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評

429

央視網 > 新聞臺 > 評論頻道 > 央視網評

日本女性重返工作能拯救經濟頹勢麼?

特約評論員 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 丁紅衛 2012年10月23日 15:00

相關評論:
    日首相府顧問:日本“自救”之道在於重用女性
    日本經濟復蘇關鍵在於移民與女性?

長期以來,日本30-34歲的女性很多因結婚、生子、育兒離開工作進入家庭,就業比率降低,女性分年齡段的就業比率呈M狀。整體來看,日本自高速經濟(1960年)成長時期開始,逐漸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

其實,即使是美國、瑞典等當今女性就業大國,在上世紀60年代,其30歲前後的女性就業比率甚至低於日本,也呈M形。之後,各國通過完善法律、改革稅制使其更利於夫妻雙方都工作的家庭等措施推動女性積極就業。

日本也于1986年實施“男女雇用機會均等法”,並先後實施“育兒休業法”和“培養下一代支持對策推進法”等,旨在促進女性就業並使其兼顧事業與家庭。所以,90年代末至今,日本女性就業人數一直在增加,但多是以計時工作為主的非正式員工的增加,正式員工的數量反而在減少。針對非正式就業女性的調查發現,超過80%的女性是主動選擇計時非正式工作的,其背後的原因其實是為了合理調整家庭總收入,避免因工作反而導致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減少。

越工作家庭收入越少?這聽起來似乎令人難以置信。原來,日本的稅制和社會保險制度設計中隱藏了更利於女性婚後回歸家庭、只從事短時間勞動的“奧秘”。日本于高速經濟成長時期(1960年)設立了“配偶控除”這一所得稅扣除制度,即有配偶的工薪階層,其收入的起徵點計算中扣除需要撫養配偶的部分。該制度的初衷是消除工薪階層與企業主之間的稅負不公平,同時也有通過這一稅制承認並評價妻子的家務勞動和“主內”之功的意圖。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日本家庭的主流形態成為“男主外、女主內”的小家庭模式,女性婚後回歸家庭,部分在育兒告一段落後作為非正式員工(計時工)參與社會勞動。

1985年女性年金制度確立,妻子隨丈夫加入國民基礎年金,不需繳納保險費就可以領取基礎年金(退休金)。次年,日本又設立了配偶特別扣除制度。這一制度下,作為有正式工作的丈夫的配偶,妻子的年收入若超過103萬日元,反而會導致家庭總收入的減少。若超過130萬日元,家庭總收入的減少幅度會加大。因為妻子收入超過103萬日元,不但不能享受家庭收入的課稅起徵點優惠,其收入本身將被課稅,同時丈夫工資中的“配偶補貼”一項就會被取消。而妻子的工作時間超過普通職員的4分之3且收入超過130萬日元,除了不能享受上述稅制優惠,妻子還需要自費繳納國民年金或厚生年金。這種傾向於保護專業家庭主婦的稅制和社會保險制度導致長期以來日本女性婚後從事計時的非正式工作,盡可能將收入控制在103萬或130萬日元以內,避免因自己工作而導致家庭總收入的減少。另外,這種稅制導致日本出現以下情況:丈夫收入高、妻子不工作的家庭,其家庭可支配收入高於丈夫工資較低且妻子外出工作的家庭。與其參與社會經濟活動導致家庭可支配收入減少,女性當然更願意回歸家庭、或從事短時間工作,享受更多的閒暇時間。

當今日本的少子老齡化嚴重,有效利用女性勞動力成為政府擴大就業、重振經濟的重要措施。在拉加德呼籲日本女性積極就業拯救日本經濟之前,日本政府就認識到女性就業對日本經濟的重要性。2010年日本政府制定的“新成長戰略”計劃就提出了將25—44歲(M形的低谷部分)女性的就業比率由2009年的66%提高至2020年的73%的女性就業目標。因為政府統計發現,日本希望就業的潛在女性勞動力達345萬人,其中該年齡段女性人數過半,多達184萬人。

今後日本女性作為潛在勞動力,她們積極參與社會勞動一定能夠給日本社會帶來活力和效率。但現實中,女性擔負著較多的家務勞動,她們的就業需要靈活的就業方式和工作時間、充實便利的育兒設施和中立的社會保險與稅制的完善。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日本人的傳統意識也正發生變化。相關調查顯示:已婚者中無論男女,認為只要家庭經濟條件允許,女性專注于育兒更為理想的比例均為50%左右;同時,反對以及傾向反對“男主外、女主內”傳統意識的比例也超過50%。可見,日本的社會意識較以往更認同女性婚後繼續工作。

近期,日本又明確了“推動男女共同參與社會的形成”這一政策體系,積極擴大政府機關對女性的錄用,提高各領域領導職位的女性比例,通過統一財政以地方自治體(地方政府)為主導完善育兒體系,探討對積極錄用女性促進女性就業與再就業的企業實施法人稅優惠措施。拉加德的呼籲和日本政府提高女性就業的目標能否實現關鍵還要看這些政策措施的落實情況和企業的經營決策。不管怎樣,日本女性就業的增加對於緩解少子老齡化社會的負面影響、振興第三産業的貢獻不容置疑。

專欄作家

中日當建構關於戰爭的共同記憶

中日當建構關於戰爭的共同記憶

胡澎,史學博士,民盟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1997年畢業于日本富山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日本東洋文化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2004年5月獲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安倍先生應持有自知之明

安倍先生應持有自知之明

馮昭奎,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副會長。1983年改行搞日本研究和國際問題研究。他的作品總是蘊含著一個道理:不懂科技,不懂辯證法,就不懂國際關係,不懂戰爭。

讓宅基地成為財産

讓宅基地成為財産

傅蔚岡,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的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財産法、城市化與政府監管。對中國的城市化和農地徵收制度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學術刊物和公共媒體上發表了大量的文章。

更多更多非常識

第375期:孤有所養的中國難題

在官方難以提供足夠完善的孤兒福利救濟的情況下,是否給民間力量一個規範生長的空間和支持?問題是時代的符號,對問題的求解是對時代的注解。[詳細]

第374期:黃燈新規,習慣之爭非規則之爭

無論是司機還是行人,有太多的陋習需要去修正;有太多不完善的道路設施需要去修葺,車輪滾滾,文明不要被落在身後。[詳細]

第373期:中國夢:每個人豐滿的現實

要堅持推進改革,釋放個人的自由,讓更多人發展自己的夢想,中國的未來必定是“長風破浪會有時”。[詳細]

第372期:日本糾結的強者之路

日本一直仰視著它身旁所有的強者,從盛唐到歐美,從中華文明到工業科技。一路走來,大和民族時而謙卑恭謹,饑渴地學習一切新知只為讓自己變得更強;時而自大傲慢,以變強為圭臬,不斷擴張、征伐。[詳細]

第371期:美國夢:鴻鵠志遠 天道酬勤

“美國夢”已經成就了一個國家和無數國民。無論美國人如何討論它,都不是考慮是否放棄“美國夢”,而是如何修復它。其所代表的富裕、繁榮和背後的精神內涵,都值得正在發展中的國家去學習和借鑒。[詳細]

第370期:求索俄羅斯:東方還是西方?

橫跨歐亞兩大洲的俄羅斯,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替作用下,成為一個具有特殊的雙重矛盾性質的國家。俄羅斯,屬於東方,還是西方?[詳細]

第369期:國家精神之:德國的理性與激情

理性的德國沉穩、嚴謹;激情的德國把國家與榮譽看得無比崇高。在短暫的統一歷史中,德國國內一直在按照自身認為正確思路審慎前行。[詳細]

第368期:末日邪教“全能神”

無論這些邪教吹得有多神,不變的是他們控製成員,瘋狂斂財的本質。但只要看清他們的本質,相信正常的信仰是教人向善的,就不會被他們迷惑。[詳細]

第367期:大和魂,糾結的強者之路

大和民族是世界上很奇異和獨特的民族,他們一手捧著柔美秀麗的菊花,一手提著鋒利的刀劍,總是神情緊張地聳立在地球之顛。[詳細]

第366期:安倍晉三,不只是“右翼”

擅長政治平衡手腕的安倍晉三如果再次上任,相信對中日關係而言不會是一件壞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