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王垚烽:清華黨員新生報到 不能僅限于“警戒線”內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3日 10: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8月11日,清華大學今年的黨員新生赴校報到,這也拉開了今年新生報到的序幕。與以往不同,今年清華大學首次在報到區外設置“警戒線”,家長一律只能在線外等候,新生必須自己帶著材料獨自登記入學。此前,在致新生的信中,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提議,“新生應獨自報到,邁出獨立生活的第一步”。(8月12日《京華時報》)

  在聽聞了太多關於“大學新生報到,家長送還是不送”的爭論,見識了太多“新生家長睡滿大學體育館”的圖片後,終於有幸盼到執國內大學牛耳的清華大學站出來,振臂高呼“邁出獨立生活的第一步”,並將口號付諸行動,在報到處外畫出家長“禁區”。不得不説,這一小小的舉動對學校、對學生都是一個明顯的進步。只是,清華的這一小步能否成為幫助學生擺脫父母依賴(亦可曰束縛),邁向獨立生活的“一大步”?説實話,我是沒有太大信心的。

  父母是否送子女上學,這原本是一個純粹己域範圍內的事情,完全取決於家長與子女的自由意志。然而,與歐美等國對此的“自由放任”不同,在國內,“大學新生報到,家長送還是不送”之所以會成為一個備受公眾關注、並引發激烈討論的公共話題,與其簡單地歸因于父母家庭的溺愛,毋寧承認其背後還蘊藏著更為深層次的文化、政策以及教育體制等原因。

  從文化傳統上看,中國歷來將“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奉為美德,重書本知識積累輕社會能力培養的現象較為突出;從教育體制上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如今的學生不得不終日埋頭于書山題海,為一場接一場的“重要考試”而準備,根本無暇于其他能力的鍛鍊。更重要的是,由於在目前的社會評判譜係中,學習成績被視為衡量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一些急功近利的家長、老師和學校,出於各自目的往往越俎代庖,包攬原本屬於學生能力範圍內,但“浪費時間”的活。長此以往,學生“不識稻黍、不辨麥菽”,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以致于一個簡單的大學報名都需要“全家總動員”。

  大學是人進入社會前的最後一個“緩衝期”,好好利用這寶貴的4年,擺脫對家長的過度依賴,增強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對於個人未來的發展意義深遠。尤其是對生長在“421”家庭中的“獨生一代”來説,沒有足夠的獨立打拼能力,將來如何承擔“8421”(祖輩8人、父輩4人,子女1人)的家庭重擔?

  問題是,如果我們的應試教育體制、對於成功的社會評價標準不改變,單靠大學那淺淺的一道“警戒線”,怎麼可能真正培養起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畢竟,獨立生活不可能僅限于“警戒線”內。

熱詞:

  • 警戒線
  • 家長
  • 新生報到
  • 黨員
  • 學生能力
  • 緩衝期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