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常紹舜:經濟政策的制定應立足中國實際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3日 10: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原題:立足點是中國實際

  最近看到幾篇評論凱恩斯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文章,其中既有肯定者,也有否定者。對於其中的是非,筆者無意評判。但有一點卻想指出,即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策的制定,既不是依據于新自由主義,也不是依據于凱恩斯主義,而是依據中國的實際。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決定實行計劃經濟模式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初,大約經過了30年。應該説,在這一過程中,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一是建成了比較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二是解決了大多數國民的溫飽問題,三是在高科技領域取得了“兩彈一星”的輝煌成就。然而與世界大多數國家相比,我們的經濟差距卻不是縮小了,而是加大了。生産不足,商品短缺,高科技依賴進口,甚至連全體國民的溫飽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其因何在?當人們痛定思痛之後,發現根本原因就在於實行了多年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計劃體制僵化呆板,不能適應供求變化,嚴重壓抑經濟體的積極性。因此,要改變經濟發展長期滯後之弊,就必須打破計劃體制的桎梏,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讓市場調節供求關係,通過自由競爭來刺激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確定起來的,目前已取得顯著的成功。

  然而,單純的市場經濟體制也有一個問題:即它往往導致過度的逐利行為,人民群眾生活往往被忽視,而且容易出現無政府主義傾向,造成經濟發展失衡,甚至危機。正是為了糾正市場經濟的這些固有缺陷,中央又提出了宏觀調控的策略,以保障市場經濟的順利運行,為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服務。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表明,我國的宏觀調控策略也是成功的,有效減輕了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衝擊,防止了物價的過度上漲給人們生活造成的影響,基本保障了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

  總之,我認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就是以市場為基礎,以政府為主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這一歷史表明,只是片面強調市場的作用,或者只是片面強調宏觀調控的作用,都是不利於國民經濟發展的。我們只有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並根據不同情況確定工作重點,才能達到社會主義國民經濟穩中求進的目的。

  當然,這既不是基於新自由主義的主張所得出的結論,也不是基於凱恩斯主義的主張所得出的結論,而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那種圍繞著新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的爭鳴,無疑可繼續;但我們沒必要讓其影響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決策……因為我們決策的依據只能深深紮在中國的經濟現實中,不同的學派也只能根據其主張的側重點不同而劃分,而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針這一點上,各個學派都應該是一致的。

熱詞:

  • 經濟差距
  • 新自由主義
  • 經濟政策
  • 凱恩斯主義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