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吳喬:新醫改利民,如何儘早照進現實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24日 09: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公民發言

  19日,國家發改委等三部委召開全國縣級公立醫院醫藥價格改革工作會議,要求300余個試點縣破除“以藥補醫”機制,取消縣級公立醫院“藥品加成”政策,藥品價格要降低15%左右,降低群眾醫藥費用負擔。

  幾個月前,北京正式啟動公立醫院改革,同樣劍指以藥養醫。在有關醫院試點醫藥分開,取消15%的藥品加成和掛號費、診療費。同時增設“醫事服務費”,凸顯醫術價值,在醫保定額支付醫保患者每人次40元的基礎上,每次普通門診2元、副主任醫師20元、主任醫師40元、知名專家門診60元。

  而在8月底,國家發改委、衛生部等六部委正式公佈《關於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這一旨在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國家大病醫保新政,提出大病實際報銷比例不低於50%。而在廣東的番禺,這一比例最高達到85%。

  事實上,在新醫改的深入推進中,2011年底城鄉居民參加三項基本醫保人數超過13億人,覆蓋率達到了95%以上。全民醫保體系的初步建立,終於讓群眾“生得起病”。此次大病醫保新政的出臺,開始讓群眾“生得起大病”。

  這些情況表明,從國家到地方的新醫改,開始從兩個方向攻克“看病貴”的難題。一方面從保險制度機制上減輕患者的費用負擔,另一方面從醫院體制上阻斷醫療費用高企的根源。

  儘管從理論上看攻克“看病貴”難題的藥方可行,但決不意味著實際推行就沒有阻礙。從制度設計到讓患者切實感受到看得起病,這中間的距離需要各種制度措施的配套,需要環環相扣的制度銜接與實施。

  以破除以藥養醫體制為例,這一為社會所詬病的制度,原初的設計在於減少政府投入、由醫院自己養活自己。結果醫院採取了賣藥賺錢這種初級形式,導致藥價虛高,醫生開大處方、搞過度檢查、收回扣提成。儘管這一制度開始被打破,但從根本上説,醫生和醫院也需要過日子,如果他們的正當收入在改革後出現較大下降,改革就會失去動力、遇到阻力。公立醫院有其公共性和公益性,因而也就有一個公共財政投入的問題。但這個投入,既不能走過去養懶人的老路,也不能走讓其完全自謀生路的歪路。北京的改革決定由“醫保定額支付醫保患者每人次40元”,是一個不錯的思路。如何使公共財政投入激活各方,顯然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還應當看到,“看病難、看病貴”的頑疾,非一日所成。比如“看病難”問題,根本原因在於醫療資源尤其是優質資源很不均衡。長久的不均衡發展,形成惡性循環,基層醫院資源缺乏,患者則不信任其服務質量水平,小病也要上大醫院,加劇大醫院人滿為患。要扭轉這個不均衡態勢,亦非一日所能改變。

  事實上,發展城市的社區醫院,發展農村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是新醫改的一個重要決策。其目的就是把小病解決在社區、鄉村。這樣就能極大地緩解大醫院的就診壓力,更能釋放大醫院治療疑難大病的能力,形成科學的醫療服務結構。但從實際情況看,這些基層醫院勢必需要大量資金注入、醫療人才引入,更需要建立患者的基本信任。只有實現醫療服務體系的均衡化、科學化之後,“看病難”才會成為歷史。

  新醫改的目的就是破解“看病難、看病貴”的頑疾,最終目標就是便民利民。顯然這個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們希望不要太久。

熱詞:

  • 醫改
  • 患者
  • 大病
  • 看病貴
  • 公立醫院
  • 看病難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