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戾氣囂張,緣于網絡綁架了思想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7日 06: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于曉丹

      “匿名、免費的網絡環境,使一些人喪失誠信,所言所行的隨意性、攻擊性很強,成本卻很低,幾乎沒有什麼代價,因而嘗到暴力的樂趣;個別人的暴力言行未及時得到制止和懲處,引發其他人效倣,逐步形成群體暴力。”在談及網絡暴力的成因時,天涯社區總編輯胡彬如是説。(《中國青年報》7月24日) 
 
      “網絡暴力”不見得人人熟悉,但“人肉搜索”、“貼吧口水戰”、“火噴”、“拉黑”這樣的行為卻並不陌生。當這些日常網絡行為密集交織、甚囂塵上時,網絡暴力就“應運而生”。
   
      娛樂圈沸極一時的“甄子丹與趙文卓罵戰”就是網絡暴力的生動案例。從明星口水戰到輿論倒戈,從曬艷照、人身攻擊到轉而討伐港臺藝人,大規模網民熱情參與。這場“有理、有力、有戰線”的網絡自發戰,最終演變成一齣引人深思的鬧劇,也暴露出相當一部分網民立場不清、戾氣十足的一面。
 
      其實,參與罵戰並不等於行俠仗義,也不是表達言論自由的明智之舉。言論自由,要在法律賦予的尺度之內行使,要建立在對他人權利的尊重之上,而不是隨心所欲的表達。事實上,“標題黨”、“泄憤貼”、“圍攻吧”早已與言論自由的精神背道而馳,網絡成了撒潑的場所,網民被引向一個躁動不安的信息環境。憤怒、謾罵、起鬨,在網絡膨脹的情緒中,人容易迷失自我,跟從與附和,抑或是旁觀與沉默,對自己最初的想法卻表達失能。
  
      開放但信息傳播碎片化,這是互聯網的原罪。一方面,網絡的使用成本小、覆蓋面廣、門檻低,這裡甚至可以包容觸及隱私和詆毀人格的行為。另一方面,在當前的發展水平下,網絡所提供的信息往往不夠準確、全面。片面的甚至虛假的信息很容易在網絡傳播中被逐級無限放大。因此,要避免事實被歪曲,真相被肢解,首先要保證網絡信息的全面、及時與公開。對個人而言,面對來自網絡的質疑與侵害,迅速澄清和法律維權要比對掐和謾罵有效;對於政府部門,建立透明的信息公開機制比粉飾、隱瞞更明智。
 
      “721”特大暴雨後北京政府部門及時公佈死亡數字,從最初的10人,到翌日公佈的37人,死亡人數的發佈比從前大為提速。北京市政府新聞辦表示,在死傷數字上“絕不會隱瞞”。這種坦誠的態度在得到民眾認可的同時,也避免了一場數字猜謎遊戲,減輕了網絡上聳人聽聞的災害恐慌。用正面回應來擊破謠傳,用事實來填充民眾的想象,這既是冷靜網民情緒,驅散網絡戾氣的首要舉措,也是我國互聯網健康蓬勃發展的必由之路。
    
      當下,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正無孔不入地潛入人們的生活,如何利用網絡也逐漸成為人們不斷思考與探討的主題。作為人類科技與智慧的結晶,網絡所扮演的角色本是方便人們的生活,幫助人獲得更為全面、自由的發展,而非代替人腦去思考與判斷。不讓網民成為盲目和無知的蹙擁者,不讓網絡演變成事實與真相的掘墓人。當人們被網絡困住了思想,被工具左右了行為,這將是發生在現代文明中最可怕的綁架與悲劇。

熱詞:

  • 匿名
  • 網絡環境
  • 誠信
  • 言論自由
  • 傳播碎片化
  • 網民情緒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