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歷四年、動員廣泛、吸納社會力量參與的“大醫改”,其第一階段在經歷從小到大、先易後難、反復試點之後,初現成效。與此同時,醫改下一步何去何從,社會各界的討論和關注從未停息。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出臺《意見》的亮點之一是加大醫療服務領域開放力度,實行“非禁即入”。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凡是對本地資本開放的領域,都要向外地資本開放。
《意見》明確要求各地清理取消之前的“不合理的規定”,加快落實對非公立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在市場準入、社會保險定點、重點專科建設、職稱評定、學術地位、等級評審、技術準入等方面同等對待的政策。
《意見》要求各級政府要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中擴大健康服務業用地供給,優先保障非營利性機構用地。新建居住區和社區要按相關規定,在公共服務設施中保障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區服務等健康服務業相關設施的配套。
深化醫改以來,各地不斷加大探索力度,深入推進醫改各項工作。這些探索符合醫改方向,成效明顯,具有普遍的指導和推廣意義。
究竟是什麼樣的仇恨和矛盾才能讓患者將尖刀和拳頭掄向診室裏的醫生?“不難發現,三級醫院、地區性中心醫院成醫療糾紛重災區。”中國醫師協會法律事務部主任鄧利強説,這類醫院診療量大、疑難險症多,一旦治療效果與患者預期不符,容易出現矛盾;還有一些患者排兩三小時隊,醫生三五分鐘就打發了,心存不滿,卻沒看到有些醫生一天看幾十個號,連水都不敢喝!
近日,國家衛計委聯合公安部緊急發佈《關於加強醫院安全防範系統建設指導意見》,醫院要按照不低於在崗醫務人員總數3%或20張病床1名保安的標準配備。“防護加強了,可心裏還是不踏實,生怕襲擊突然發生。”“本來就是‘大醫院小患者’,一進醫院就感到緊張,難道我們花錢看病,還要接受精神約束?”醫院將加強安保力量配備的消息一齣,便引發各方爭議。
醫療資源供求失衡是醫患矛盾多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數據顯示,全國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醫院。大醫院繁重的診療任務難免影響醫療質量。而一些病患常年奔波尋醫問診,委屈和憤懣壓在心口,有時醫生一個小小的苛責或是一個小動作都可能引發不滿情緒,進而演化為暴力傷醫。同時,誤診誤操作、診療費用高、醫務人員服務態度差等原因也是“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