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體育圖文 >

青春風采綻放在奧運賽場——倫敦奧運會啟示之三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20日 05: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倫敦奧運會已落幕。鏡頭閃回中,青春之歌激蕩賽場,令人難忘的精彩不斷。

  這些清新而充滿活力的面孔已定格在人們的記憶中,孫楊、葉詩文、陳定、李雪芮……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他們身上,年輕的力量勢不可擋。

  這些自信又充滿個性的聲音已載入奧運的記憶——

  “美國人、歐洲人能做到的,我們中國人也能做到!”

  “拿到奧運冠軍是我的夢想,但我的人生不會發生變化,我還是我。”

  “我覺得冠軍的快樂應該跟大家一起分享。”

  他們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他們還有著一個共同的身份符號——“90後”。倫敦奧運會上,中國的“90後”運動員已走到舞台中央,嶄露頭角。

  “90後”現象 長江後浪推前浪

  倫敦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共獲得38枚金牌、27枚銀牌、23枚銅牌,取得了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38枚金牌中,23枚是由首次參加奧運會的年輕選手獲得,其中游泳選手孫楊、葉詩文、焦劉洋,競走選手陳定,擊劍選手孫玉潔、許安琪,羽毛球選手李雪芮等“90後”的表現尤其搶眼。

  “90後”選手大顯身手,是競技體育的發展規律使然。4年前的北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639名參賽運動員中,“90後”僅有31位,佔不到5%的比例,且大多集中在跳水、體操等低齡化項目中。4年後的倫敦奧運會,99位“90後”已佔中國代表團運動員總數的1/4,而金牌得主比例達到約1/3。

  游泳隊是一個縮影。共有51位中國泳將來到倫敦,其中“90後”多達31人。除孫楊、葉詩文和焦劉洋贏得5枚金牌外,他們還贏得了2枚銀牌和3枚銅牌,女子400米混合泳以及女子100米自由泳銅牌得主李玄旭和唐奕,分別出生於1994和1993年。歷史性獲得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銅牌的小夥子們幾乎是清一色的“90後”,最年輕的郝運只有17歲。

  如果説泳壇年輕化是世界潮流,那麼,在一些老將依然唱主角的項目中,中國“90後”選手的崛起之勢同樣喜人。射箭隊六名選手都是頭一回參加奧運會,女隊奪得團體銀牌,其中徐晶只有22歲。拿到男子個人銅牌,為中國射箭實現了一次突破的戴小祥也是一名“90後”,以這樣的佳績實現隊伍的新老交替,令人頗為欣慰。

  女子重劍團體比賽,老將李娜和駱曉娟帶領兩名“90後”孫玉潔和許安琪出戰,合力挑落中國擊劍首枚團體金牌。四人擁抱在一起的場景,既讓人感受到團結的力量,更讓人看到了傳承的希望。

  21歲的羽毛球女單選手李雪芮最後時刻才入選奧運陣容,卻有著難得的淡定與霸氣。在這個中國的優勢項目中,由一名“90後”選手奪得金牌,凸顯出項目發展的底蘊與後勁。

  “90後”特質 雛鳳清于老鳳聲

  “中國太陽”,孫楊的姓氏在外電報道中,被一語雙關地用來展現他在泳池中的王者之氣。倫敦奧運開幕前,孫楊曾説:“(1500米自由泳)這枚金牌就是我的。”果然,他的表現令世界震撼。同樣,16歲的葉詩文爆發出的能量,展示了她強烈的求勝慾望和紮實的訓練水平。即使面對無端猜測,她也泰然處之,在新聞發佈會上面對種種質疑不卑不亢,泳池外的抗壓能力甚至比在泳池內更令人欽佩。

  淚水恣意流淌,情感盡情釋放。孫楊奪冠後的忘情一刻,讓人們感受到了一顆率真而激昂的心。美聯社的一篇報道中稱,中國的年輕選手更善於表達自己,他們和前輩運動員一樣,意識到代表國家的責任,但同時也顯露出更鮮明的個人色彩。

  “我本來就是個平常人嘛,現在就是輝煌一下。要想再輝煌,我還要再做平常人。”拿下男子競走20公里冠軍後,陳定不願與中國田徑的領軍人物劉翔比較,儘管他和劉翔是僅有的兩個獲得過田徑奧運金牌的中國男運動員。他的冷靜與對待人生的態度,透出一份成熟與淡定。

  “只想做好自己”,參加女子58公斤級舉重比賽的李雪英奪冠後,也不願將自己和前輩陳艷青比較。尊重但並不崇拜,希望去挑戰前人的成就,實現人生更大的追求,“90後”選手的自我意識已不需外界去喚醒。不過,他們中的大多數雖然是獨生子女,在賽場上盡顯自我一面,在生活中卻不乏真情與感恩的態度。戴小祥的爺爺在他比賽前剛剛過世,拿到銅牌的戴小祥動情地説:“我其實很想對爺爺説一句話,爺爺,我愛你。謝謝!”

  也正因為如此,“90後”運動員的性格更為豐富飽滿,張揚而坦率。中國乒乓球男隊主教練劉國梁曾説:“你不僅要告訴‘90後'如何做,還要説清楚為什麼。要善於尊重和引導他們。”國家擊劍隊一位教練員也曾感慨,現在的運動員和他們當年相比,有著更活躍的思維與廣闊的見識。他們喜歡用微博和眾多支持者親密互動,對社會新鮮事物津津樂道,英語能力較之前輩有普遍提高。他們的生活不止有訓練和比賽,更顯五彩斑斕。

  “90後”軌跡 江山代有才人出

  “90後”的成長軌跡,既和中國體育的戰略體系密切關聯,也呼應著時代的發展節拍。

  為中國代表團斬獲夏季奧運會第200枚金牌的南通姑娘陳若琳,今年還不到20歲,她在北京和倫敦奧運會上共獲得4枚跳水金牌。記者曾採訪培養了陳若琳等多位世界冠軍的南通少兒體校,南通體育局副局長孫新設説,南通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的秘訣,在於建立起了“體教結合”的合理機制,將體校和基礎教育結合在一起。比如女排整體搬進當地最好的南通中學,訓練上課兩不誤,家長踏實,學生出路有更多選擇。這樣使得體育和教育資源分配更合理,優秀的體育人才有上升通道,分流的運動員也能得到良好的基礎教育或者職業技術培訓,未來有一技之長。

  李雪芮的啟蒙之地——重慶大渡口體校也是“體教結合”的受益者。大渡口體育局局長謝偉説,區縣體校作為選拔體育人才最基層的學校,招收的學員平均年齡為10歲左右,最小的五六歲。因此,都是採取“體教結合”的方式來實現體育和文化素質同步發展,“真正實現體育和教育的有機結合,就要調動起社會多方資源。”

  著眼于運動員的長遠利益和全面發展,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創新保障機制,提高運動員綜合素質,意味著進一步夯實中國競技體育“金字塔”的基座。在運動員的成長過程中,不僅鍛造他們超強的運動技能,也對他們的人生規劃更為認真負責,使他們的成長更緊密地和社會結合,走一條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之路,推動更多更好的體育人才涌現。這正是“體育強國”的衡量標準之一。

  “90後”運動員也會遇到和從前不同的挑戰。在這個開闊而多元的時代,他們為夢想拼搏之時,對自己的成長也有著更多思考。相應地,如何建構更為合理、更有實效、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培養體系,是擺在體育部門、教育部門乃至全社會面前一道需要繼續解答的題目。

熱詞:

  • 賽場
  • 自由泳接力
  • 奧運冠軍
  • 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