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時評:核輻射抵國內,信息公開是關鍵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8日 14: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復興評論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薛世君
 
      日本核輻射危機依然陰雲未散,核輻射擔憂也蔓延到我國。雖然“福島核電站輻射超標10萬倍”這樣的現實“遠在天涯”,但黑龍江省東北部空氣中發現了極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卻為這層擔憂蒙上了“近在咫尺”的感覺。不過,衛生部日前已經專門發佈《放射性核素碘-131健康相關知識答問》,明確表示雖然放射性物質隨大氣擴散抵達我國境內,但濃度極其微弱,對公眾健康不構成危害。而且,根據衛生部要求,北京、東北、沿海等14個省市已經開展食品和飲用水放射性監測工作。
 
      這種及時的知識普及和監測工作,對於平復核輻射危機下忐忑的人心意義重大,以科學戰勝謠言,以理性驅走恐慌,乃是處理這類危機事件的題中應有之義。但不得不説的是,衛生部門的知識普及,以及14省市開展的食品和飲用水放射性監測工作,還遠遠不足以讓我們完事大吉、安之若素。監測只是一種介入和防備的手段,如何及時、如實地反饋監測信息,做到百分之百的信息公開,還公眾知情權,才是應對放射性危險的關鍵。
 
      説實話,知識普及固然重要,但在類似核輻射危險這樣的擔憂乃至恐慌之下,知識理性顯然不足以安撫躁動焦慮的人心,前段時間喧囂一時的搶鹽風潮就是例證。雖然疾控專家和媒體反復澄清,食鹽裏碘含量很低,而且碘酸鉀不同於碘片裏的碘化鉀,就算吃很多鹽,也起不到多大的防輻射效果,盲目過量吃碘鹽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危害,但是知道上述知識的人仍然去搶購碘鹽。那份心中的焦慮和恐慌,很大程度上不是源於無知,而是源於沒有安全感。事實上我們也看到了,政府及時出面辟謠,公開披露相關信息,保證碘鹽供應,這才緩解了公眾繃緊的神經,搶購碘鹽風潮隨即煙消雲散。
 
      14省市開展食品和飲用水放射性監測工作,也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一種提前預警的可能。放射性物質監測,其實並不是一個技術難度超高的工作,難的是監測結果能否及時而毫無保留地公佈公開,以及監測部門和相關專家如何取得公眾的信任。從上述新聞後面的網友跟帖中即可看出,網友的擔心並不是技術水平夠不夠,而是相關部門會不會及時、如實公佈,相關“磚家”值不值得信任。也就是説,監測這個技術活很簡單,但監測結果的公開發佈以及信任感的建立,才是其中的重點和難點。
 
      實事求是地説,在以往的很多危機應對型事件中,相關部門和專家時常傷害公眾的知情權、透支公信力,疲於應付的被動局面和捉襟見肘的尷尬場景屢見不鮮,由此在公眾心中埋下了不敢信任的種子。比如,“瘦肉精”十多年前就被禁用了,據説也一直處於“檢測”之中,但“加精豬”還是走上了肉檔;“三聚氰胺”本該在三鹿事件之後銷聲匿跡,但後來竟然又多次衝出檢測的重圍,陰魂不散。在這樣的監測語境下,難免會生發信任危機,而要改變這種不信任的局面,重樹公眾的安全感,就需要相關部門和機構百分之百的坦誠——不掖不藏、不拖不延,坦誠佈公、赤誠以對。
 
      具體到目前北京、東北、沿海等14省市開展的食品和飲用水放射性監測工作來説,監測只是一個前奏,一種手段,以可信的監測結果為食品和飲用水安全“保駕護航”,及時並如實地公佈監測結果,為消費者的消費判斷提供科學的“情報”,為食品安全構築一道堅實的防火墻,這才是目的,才是開展監測工作的根本意義所在。監測出什麼結果固然重要,怎麼保障消費者對監測結果的知情權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