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十面“霾”伏,用來形容2013年整體糟糕的天氣再合適不過。此外,“天氣”位列百度搜索風雲榜的首位;淘寶網友們花了8.7億元購買對抗霧霾的用品;霧霾也不再是北方人們的“專屬”,現在時不時幾乎席捲整個中國。
就在幾年前,“霾”還是個生僻字,PM2.5也僅僅是個專業名詞。然而今天,它們已成為人們茶余飯後的熱門談資,並且正逐漸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在12月份,來勢洶洶的大範圍霧霾,由華北蔓延至大半個國土,涉及25個省份,100多個城市。
當有人厭倦了農村生活的簡單和單調,跋涉至城市進城打工,換來的卻是城市生活的潰敗與風險,霧霾就是其中之一。
對於確切的污染源,專家沒有統一的認識。霧霾對人體造成怎樣的危害,暫時沒有權威的報告顯示。對於如何抗霾,人們當下能抓住的唯一救命稻草,是空氣凈化器。央視網的“霧霾形成原因最該怪誰”調查中,“工業污染”獲得接近4000人次的投票。
2013年11月5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發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3年度報告》,簡稱“大氣十條”,確定了奮鬥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而在2013年5月,社科院發佈的《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分析稱,世界主要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中,都遭遇到大氣污染的情形,在治理大氣染污、使大氣質量得到根本方面,英國用了50多年,德國用了30多年,日本用了20多年。中國的環境問題與其他國家相比,嚴重程度更深,範圍更大,治理起來也更困難,並且今後中國環境存在繼續惡化的可能。由此專家預計,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消除霧霾重現藍天,可能還需要20至30年。
霧霾下的生活催生了“口罩族”、“綠植控”、“宅生活”。中國人手機裏安裝著“空氣質量指數”,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當日的空氣質量。
同時,中國難以驅散的霧霾天催生了新鮮詞彙——“環境移民”。一些外資公司則給員工們支付額外的“危險津貼”。
面對日益嚴重的空氣狀況,各地氣象部門也提出了干預措施:如人工降雨、開闢城市通風道等“借風”、“借雨”方式以消減霧霾。
在真正的改變來臨之前,人們寄希望於每一次大風,心中存在僥倖:“霾很快就會過去。”也許,這才是最可悲的事情。
(編輯 趙春曉整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