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被拐孩子的回“家”路:傷口難癒合親情亟須重塑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8日 09: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羅曉燕想讓被解救的二兒子帶自己出去買菜,但孩子卻緊盯著記者的相機不肯出門。 本報記者 趙福中 李豐攝

  編者按

  今年3月7日,公安部統一指揮貴州、山東等14省區市公安機關同步開展集中抓捕、解救行動,解救77名被拐賣兒童。據統計,去年全國共破獲拐賣兒童案件5320起,解救被拐兒童8660人,拐賣犯罪蔓延勢頭得到一定程度遏制。

  數字的背後,是越來越多的被拐孩子回到父母身邊。但對這些曾被割裂骨肉親情的父母和孩子來説,“回家”之路顯得漫長崎嶇。精神折磨、心理受創、親情斷裂,讓這些孩子和父母的重新團聚格外艱難。

  為此,本報記者在貴州採訪部分在警方幫助下已經“團圓”的家庭,真實記錄了他們的痛苦與困惑、迷茫與掙扎。幫助他們回歸正常世界,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支持和配套制度體系的完善。

  “媽媽的小拐杖丟了”

  貴陽市大營坡汪家巷 31 號,一間不足10平方米、陰暗潮濕的平房就是盲人夫婦劉根發、羅曉燕的家,在這個家裏,最值錢的東西就是夫婦倆街頭賣唱時用的音響和一台10英寸的二手電視機。

  “孩子,帶媽媽出去買點菜,今天中午爸爸要晚回來些。”羅曉燕伸手摸索著二兒子劉海紅的身體,拽了拽小海紅稚嫩的肩膀,可孩子卻像石頭一樣一動不動,只顧吮吸著手指頭。

  “唉,這孩子回到家就變了。以前他是媽媽的小拐杖,可現在這個小拐杖卻一點也不靈了。”羅曉燕傷心地嘆了一口氣。

  羅曉燕一家的轉折,要從2009年説起。

  劉根發和羅曉燕兩人都是年幼時雙目失明。十幾年前,夫婦倆從織金縣來到貴陽四處賣唱謀生,並生下了三個兒子。2009年11月初,劉家的隔壁新來了一戶鄰居,見劉家夫婦是盲人,這戶新來的鄰居經常很“熱心”地到劉家幫忙,沒幾天就和劉根發一家混熟了。羅曉燕也放心地讓自己的小孩與這戶鄰居家的小孩玩耍。當年11月23日,羅曉燕永遠也忘不了這一天——那個鄰居在大營坡菜市場把他們的二兒子和小兒子拐走了。當時,劉根發的二兒子小海紅只有3歲;小兒子還沒有斷奶,1歲半。

  羅曉燕在哭到快要崩潰後,和丈夫開始了他們的尋子之路。然而,什麼都看不見的他們,只能靠“聽”來尋找兒子。他們拿著盲棍摸索于火車站、客車站,走向一個個地下通道,去“聽”兒子的聲音。一年多時間裏,夫妻倆帶著大兒子一路乞討走遍了貴州、重慶、浙江、安徽等7個省份,借下了10多萬元的債務,結果一無所獲。

  因為害怕悲劇重演,回到貴陽後,劉根發夫婦加強了警惕,禁止大兒子和任何陌生人來往。去年9月,大兒子上了附近的幼兒園,雖然只有5分鐘的路程,夫妻倆行動也不方便,但他們堅持每天接送孩子上學和放學。平時如果孩子一個人在家,他們就把孩子鎖在家裏,讓他一個人看電視。

  2011年10月4日,隨著貴陽市“628”系列拐賣兒童案成功告破,劉根發和羅曉燕的二兒子小海紅幸運地被警方從江蘇省徐州市一戶農家解救出來,順利回到了父母身邊。可欣喜過後,羅曉燕的心情很快又灰暗下來——孩子雖然還認識父母,但已沒了往日的活潑勁。以前,羅曉燕出門總喜歡讓小海紅當“拐杖”,母子倆出門其樂融融。但現在,小海紅見到生人就躲,每天就待在家裏,除非父母吼兩句才肯出門。

  “孩子,給記者叔叔倒杯水,聽話。”羅曉燕反復地説著這句話,小海紅木然地看了母親一眼後,轉身爬到了床上。羅曉燕聽到聲音後,悄悄低下頭來,緊閉著的雙眼淌下了淚水,“我現在覺得,看不見這孩子,我心裏還要好受些。”

  説完這句話,她又緊緊拉住記者的手:“我是不是太狠心了?這像個母親説的話麼?”

  “我一個家在貴州,還有一個家在山東”

  2005年2月,居住在貴陽市花溪區的黔西籍農民工王德生、詹麗梅夫婦的兒子小輝被隔壁鄰居拐走,夫妻倆發瘋般地找遍了整個貴陽市,甚至拿著孩子的照片到老家黔西、興仁等地的鄉下到處尋找,最終只是徒勞傷心。

  提起與孩子重逢的那一刻,小輝的父母至今覺得“很受傷”。

  2010年,小輝被解救回貴陽後,一下火車就一直哭鬧,吵著要回山東“老家”找“爸爸媽媽”。當民警指著王德生夫婦説:“快過去,叫爸媽。”但小輝只是使勁搖頭,不肯説話。

  夢想過許多父子重逢的場景,但眼前這個7歲的男孩,王德生也覺得有些陌生,甚至有些失望。小輝半歲時就被人販子拐走並賣到山東,自小在那邊生活的他已經習慣了山東的生活方式,説著一口正宗的山東話,見到親生父母時不斷地吵鬧,不要這邊的爸爸媽媽。王德生用生硬的普通話和兒子交流,告訴他小時候是被人販子拐跑的,那邊不是他的親生父母,但半個多小時的談話還是得不到小輝的認可,夫妻倆只能躲到一邊掩面而泣。最後王德生壓抑著悲痛,想抱一抱孩子,卻不料被孩子一腳踹到了肚子上,孩子的力氣雖小,但帶給王德生的傷痛卻讓他在地上足足蹲了半個小時。

  “看著自己的孩子管別人叫爸媽,這樣的痛苦誰能承受?我們夫婦倆真是傷心透了。”王德生揪著自己的頭髮,淚流滿面。

  “孩子這麼小就被拐賣到山東這麼遠的地方,現在連爸爸媽媽都不認識,連貴州話都不會説,真不知道以後該怎麼和他交流。不過我想我們兩口子一定會得到小輝認同的,畢竟血濃于水。”將孩子接回家後,經過一年多相處,小輝雖然漸漸適應了貴州的生活,但夫妻倆還得時刻對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勾起孩子的回憶。小輝在山東從來沒有吃辣椒的習慣,一次,老王特意給小輝做了一頓香噴噴的辣子雞,可孩子一看卻抹起了眼淚,説山東的爸爸媽媽從不吃辣椒,這讓王德生夫婦倆鬱悶了半天,無奈將辣子雞端下了飯桌。而且,小輝還經常説出一些讓老王夫婦從沒聽説過的詞句,甚至蹦出幾句英語,老王覺得有些羞愧,他認為自己在教育上明顯趕不上山東那家人。

  後來,王德生了解到,買走小輝的那對山東夫婦做小本生意,家境不錯,夫妻倆也一直沒有生育,對小輝非常好。看著鬱鬱寡歡的孩子,他思考了很久,又主動聯絡上了那對山東夫婦,“你們當小輝的養父母吧,孩子已經和你們有感情了,我不想讓孩子天天痛苦著。”山東那對夫婦聽到這話後非常高興,當天就買了火車票來貴州看望小輝。不過,在貴州期間,兩對夫婦都很有默契地互相“躲著”,除了孩子這根紐帶外,能不見儘量不見。

  採訪中,7歲的小輝小聲對記者説:“我有兩個爸爸媽媽!我一個家在貴州,還有一個家在山東,我最喜歡山東那個家門前好多好多的大絲瓜。我被親媽媽弄丟了,是山東的爸爸、媽媽把我撿回家的……”

  “實在不行,等孩子大一些,放他回山東算了。”看著小輝和記者説悄悄話,王德生有些心灰意冷地説。

  親情如何重塑?

  記者從中國最大的民間尋子網站“寶貝回家”了解到,從2007 年成立至今,該網站共收到全國範圍內的尋子登記4600多條,經統計後發現,丟失兒童的家庭有90%是因為監管缺失導致孩子被拐走,其中50%的被拐家庭屬於農民工家庭。社會學專家對此指出,外出務工的家庭由於忙於生計,居無定所,對孩子的監管較弱,也就讓人販子有了可乘之機,從而使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成為被拐高危人群。

  對於被拐孩子回家後的親情重塑問題,貴州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心理係老師黃亞夫認為,孩子獲救後,重塑其安全感是關鍵。大多數被拐兒童在重回父母身邊之後,都會被父母嚴加看管,這是父母正常的應激反應,但是父母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要給自己畫一條過於擔心的心理防線,這樣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黃亞夫介紹説,兒童被拐離開親人之後,會在心理上有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被解救回親人身邊,也需要一段時間來恢復心理狀態。父母不應時刻提醒自己或是孩子曾經被拐的事情,而是應該在生活中給予孩子安全感。他認為,在不放心孩子單獨出門的情況下,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出門,允許孩子在自由的安全範圍內活動,家長還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幫他創造融入新生活的機會。

  心理諮詢醫師劉圓長期與被拐孩子打交道,她認識的一名12歲男孩被警方解救後無人認養,便開始逃學,當福利院在1個多月後找到他時,發現他手臂上有多處刀痕,而且還染上了乙肝。遠在廣東的養父母接到男孩的信後,養父立即買了好藥,坐飛機趕到貴陽看孩子,並請求公安機關讓他把孩子接走。但法不容情,“父子”只得灑淚相別。

  一位公安人員説,在一些六七歲孩子的心目中,甚至錯誤地認定是警察叔叔把他們從家裏抓來的;而大一點的孩子則産生逆反心理,自暴自棄,把心裏的恨發泄在偷盜等違法行為上,這些現象很令人擔憂。

  有民間打拐人士指出,在被拐孩子的人生初期,幼小心靈就經歷了幾番痛苦的折騰:從第一次被拐賣割斷骨肉親情,到與買主重新建立起一種特殊的親情,又因被解救再次割斷親情,甚至不被親生父母認養,都很容易使孩子對社會的認同感被反復割斷。對此劉圓認為,被拐孩子與養父母多年朝夕相處形成的情感一時難於改變,孩子需要重新認識、定位自己。而父母更需要與孩子重新培養感情,用正常心態與孩子溝通相處,正確引導他認識自己的過去和現在,避免讓他受到新的心理傷害。本報記者 趙福中 李豐

熱詞:

  • 留守兒童
  • 被拐賣
  • 傷口
  • 王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