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印度:在碳排放稅問題上心態糾結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0日 08: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在線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從2012年1月1日起,歐盟將對所有進出歐洲國家機場的航班徵收碳排放稅。歐盟的這個決定,將影響到包括美國、中國和印度等世界上主要碳排放國家的利益,因此受到了多方面的抵制。作為世界上第四大碳排放來源,印度也在準備對歐盟的這一硬性規定採取報復性措施。

  印度堅決抵制歐盟碳排放稅

  根據歐盟的新規定,所有經營歐盟航線的航空公司,必須花錢購買所超過規定的碳排放配額,但包括印度在內總共有35個非歐盟國家已經要求歐盟取消這一政策。

  目前,印度共有10家航空公司,全國大約有600架飛機的規模。包括印度航空公司、捷特航空公司和翠鳥航空公司等在內的印度主要航空公司,都有飛往歐洲地區的航班。一旦歐盟開始徵收碳排放稅,這筆額外的開支必然會被轉移到乘客身上,從而給各家印度航空公司帶來巨大壓力。

  近一兩年來,印度各家航空公司因員工與公司、公司與乘客等在服務、待遇和技術標準等問題上矛盾不斷,本來就官司纏身,麻煩不斷。如今,歐盟又將徵收碳排放稅,印度航空公司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這一決定迫使印度航空公司不僅要支付碳排放稅,還不得不購買新型節油飛機,一系列的額外成本將使這些公司在國際市場上失去競爭力。在這一背景下,印度準備對歐盟提出報復性反制措施,包括廢除與歐盟已簽署的一些協定、在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機構對歐盟提出訴訟等等。此外,印度還將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談判中將碳排放稅作為一個問題提出。

  印度在氣候問題上不願屈就西方

  氣候變化問題,在這些年逐漸成為了一個國際政治問題。西方國家根據一些科學家的研究和觀測,認為人類的碳排放活動正在導致全球氣候逐漸變暖,而要想制止這一國際性的災難,必須從現在開始減少人類的碳排放活動。其實,從《京都議定書》的通過到剛剛閉幕的德班氣候大會,世界各國已就氣候問題達成了一些共識,但由於某些西方國家拼命迫使發展中國家接受他們的安排,其中的爭論和鬥爭也日益激烈。從目前的趨勢來看,氣候問題有可能在未來成為一個非常突出的國際政治問題。

  印度作為一個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在氣候問題上一直有著自己的看法。印度有關氣候變化的研究水平和科研手段雖然算不上先進,但印度國內輿論一直對於西方的一些觀點保持質疑,比如,世界氣候變化是否真的因碳排放所導致,氣候變化的後果是否真的如西方某些科學機構的預測那樣。事實上,有關世界氣候變化的深層次原因,至今並沒有在全世界所有科學家中取得完全的一致。世界氣候,即使真的發生巨大變化,其結果是否一定導致不利結局,對於類似的這些問題,許多科學家的看法有著明顯分歧。當科技界在有關氣候問題上尚沒有達成最後共識前,一些西方國家就匆忙要實行反碳排放的具體行政措施,這自然會導致其他一些國家的反對。具體到印度來説,印度在歷史上曾長期是碳排放小國,即使在經濟較快速發展的今天,按人均計算,印度仍然是碳排放最小的國家。在這種情況下,西方迫使印度以犧牲經濟發展速度為條件,減少碳排放量,這自然會在這個經濟後發國家引發強烈的抵觸心理。

  然而,近年來,國際減排呼聲日益強烈,印度兩年前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提出,到2020年把本國的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削減20%到25%,但這一削減將基於自願的原則,而不作為任何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對抗全球變暖國際協定的一部分。此外,印度還承諾將通過一系列舉措實現上述目標,包括到2011年12月頒布所有機動車的燃料效率標準;完成節能建築條例的立法;確保在所有新建的燃煤發電設施中有一半使用潔凈煤技術等等。但與此同時,印度始終反對通過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碳目標或者時間表。在這個問題上,印度的態度是“不可協商的”。在氣候問題上,印度知識精英始終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和巧妙的算計。他們知道,有關氣候變化的問題,決不僅僅是一個科學或者經濟的問題,這一問題的背後存在著西方勢力壓制、阻撓新興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企圖。印度精英完全明白,在氣候問題上,印度完全可以背靠中國這顆大樹,看看未來國家減排的角鬥場上究竟會發生什麼。因此,在氣候問題上,印度非常關注中國的動向,並多次表達強烈願望,希望在氣候問題上與中國協調立場。

  印度堅持“賣碳”、不“買碳”

  近幾年來,碳排放權交易,悄然登上了國際貿易的大賣場。就在大多數人還沒有弄明白碳排放權這個概念究竟是什麼的時候,一些西方國家居然已經把碳排放額度這種虛擬的東西當作一種實際的商品成百上千億噸地買賣起來。2005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對發達國家的碳排放額度設定了嚴格限制,工業化國家在2008-2012年期間必須減少相當於1990年排放水平5.2%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到2012年至少減少5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如果西方國家無法達到這樣的減排額度,那就要通過碳排放額的交易,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購買排放指標,以解決自身指標不夠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賣碳”的收入,改善本國的碳排放狀況。

  由於“賣碳”可以獲得一些眼前的商業利益,以現行價格計算,碳減排權對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意味著每年120億-150億美元的商業機會,英國一家機構甚至預測,到2020年世界碳排放權交易額將達到數萬億美元。但未來的世界形勢究竟如何演變,碳排放權的交易中究竟孕育著怎樣的風險,許多國家還在靜觀其變。

  然而,面對碳排放權交易所帶來的巨大眼前利益,印度毫不猶豫地積極爭取,並在世界碳排放額的交易上超越中國,成為出售碳排放權最多的國家。印度的這種做法引發了種種議論。碳排放權的出售,意味著為本國工業化所預留的空間變得狹小,眼前所收穫的短期利益可能演變為對未來發展的限制。當然,印度之所以這樣做,也可能是著眼于國際碳排放“可核查”問題上的巨大空間。至今,印度仍拒絕達成任何有約束力的國際氣候變化條約。印度知道,沒有美國和中國在相關問題上意見的一致,任何此類國際條約的達成都是不可能的,而印度認定,美國和中國根本不可能在氣候問題上取得完全共識。因此,印度一方面利用出售碳排放權獲得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則期待著未來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上的重新調整。

  印度在減排問題上的做法,對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貫徹實施會産生怎樣的效應,這個問題至今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熱詞:

  • 印度航空公司
  • 排放指標
  • 糾結
  • 氣候問題
  • 京都議定書
  • 賣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