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時評:每條高速公路都該曬曬發黴的賬本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2日 13: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復興評論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舒聖祥

      CCTV《經濟半小時》日前播出節目《廣東高速路收費再追蹤》,曝光廣州華南快速一期平均公里收費超過名義標準,行駛不到一半路程照按全程收費,300米主幹線收費3元更是被廣東省政協委員稱為全球最貴;多處公路收費站收費期限達50年,遠超最長不得超過30年的國家規定,省政協委員多次反映仍無下文。

      高速公路收費之貴且亂,早已不是一件新鮮事,央視最新曝光的這個典型案例,基本上囊括了高速亂象的幾個方面:其一,收費期限超長,明顯違法卻始終得不到糾正,往往未及期限一半,收費總額已經數倍于投資;其二,收費標準偏高,哪怕實際流量已是設計的3倍,高速路已成慢速路,收費標準仍不降低;其三,收費金額胡亂,遠超實際路程與名義標準乘積,名義標準是每公里0.6元,實際收費卻是300米收費3元。

      交通部發言人前不久講“96%公路將不收費”時,曾再次強調“收費公路低收費、高效率、不以盈利為目的”,可是從央視曝光的這個案例來看,高速公路既不是低收費,也不是高效率,更不是不以盈利為目的;尤為可悲的是,面對高速公路亂收費,公眾基本沒有選擇的權利或逃避的可能。央視曝光的案例,收費那麼高、車速那麼慢,流量還那麼大,看似很矛盾,實則充分説明,不是收費路有多麼好,只是免費路有多麼差,甚至根本沒有。

      毋庸諱言,高速公路的收費亂象,與交通主管部門的監管懶政密不可分。央視節目中隱約提到“廣東交通集團和廣東交通廳在一棟樓裏辦公”,這種現象在全國其實都很普遍;高速公路的建設者與監管者,很多原本就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改制之後的結果。監管不獨立,利益有勾連,自然容易鬧出法定25年最長收費期居然被批准為50年這樣的違法許可。

      不顧實際收費情況如何,只事先憑空制定收費期和收費標準,然後不管收了多少錢統統都是企業利潤,這樣的監管懶政早該變革了。既然道路實際流量已經是設計流量的3倍,那麼收費價格就只能是原定標準的三分之一;既然初始投資122億不到12年收費已超300億,那麼收費期限就應該在最長25年的基礎上相應縮短;既然高速收費標準是按照每公里多少錢計算,那麼收費金額就不得超過實際里程與收費標準的乘積——這些都只是消費公平的基本常識,關鍵是交通部門不能坐視不管。

      公路姓公不姓私,即便是“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高速公路,亦是如此。收不收費是一個問題,收的費作何用又是一個問題。交通部門有必要對每一條高速公路的收費情況進行審查,對每一條高速公路的運營成本進行審計,曬曬那些早已發黴的高速公路賬本,讓公眾看看高額收費究竟都進了誰的腰包。如果説“96%公路將不收費”更多只是“統計的藝術”,“收費公路低收費、高效率、不以盈利為目的”的交通部承諾,公眾至少有權要求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