度第一艘航母“維克蘭特”號(梵語意為“勇敢”)服役。不過,限于本國工業能力的不足,兩國的第一艘航母都來源於外購,並且賣家都是英國。

  “米納斯 "吉拉斯”號航母的前身為英國二戰時建造的巨人級“復仇者”號,排水量為1.6萬噸,僅能搭載6架固定翼飛機和11架直升機。即便這艘反潛能力很差的“老爺艦”,當時也是南美洲唯一部署的航空母艦。

  在“採納斯 "吉拉斯”號將退役時,巴西從法國購入“聖保羅”號航母。這艘2001年服役的航母目前仍在服役,其前身是大名鼎鼎的“福熙”號航母,排水量3.28萬噸,最高航速30節,可攜帶39架軍用飛機。儘管也是西方軍事大國的退役艦,但“聖保羅”號屬二戰後的新一代航母,具有強大的攻擊性與反潛功能。“福熙”號自1963年服役以來,曾作為法國海軍主力艦隻參加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軍事人士認為,擁有“聖保羅”號才使巴西海軍真正上了一個臺階,並在未來多年內獲得強大的遠海攻擊能力。

  在外購的同時,巴西還意識到關鍵軍事技術對於國防的重要性。因此新國防戰略中反復強調,巴西必須通過軍事技術的轉讓,擁有自主製造常規潛艇、核潛艇及航空母艦的能力,使巴西同時成為軍事技術領域的大國。

  印度的“維克蘭特”號則原屬於英國的“尊嚴”級輕型航母,一直服役到1991年。同巴西一樣,印度的第二艘航母還是選擇了外購。1986年,印度又從英國購買退役航母、排水量2.8萬噸的“維拉特”號,這也是印度目前現役的唯一航母。

  不過,相比較巴西的穩紮穩打,迫切希望在印度洋建立強大的海軍存在,並在亞太更廣泛地區與中國保持軍事力量平衡的印度海軍無疑具有更大的野心。

  曾擔任印度海軍參謀長的阿倫 "普拉卡什説,印度海軍肩負著保衛幾千公里海岸線、專屬經濟區以及價值高達380億美元油氣田的重任,因此必須加強海軍的戰鬥力。

  而普拉卡什2004~2006年擔任海軍參謀長時期,正是印度海軍實力快速發展的時期。他明確表示,“我們的目標是,通過部署以航母為核心的力量,有選擇性地控制印度洋水域。”

  2004年,印度從俄羅斯購買標準排水量為3.8萬噸、滿載排水量為4.5萬噸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並將其更名為“維克拉姆蒂亞”號(取自梵語中一個傳奇國王的名字)。

  由於雙方進行了近3年的反復討價還價,這艘航母幾經延遲交貨。印度海軍官員日前表示,“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將於今年8月底在俄羅斯進行海港試航,11月開始進行武器發射等系統測試,估計於今年12月交付給印度海軍。

  “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70%結構將全部更新,配備12架米格-29K艦載機,與“維拉特”號的“海鷂”戰機相比戰鬥力有大幅提升。該艦能在海上持續航行30天。印度副海軍上將凱拉什説,"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代表我們海軍作戰能力質的飛躍”。

  不僅如此,有印度媒體稱,印度的目標是到2015年擁有兩個航母戰鬥群,其中一個編隊核心是改裝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另一編隊核心為印度自造航母。

  目前,印度自主製造的航母正在印度西南部科欽港建造,預計將於2012年完工,2015年進入印度海軍服役。這艘航母獲得意大利和俄羅斯技術支持,設計排水量4萬噸,將配備12架米格-29K艦載機,它將與印度第一艘航母“維克蘭特”號同名。這艘國産航母一旦完工將標誌著印度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能自建航母的國家。但印度從一開始就在經費、技術、材料等方面不斷遭遇各種困難。印度海軍助理參謀長阿尼爾 "喬拉今年初表示,若自選航母完工日期再度推遲,將延長“維拉特”號的服役期。

  有報道説,印度還計劃建造第二艘自選航母,規模為5萬~6萬噸級,可能為核動力。但印度海軍高級官員表示,這需要等到第一艘自選航母下水後才能決定。

  日本:“分步走”重溫“航母夢”

  作為二戰時期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具有航空母艦集團作戰能力的國家,日本多年來一直把重建航母作為既定戰略目標。雖然基於戰敗國的身份,二戰後日本從法律上不再允許建造航母,但其“航母夢”卻一直揮之不去。

  1959年,日本海上自衛隊提議建造排水量1.3萬噸的直升機航空母艦,但未獲政府批准。1984年,日本再次提出建造小型航母,最終也因美日有關人士反對而被迫放棄。

  冷戰結束後,日本政府開始改變策略,不再直接提及建造航母,而是以發展大型運輸艦、驅逐艦的名義,逐步走上實質擁有航母的道路。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郭定平教授向記者表示,以三種重要大型戰艦的下水和規劃建造為標誌,日本通過“分步走”,逐漸實現了重建航母的目標。

  1998年3月,日本“大隅”號大型運輸艦正式服役。該艦長178米、寬26米,滿載排水量為1.3萬噸,最大功率2.76萬馬力,能運載16架CH-47重型直升機、10輛90式主戰坦克、2艘大型氣墊登陸艇,以及100名全副武裝的陸戰隊員。

  2009年3月,“日向”號直升機驅逐艦正式服役。該艦全長197米、寬33米,標準排水量l.395萬噸,滿載排水量1.8萬噸。可以説,“日向”號除了在“稱謂”上有所收斂之外,在飛行甲板、艦載機數量、機庫空間、電子通信、艦載武器等多方面都已全面超過小型航母。

  在2010年度預算案中,日本政府又在防衛經費中列入建造新的超大型直升機驅逐艦的經費。這種新型驅逐艦標準排水量達l.95萬噸,全長248米,可同時起降9架直升機。該艦建成後,將接替“白根”級驅逐艦,並與“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組成強大的反潛作戰群,為日本海上自衛隊實現從馬六甲海峽到日本列島的巡航作戰打下堅實基礎。

  儘管日本至今還沒有一艘稱為“航母”的現役軍艦,但多名軍事專家對本刊記者表示,日本“大隅”級大型運輸規、“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都已具備較強的航母“轉化”能力,遇有戰事,這些艦船很快就能改裝為小型航母。

  以“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為例,首先,該艦設有較為寬大的飛行甲板,具備起降直升機和短距/垂直起降飛機的基本條件;其次,艦上航空設施一應俱全,一些軍事專家認為它甚至可以搭載十多架各型直升機和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第三,搭載武器裝備眾多,擁有強大的通信指揮綜合作戰能力。軍事專家認為,強大的直升機搭載能力使“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不僅可執行反潛、掃雷等任務,還可有條件承擔對陸攻擊等任務。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等專家分析認為,通過建造“大隅”級和“日向”級艦船,日本海上自衛隊積累了建造全通甲板戰艦的成熟技術,而常駐日本的美軍航母編隊也為日軍提供了現成的航母情報資料來源。從發展大型運輸艦、直升機驅逐艦、中型航母到大型航母,日本未來的航母發展藍圖已經變得清晰起來,目前日本的“準航母”編隊已初見端倪。

  與此同時,近年來,日本還在加速包括大型遠洋補給艦、護衛艦艇、潛艇等相關編隊配套艦艇的裝備步伐,為“準航母”提供保障。

  不過,在解放軍空軍指揮學院高級研究員王鳳嶺看來,未來日本海軍的夢想是建造6萬噸級的大型航母,艦身全長300米左右、寬42米;採用與美國“尼米茲”級航母相似的斜直兩段式飛行甲板,裝設3套飛機彈射器;安裝核動力裝置,總功率達28萬馬力,最大航速為30節。

  (本文執筆:《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尚前名參與采寫:季明、張建松、賈遠琨、駐莫斯科記者耿銳斌、駐倫敦記者王亞宏、駐巴黎記者彭夢瑤、駐羅馬記者王昀加、駐巴西利亞記者劉彤、駐新德里記者毛曉曉、駐曼谷記者史先振)來源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