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再擴大,然後撞在一起。
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內同時吹起幾個氣球,最終就會看到這樣的場面。現在,國內互聯網行業的三巨頭百度、阿裏巴巴和騰訊,進入了近身肉搏階段,“嘀嘀”和“快的”的打車恩仇錄,成了巨頭大戰中的一場小小戰役。
春節過後,嘀嘀打車率先調低對乘客的補貼力度,從之前的每單10元減半到每單5元。不料,此舉不但遭到了競爭對手支付寶和快的打車在微博上的無情嘲諷,還拉低了自身的使用率。
2月18日起,嘀嘀打車重新提高補貼力度,這引發了新一輪真刀真槍的價格戰。截至18日下午,嘀嘀打車將補貼額度提高到12—20元之間的隨機值,而宣佈“永遠比同行高1元”的快的打車則將補貼額度定在13元。
有評論人擔憂,嘀嘀與快的勝負分曉之日,便是打車軟體壟斷局面形成之時。這顯然是建立在對打車軟體的屬性定位不清的基礎上的。惡意競爭會拖垮參與者,有助於勝利者對市場進行壟斷,獨家提供商品、制定價格——這是經濟學告訴我們的。
打車軟體能夠讓我們方便地叫車,並且用移動設備支付車款,可是我們在打車時真正需要的“商品”是出租車的運載服務,打車軟體只是商品交易中的一個輔助品。壟斷者之所以可以壟斷,是因為一旦壟斷形成,消費者便找不到其他的替代品,在定價上失去了決策權,只能任人宰割。可是在打車這件事上,消費者能夠輕鬆地找到打車軟體天然的替代品——揮手叫車、現金支付。如果有一天,無論是嘀嘀、快的還是什麼別的打車軟體,在完勝競爭對手後將手中的“剔骨刀”揮向了用戶,那麼用戶只要放棄掉打車軟體,回歸傳統的打車方式就好了。
話也不能説得太死。也許未來的某一天,使用打車軟體叫車的你,在支付路費的同時還要支付一筆服務費——如同現在的電話叫車服務一樣。這筆服務費是壟斷帶來的麼?當然不是。一方面,當你提出叫車申請、司機響應的時候,你同司機之間形成了一種專屬的契約,服務費中的一部分獎勵給了司機對契約的遵守。另一方面,你的服務費祭奠給了出租車的稀缺性:因為出租車的數量少而需求大,導致打車難,你才願意用預約的方法叫車,以保證自己的時效性需求——為稀缺的東西支付更高的成本,這是天經地義的市場準則。如果出租車滿大街都是,隨時一揮手都能停過來三五輛,人們也沒必要預約叫車了。
有媒體統計,背靠騰訊這棵大樹的嘀嘀打車在今年1、2月間的補貼總額為4億元,支付寶的“小弟”快的打車的補貼總額也超過1億元。但補貼再高,恐怕也難以形成對用戶的永久黏性。既然如此,為什麼支付寶和騰訊還要動用上億的資金來大打價格戰呢?
伊坂幸太郎在小説《金色夢鄉》中寫道,人類最強大的武器就是習慣。
百度在成長為巨頭的路上,向國人普及了百度搜索,儘管世界上更多的人更習慣使用谷歌;騰訊在成長為巨頭的路上,向國人普及了QQ,儘管世界上更多的人更習慣使用MSN;阿裏巴巴在成長為巨頭的路上,向國人普及了淘寶和支付寶,儘管世界上更多的人更習慣使用eBay和PayPal。
移動支付時代,更進一步説是移動生活時代,終將來臨,巨頭們同時把腳步踏入一個領域,要做的就是培養用戶的習慣,併為此不惜燒錢,用連續不斷的“糖衣炮彈”來“收買”用戶。嘀嘀打車1月初剛剛獲得1億美元的融資,這筆相當於6億元人民幣的融資,在一個月後就被燒掉了大半。這樣的損益,換來的卻是騰訊在港股市場上的堅挺表現。你説那些投資者,究竟是傻到連財務報表都看不懂,還是精明到了家?
用戶正在適應移動支付,市場正在被培養出來,誰都知道“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這時如果哪家巨頭堅持不住、倒在“解放前”,不僅會失去大好河山,還會在江湖上留下被恥笑的聲音:“你看,那傢伙‘精盡人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