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王衝:不要小看“奧運口水戰”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9日 07: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奧運會上中國摘金奪銀,總會引發各種猜想,甚至有人把中美在奧運獎牌榜上的爭奪,解讀為中美力量對比的變化。

  美國大話體育網認為,倫敦奧運會上,中美對抗不只與金牌有關。中美之間正形成21世紀奧運會的新對抗。在北京奧運會期間,美國佔據獎牌榜總數第一的位置(美國110枚獎牌、中國100枚獎牌),中國佔據金牌榜榜首(中國51枚金牌、美國36枚金牌)。眼下,奧運賽程過半,中國在獎牌總數和金牌數量上,都領先於美國。兩國陷入了爭奪奧運會霸主地位的拉鋸戰。

  文章稱,隨著奧運會進入最後一週,來自上海和紐約的體育迷們,也許會目睹真正的東西方較量的誕生。這種較量根植于政治和目前的經濟環境,誕生於最大的國際舞臺——奧運會。

  路透社指出,在冷戰期間,美國與蘇聯常通過金牌、銀牌以及銅牌數量比較相對實力。不過,在過去兩屆夏季奧運會上,已經變成中國與美國的金牌榜首之爭。美國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勝過了中國,而4年後,中國在家門口反攻成功。許多評論家認為,中美在金牌榜上位置的變化,體現了美國的式微以及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影響力。

  這家體育網站把奧運和國際政治結合在了一起,而美國主流大報,則看到了中國人對奧運態度的變化。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8月7日的文章認為,中國的奧運熱過頭了。該報注意到,中國在激烈爭論它是否過於執著追求金牌,由國家資助的體育體制是否殘酷過時,中國運動員是否承受了太多壓力,國家尊嚴是否常常演變成民族主義?

  該報回憶了前幾屆奧運會的情況:1984年,中國跳高運動員朱建華“只”奪得銅牌時,他家的窗戶被人憤怒地砸碎。體操明星李寧在1984年為中國收穫三枚金牌,1988年連一枚也沒有得到,結果回國時收到裝有刀片和繩子的恐嚇信。

  中國人為什麼對金牌如此重視?美國《僑報》刊登評論文章指出,這是因為,有兩個“東亞病夫意識”在作怪。

  第一個是西方人的“東亞病夫意識”。在諸多西方人眼中,中國人的形象一直停留在百年以前,身體羸弱、意志消沉,一如1936年國外嘲笑當時中華民國奧運代表團的那幅題為“東亞病夫”的漫畫。儘管近幾十年來,中國運動員在競技體育尤其是奧運會上屢創佳績,但是戴著有色眼鏡的某些西方人,依然不願相信中國人能通過正常的訓練手段,取得優異成績,尤其是在西方人長期處於優勢地位的領域。所以,才有了葉詩文在倫敦被外國人百般刁難。

  第二個“東亞病夫意識”,是中國人自己。雖歷經百年,但這一意識,依然是人們心頭揮之不去的傷痛和負擔。 因而,今天的中國體育,首要的目標倒不是奪取多少塊金牌,而是如何徹底打倒 “東亞病夫意識”。中國人只有端正了自己的意識,讓“奧運金牌強身”真正轉變為全國民眾的身體強健,那外國人最終也會“見怪不怪”,兩個“東亞病夫意識”自然也就消失無蹤了。

  可喜的是,以金牌論英雄,過分誇大或看重奧運金牌的現象正在改變。新加坡《聯合早報》觀察發現,奧運會開幕一週了,輿論始終圍繞一些與金牌不直接相關的話題:運動員訓練是否合情合理,媒體的勢利無德,國家體育體制積弊等。

  該報認為,切莫小看這一輪“奧運口水戰”。顯然,金牌還是重要的,但在人們心目中,它已經不像過去那麼重要。當金牌不是唯一時,現有的體育體制理直氣壯存在的資本,以及它可以獲得的政治支持,將日益減少。

熱詞:

  • 體育體制
  • 奧運金牌
  • 奧運代表團
  • 金牌榜
  • 奧運口水戰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