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微博暮年

2014年01月13日 18:07

央視網(記者關開亮)有人説,2010年是中國微博元年,2011年是中國微博壯年。沿襲這種叫法,我姑且把剛剛開始的2014年稱作中國微博暮年。

2013年7月,我發出的《微博將死》一文,引起包括《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新浪網總編輯陳彤、《人物雜誌》主編李海鵬、李開復等網絡名人和眾多普通網友的熱烈討論。當時正值微博最後的瘋狂期,頹勢初現,但參與討論的網友對我的觀點多持反對意見。到了2013年歲末,普通用戶加速離開微博已成不爭的事實,我也無心到微博上和當時的反對者們炫耀我的先見之明,因為他們可能已經離開了。

1

 

即便同類産品Twitter今年製造了最令科技界鼓舞的IPO事件,即便新浪微博終於找到了靠譜的“乾爹”——“被阿裏巴巴收購了18%的股權”,也依然阻擋不了新浪微博人氣與實際活躍度快速下滑的頹勢。大V的離場、媒體賬號的千篇一律、讓人審美疲勞的段子、營養過剩的心靈雞湯、營銷公司批量生産出來的熱門話題……這些既是微博衰落的原因,也是表象和結果,更是歷史的必然。

新聞在左,微博向右

《人民日報》開設微博的時間絕不算早,但意義是空前的。

2012年7月,人民日報微博上線。憑藉“你好,明天”專欄對於北京“721大雨”的出色評論,使得@人民日報獲得一致好評,甚至一些對《人民日報》頗有微詞的人士也不吝褒獎。這讓其它傳統媒體如夢初醒,紛紛加入到微博大軍,其中包括後來與其平起平坐的@央視新聞。

@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的上線順應了新媒體潮流趨勢。它們從神壇走下來,不再板臉端架子,開始做網友愛看的新聞。此外,在微博上戾氣橫行的當時,主流媒體賬號的出現不啻為一股清泉,使“微博正能量”逐漸蔓延開來。定位決定內容,在提供原創新聞之餘,生活小百科、溫情小故事和心靈雞湯漸漸成了這些賬號的主業。

而一些商業化媒體和都市報的衍生賬號,在KPI的硬性指標下,則顯得離“專業新聞”越來越遠。一驚一乍的社會新聞、未經澄清的謠言等情緒消費類信息是轉發量的保證,很多官媒賬號經不住誘惑,成為傳播鏈上重要的一環。

事實上,縱觀整個微博平臺,目前還堅持嚴肅新聞的只有@央視網新聞、@頭條新聞、@新華視點等賬號。哦,還有@財新網等少數幾個專業媒體。它們所仰仗的是高端粉絲定位。

1

一些搶先登陸新媒體的先行者們有資格嘲笑傳統媒體的衰落,他們對紙媒人的保守思想冷嘲熱諷。“內容為王”的前提是“渠道為王”,你得先有粉絲、先有平臺,先鋪開傳播渠道,再談內容。這雖逆傳統思維的觀點,在這個急不可耐的時代,卻也不是無稽之談。

在很多傳統媒體機構內,新媒體部門多是一個為創造營收而設的邊緣部門,或者説一種花邊,大多被挂在廣告部、市場部下。時至今日,雖有很多傳統媒體下定決心談改革,按互聯網思維談項目團隊制,但實踐起來遠非容易的事情。

新鮮效應過後,尤其是大老闆的重視程度下降後,微博編輯成了一個不得不有卻不那麼重視的崗位。編輯水平低下和快餐式的推送,使得微博新聞賬號內容的短板顯露無疑。粗製濫造和過分雷同的內容,敲響了微博媒體賬號的喪鐘。

除非有突發或重大事件發生,這種情況才可能稍有好轉。

在突發事件現場,第一時間獲得資料並將其傳播出去的,往往是普通微博用戶,比如在“7·23動車事件”和雅安地震中,身臨現場的人往往是最重要的信息傳播者。待到一批嗅覺靈敏的媒體賬號反應過來後,它們便會接管這項工作,並且將事件全面化、深度化地展示。而意見領袖和普通網友的任務,是提供評論和精彩回復,達到“煽風點火”的效果。

2013年下半年,普通用戶作為第一信息源的比例急劇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政府部門的政務微博。@濟南中院更是以直播薄熙來案庭審,開網絡司法公開之先河,實現了政府、媒體、受眾的點對點對接。

娛樂至死,從此節操是路人

20世紀下半葉,電視的出現讓學者們惶恐不安。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寫道,“電視的一般表達方式是娛樂。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呈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今時今日,將這一論斷中的“電視”替換為“微博”,就是微博平臺上新聞賬號的真實寫照。

對於新聞賬號的運營者來説,不可能指望每天都有突發事件發生(這更像是靠天吃飯),也無力去改變用戶只看不轉不評的習慣。

用戶習慣在變,大環境在變,不變的是嚴格的考核指標和直接反映在風雲榜上的江湖地位。這迫使新聞賬號的運營者們獨闢蹊徑,先行者們開始回歸微博的web2.0屬性,加強與粉絲的互動;而傳統從業者則使出壓箱底的招數——標題黨和內容庸俗化。

這是一個秀的時代。收視率最高的節目永遠是各類真人秀,最好看的新聞節目永遠是新聞脫口秀。

在微博平臺上,相對於新聞內容,粉絲更樂意看媒體藍V間的打情罵俏,一次“沒節操”的轉發或互動,結果往往是帶來借力用力式的大量轉發。

過於娛樂化有悖于新聞原則,但大環境已然如此,運營者們似乎只能順勢而為。在取悅一部分用戶的同時,必然會流失另一部分用戶。這無法改變,只能博弈。

新聞賬號的庸俗化和娛樂化,吸引到了“屌絲”活躍用戶,這使得賬號會獲得表面的繁榮。但實際上,這些用戶也是最不忠實的一群人,今天在這裡,明天就有可能在那裏。

微博本就是社交屬性第一、傳播屬性第二的平臺。微博給了新聞新的傳播可能,但這不是永恒的。我們醉心於娛樂,最終也會因娛樂而離開。

新聞為微博提供的是一個用戶停留在這裡的理由,大家經常在上面看看新聞,依然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一部分用戶的眼球,已經分離出去了,因為微博不再是興奮點。這種境遇,如同當年的博客。你不能也無權要求用戶眼球的絕對專一。

強弩之末

喜新厭舊是互聯網用戶的特徵。微博誕生至今不到5年,但對於互聯網産品來講並不算短。沃倫·巴菲特那句廣為流傳的名言可以再次被引述:“只有在退潮的時候,你才知道是誰在裸泳。”當每個人都能感受得到微博的衰落時,連新浪官方都不好意思再繼續往上吹微博的活躍用戶數量了。讓新浪有些尷尬的是,它是一家企業,目的是賺錢,而微博作為一門生意,到現在還處於持續性賠錢的階段。

2014,將是微博加速衰落之年。

2014,將是微博加速衰落之年。

世人皆知,社交網絡是座金山。世人同樣皆知,沒有用戶的社交行為,就沒有所謂的“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營收能力相對最弱的新浪創造出了微博這個前途無限的産品,但令人惋惜的是,新浪微博已經失去了轉型為成熟平臺化社交網絡的機會。雖然,它一直未曾放棄努力。

“曹國偉介紹,截至2013年3月底,新浪微博註冊用戶數增長到5.36億。”這是目前記者所能查到的最終官方數據。

2013年11月5日,新浪微博正式開放粉絲通自助渠道,這是新浪微博在拿到阿裏巴巴投資後進行商業化的重要舉措,目的是一站式自助管理廣告投放服務,“將進一步提升中小企業的社會化營銷效率並激發其營銷活力”。

之前新浪微博接連推出了“付費轉發微博”和“粉絲頭條”等幫助普通用戶推廣自己微博的産品。“粉絲服務平臺”則專為大V設計,首次針對大V部分推出“私信訂閱”功能,雖然有些讀者並不看好,但它在努力向微信平臺看齊——微信沒有的功能微博要有,微信有的功能微博更要有,包括“設置關鍵詞回復”等功能。

諷刺的是,新浪微博小心翼翼探尋賺錢機會的時候,那些微博營銷人早已賺得盆滿缽滿。

中國大概有數百家從事微博營銷的小公司,幹的活是這樣的:統一運行著專用軟體的幾百台電腦,每台電腦自動維護著上萬個微博帳號,這些帳號早已脫離那種無頭像、無簡介、無微博的“僵屍粉”程度,每個帳號不僅會根據數據庫裏的內容定期自動更換頭像和簡介,更會採集微博上的“最新微博”來發佈原創消息——例如真實用戶小張發了一條“今天又堵車了,真是煩躁”,這條微博若被採集到,則會被隨機的分攤到營銷公司的某個微博帳號上,發佈同樣的內容。時間長了,這些帳號看上去和真實用戶沒有任何區別,甚至還能吸引真實用戶的關注。而這些數量龐大的帳號,能夠幫助營銷公司完成各類外包而來的訂單。他們轉發活動微博,評論指定企業微博的日常消息,關注企業領導,發佈“XX體”增加搜索熱度……不菲的收入背後,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幾乎不值一提。

當新浪將用戶與用戶之間的關係定義為“粉絲”的時候,就註定了它根深蒂固的媒體屬性,你關注另一名微博用戶,是因為對方是名人或明星、對方段子寫得好、對方常發生活性感照、對方的政治觀點……而社交網絡的遊戲規則是,你與對方成為“好友”,是因為他的身份與你相關——同學、同事、聊友、朋友、家人、暗戀對象……所以你在新浪微博上看到的是信息的滾動,應接不暇的熱門話題被運營出來,似乎真的“每天都有新鮮事”,但真正與自己相關的卻越來越少。

運營冷笑話等一波營銷賬號的公司,據説在完成微信營銷大號的同時,早已去尋找下一個商業機會了。

當青島市南區人民法院官方微博幾度改名刪博,甚至在告誡網友“裝個毛線”時,我們不得不擔憂,地方機構對微博的重視程度恐怕成了曇花一現。

當我的朋友都不在了,我為什麼還留在微博呢?為了看新聞?算了吧您。

1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