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薛世君:食品監管為何如此被動?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0日 11: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雖説亡羊補牢,猶為未晚。但老忙著事後處理,不如強化事前監管,變被動為主動,建立與時俱進、動態更新的長效監管制度。

  “問題食品”層出不窮,食品安全問題理所當然地成為“兩會”熱點話題。在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劉佩智委員就提出,食品安全工程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要確保人民群眾“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尤其是此前王岐山副總理那句“很慚愧啊,剛吃飽,就出現了食品安全的問題……我們很不好意思。”更是直接引出了對食品安全尷尬現狀的深思。

  蘇丹紅、注水肉、瘦肉精、毒大米、地溝油、三聚氰胺、皮革奶……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固然均和廠商一味逐利、信息不對稱、市場缺陷等因素直接相關,但行業無序、標準失范、監管不力更是公認的深層次原因,疲軟的監管,無異於是對不法奸商的縱容。綜觀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可以看出,眼下的監管痼疾,主要就是食品安全形勢日新月異而監管思維卻裹足不前,被各種化學添加劑牽著鼻子走,在接二連三的食品安全事件中被動地疲於應付。

  在此前的溫飽時代,大家對食品的訴求以填飽肚子為主,能吃飽就好,而今我們已經告別溫飽時代,邁步走向全面小康社會,民眾對食品的訴求已經由“吃飽”變為“吃好”,需要的是乾淨、衛生、健康的食品供應,追求的是營養均衡、健美養生——正如王岐山副總理所説,“現在已經不是説有沒有吃、夠不夠吃、有沒有花樣,而是怎麼吃才能放心的問題”。

  但整個監管體系似乎並未洞悉這種社會變遷,表現遲鈍,依然沒有擺脫溫飽時代的思維和模式,無論是技術標準還是監管思維、手段,並沒有“升級換代”、與時俱進,主動去適應時代的變化。於是,我們也就順理成章地看到監管的捉襟見肘、手足無措,一旦發生什麼食品安全事故,往往下意識地遮掩、淡化乃至否認,最後才在輿論壓力下“被動挨打”、被動“救火”,一次次蠶食民眾僅存的食品信任。

  比如,2004年阜陽劣質奶粉事件之後,檢測部門才知道應該檢測一下“蛋白”;“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後,有關方面才增加了“檢測三聚氰胺”的標準。再如國外十多年前已經禁用的麵粉增白劑,卻在我國喋喋不休地爭論了二十年才被禁用。前些天,歐盟認為含雙酚A塑料奶瓶會誘發性早熟而禁産,國內尚有專家稱“小題大做”,而我國“正在修訂中”的國家標準也讓民眾莫衷一是,商家卻趁機渾水摸魚。

  食品安全與否,攸關民眾生命健康,容不得絲毫懈怠、疲沓,食品安全監管,是最應該“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領域,隨時更新標準、革新思維、強化手段舉措乃是題中之義,斷不該在“魔高一丈”時,以“一尺之道”疲於應對。

  雖説亡羊補牢,猶為未晚。但老忙著事後處理,不如強化事前監管,變被動為主動,建立與時俱進、動態更新的長效監管制度,不給“問題食品”一丁點兒生存空間。比如合理歸併部門監管職能,避免“九龍治水”、互相推諉;比如更新老化的安全標準,賦予其前瞻性和針對性;比如建立食品召回機制,縮小影響範圍;再如借鑒國外的懲罰性賠償制度,讓違規廠商長長記性……

  其實,不光在食品監管方面,很多社會管理領域均需主動“升級”、與社會需求“對接”。比如民眾都知道自己有知情權了,很多政府信息就別再像以前那樣視同“機密”了;既然幾億人在全國各地流動務工,醫保社保也該隨之全國流動;居民收入都趕不上GDP、CPI了,不妨就減減稅,還能刺激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