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當人們對畸高的房價難以承受,攢足首付錢終於買到一處“蝸居”時,也許更難以承受的是房子建在“毒地”之上。
“毒地”也稱為“棕色土地”。在我國,“棕地”一般是指工廠已經搬遷,但還沒有開發的受污染地塊。在歐美國家,它有一個文雅的名稱:棕色地塊。“棕地”是指一些不動産,因為現實或潛在的有害物質及危險物的污染,影響到它們的擴展、振興和重新利用。
關於“毒地”危害最知名的案例,是美國的“拉伕運河事件”。1978年春,一位叫洛伊斯·吉布斯的母親發現常常患病的兒子與小區附近的拉伕運河有關,該運河曾是一個堆滿化學廢物的大垃圾場。隨後的調查發現,拉伕運河小區出生的孩子56%有生育缺陷,而懷孕婦女比搬進來之前的流産率增加了300%。
受到污染的“毒地”可以導致腫瘤和癌症、荷爾蒙系統異常、生殖障礙和種群下降等嚴重危害。據了解,重金屬、電子廢棄物、石化有機污染物和持續性有機污染物是“毒地”污染物的四大類別,它們距離城市市民並不遙遠。尤其是後兩者,在滲透地下後,可通過花壇土壤、管道等緩慢揮發毒害人體,毒性釋放過程可達百年。它們還可以通過地下水危害更多的人。
北京、武漢、南京等城市都發現過“毒地”。2013年,央視網記者的深度調查稿《一座城市的“毒地”地圖》中提到:“亞洲最大居民社區”天通苑,曾經是北京城市垃圾填埋場,東區曾經是處理生活垃圾的區域,西區則是處理醫療垃圾的區域,屬於典型的“毒地”。“20年以後,天通苑肯定是北京的癌症高發區!”“天通苑那片地區最早時候是北京的垃圾處理場,土地和地下水早就被污染了,住在天通苑的居民現在開始攢錢吧”。早前,甚至有網民在某社區論壇上如此悲觀地表示。
而在朝陽區管莊附近某社區的祥和氣氛之下,居民不知道的是,這裡的土地上曾經是鐵道部防腐枕木廠,土壤未經嚴格的修復治理,就已經建成經濟適用房小區。目前該小區周邊商業繁華,入住率高,並且二手房均價已達到2.45萬/平方米。另外,北京的三元橋某小區,曾經是化學用品廠,那裏的房價已經到令人咋舌的程度。
武漢的黃埔人家保障房小區,約有一半以上的房子沒有燈光,這裡的2400多戶中有60%為經濟適用房主,他們多年的夢想就是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住房。2010年11月,他們通過新聞得知小區建在“毒地”上。住在這裡的人做夢也沒想到,一輩子的積蓄買了一套“毒房”。
2011年,南京一個叫“樂居雅”的樓盤開盤時被抵制,原因是它建在原南京化纖廠舊址上,未經過任何的土地修復。
在污染治理責任認定上,國務院曾經做出“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由於特定的歷史條件,“毒地”修復困境的責任難以界定,尤其難以追索歷史污染者的責任,隨著企業的搬遷、破産,更難以追蹤到具體的責任人。
於是,“到底誰來承擔土地修復資金”,一直爭論不休。
通常情況下,土地修復的時間越短,可供選擇的技術就越少,耗資就越大。一個項目如果花半年時間修復可能需要20億元,但如果延長到10年時間,則只需要幾千萬元。目前我國用於修復“毒地”的資金,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和房地産開發商來承擔。地價高的一線城市,政府和房産商可以承擔修復成本,而在中小城市,百姓對“毒地”本身就認識不足,高額的修復費用更是難以承受。
中國有句民間諺語叫“安居樂業”,中國人也是最講究“詩意棲居”的族群。所以説,中國的“毒地”治理任重而道遠。
(編輯 趙春曉整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