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戈海:誰敢保證“催熟蔬菜”吃著安全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9日 17: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濟南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外表紅彤彤的西紅柿,捏起來硬邦邦的,切開後籽是綠的,吃起來像是沒長熟;黃瓜通身碧綠帶刺,“身板”筆直,頂上還有一朵小黃花……“新華視點”記者連日來在安徽、江蘇等地調查發現,這些“異常”的蔬菜是在沒有成熟時被抹上“催熟劑”,提前上市的。(7月18日《珠海特區報》)

  相關部門和專家言之鑿鑿稱:國家允許使用“催熟劑”,但不能超標;但誰敢保證吃“一抹就紅”的“催熟蔬菜”吃起來安全?

  “催熟劑”為何能大行其道?業內人士表示,使用催熟技術是蔬菜儲存、運輸等環節的客觀需要。一方面,“催熟劑”可以讓蔬菜早一點上市,能夠讓菜農早一點“佔領”市場,另一方面催熟劑也可以增加産量。比如一位菜農對記者説,用不用“催熟劑”差別很大,正常長的黃瓜畝産2500公斤左右,用了可以到4000公斤。除此之外,用過“催熟劑”的蔬菜更容易儲存,不易壞,同時外表也更加光鮮亮麗,容易吸引顧客。用一位菜農的話形容:“大家都用這個東西,你如果不用,價格沒有競爭力,消費者不認可,自然會被市場‘淘汰’。”

  西方經濟學上有一個古老定律:劣幣驅逐優幣,因為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於用“舊錢”,而把“新錢”保存起來,這樣就會導致市面上流通的多是“舊幣”,即劣幣。與此定律同理,天然的蔬菜因為不易保存、上市晚、有時還不光鮮亮麗,色澤上難入人眼,導致市場上的蔬菜更多是“催熟”的蔬菜,天然蔬菜反而越來越少,直至退出市場。之所以把“催熟”的蔬菜比作劣幣,就在於我們真不知道“催熟”的蔬菜中到底含有多少對人體有害的化學元素。

  有家日企在山東種地,不打農藥,不用化肥,種了5年地,仍未贏利,由此竟然成了當地農民的笑柄。筆者還經常聽説,一些菜農出售到市場上的蔬菜自己是不吃的,自家吃的菜是單種的;一些在農村有親戚的城市居民也習慣讓親戚給自己捎點菜,個中是啥道理,不言自明,還不是因為,農民依靠化學製劑生産出的蔬菜水果,連自己都不敢保證是安全的嗎?對此,我們不得不沉重地質問一聲:公共安全誰來顧及誰來保證呢?

□戈海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催熟劑
  • 蔬菜水果
  • 黃瓜
  • 劣幣
  • 農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