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述評:美國封殺華為為世界做出不良示範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16日 21: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曹凱 程志良)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上周發佈了華為、中興有可能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報告,並建議美國網絡提供者應該尋找其他非中國的供貨商。這兩家中國通訊企業被塑造成受中國政府影響、以不公平手段進入美國市場的“洪水猛獸”。

  而事實並非如此。正如美國《舊金山紀事報》一篇專欄文章所説:“這份報告裏沒有任何事實來證明華為和中興裏的任何一家參與了網絡間諜、惡意破壞美國通訊供應鏈或者對美國企業自由造成威脅,除非你能夠對報告裏的暗諷、假設進行充分地聯想。”

  自詡開放、自由的美國頻頻揮舞貿易保護主義大棒保護自己的本土企業,一方面折射出其價值觀的失守,另一方面是與當前各國攜手合作共同促進世界經濟復蘇的大趨勢背道而馳。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美國這麼做,無疑是在為全世界做出一個不良示範。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教授宋國友説,美國國會的作法是沒有正當理由的貿易保護。美國經濟在金融危機後還沒有完全恢復、中國商品對美國市場持續不斷的衝擊和美國總統選舉的政治需要是他們妖魔化中國公司的背後原因。議員們希望通過這種強硬的方式來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

  “美國的這種做法向世界傳遞一個強烈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信號,會有損於當前脆弱的世界經濟復蘇形勢下全球經濟合作。”宋國友説。

  有報道稱有73名美國國會議員持有美國最大電信設備製造商思科公司的股票,而思科一直視華為是自己的最大競爭對手,號召美國企業封殺華為、中興也是為了滿足一己私利的需要。

  思科公司曾于2011年對其客戶發佈了一份長達7頁、名為“華為和國家安全”的報告,呼籲其客戶遠離華為。目前,美國市場佔據思科收入的一半以上。專家認為,為保持自己的龍頭地位,思科對美國國會持續不斷遊説,此次報告的出爐與思科的背後努力不無關係。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金橋説,所有IT産品尤其是遠程IT産品多少都會有安全問題。但是,在華為、中興進入美國市場的過程中,美國將“國家安全”這把劍用得太泛、太濫,歐洲、日本的電信設備商也在美國市場上,安全調查卻僅僅只針對中國的企業,明顯帶有選擇性執法的味道。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迅速提升,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日漸增多,涉及的領域不再限於以往的能源、建築等傳統行業,已開始涉足眾多高科技領域。與此同時,中國投資的地域也不斷擴大,已由主要向發展中國家投資擴展為向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全球範圍投資。

  一些發達國家或地區出於“冷戰”思維,背棄了其一貫推行的投資、貿易自由化的宗旨,針對中國企業的一些正當投資行為百般阻撓、極力遏制,其中一個重要理由就是所謂的“國家安全”,以此為藉口阻止中國企業對相關行業的投資貿易活動,這已成為近期頻發的一個普遍現象。

  正如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教務長約翰奎爾奇所言:“華為和中興代表了新的時代:一個第三世界的國家生産著第一世界的高科技。美國的公司從內心覺得很難適應這一點。”

  與美國打壓中國高科技企業截然不同的是,中國政府對思科等美國企業打開大門,反而多年來很多方面給予許多優惠待遇。

  陳金橋説,中國政府很少有針對特定公司或特定産品進行類似美國這樣的貿易保護,愛立信、諾西、思科等通信設備商也從未受到如此嚴苛的待遇。

  據了解,思科于1994年進入中國市場,去年思科在中國的收入佔其全球收入的16%。如今思科的通信設備廣泛進入中國的商業、教育、政府和家庭通信市場。該公司最近發佈的財報稱,截至7月28日的2012財年,該公司在中國的網絡設備産品銷售額同比增長17%,而全球銷售額僅同比增長5%。

  觀察家認為,當美國在自己最強大、最具全球性競爭優勢的高科技領域,也不得不依靠冷戰思維的政治手段來硬生生保護自己、打擊競爭,正説明了美國擔心被趕超的複雜心態。

  著名IT評論人方興東稱,這次華為中興事件最大的啟示就是美國和思科價值觀的失守,今天的思科需要借助政治維護自己在美國市場的優勢地位,標誌著已經開始喪失矽谷精神和互聯網精神。這種行為得到的是今天短暫的得利,失去的將是長久的未來。

  陳金橋指出,這次華為、中興的際遇將不是句號,石油、能源或者其他行業的中國龍頭企業以後也可能遭遇類似關卡。中國企業不能硬碰硬,要學習對方的規則,熟悉對方的法律和市場環境,多雇傭當地人員,找到更多盟友。打貿易戰只能是兩敗俱傷,中美經貿環境的真正改善將為兩國企業帶來福音。

熱詞:

  • 華為
  • 美國研究
  • 美國經濟
  • 美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