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經濟臺滾動新聞 >

[經濟半小時]見證入世十年——家電篇(20111211)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1日 22: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經濟半小時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FBD9277344D143a9B4937F446481C6A5

  一、入世的擔心

  和汽車、紡織等諸多前怕狼後怕虎的行業不同,入世十週年,家電業面對十年前的入世算是波瀾不驚。因為在此之前中國家電業已經是狼煙四起,是最早開放和最早參與全球化競爭的行業。所以中國入世談判的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在談到家電入世時曾説中國家電是一個皮實的孩子,基本上採取了不保護的談判方針。

  在一家企業的展廳裏,陳列著三件十分珍貴的展品——世界上第一代電視機、第一代彩色電視機以及中國第一代自主生産的電視機的原型。

  1925年,英國人約翰.貝爾德首次裝配成功世界第一台電視機,這被稱作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33年後,中國第一台電視機才誕生,誰也沒有想到,80多年後,中國成為了世界最大的電視生産和消費國。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一批家電洋品牌早已捷足先登,索尼、松下、東芝、日立、LG、三星和飛利浦等紛紛在國內建立生産基地,以便取得品牌和價格的雙重優勢,與迅速發展的中國家電相抗衡,國內的海爾、長虹、TCL、康佳、海信等本土品牌也不敢示弱,經過多輪價格大戰後,2000年,本土品牌和洋品牌在國內家電市場幾乎平分秋色。

  中國電子企業協會會長董雲亭説,到2001年,國産的彩電跟三資企業,佔比基本上是6:4。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談判進入最後階段。時任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回憶,實際上,當時中國家電及電子信息行業是入世談判桌上最沒有壓力的行業。

  龍永圖説,那時整個家電行業確實就像一個很皮實的孩子,它不像其它的行業需要保護,談判當中需要保護的行業太多了,所以常把家電行業當成籌碼拋出去。 

  與其它行業不同,家電及電子信息産業是國內最早開放的行業,入世前已經經歷了一系列的洗牌和行業競爭,2001年,國內的家電及電子信息産業規模已經位列全球第三位。家電及電子信息産業的入世談判,並沒有遭遇太多週折。但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面對全面開放的全球市場,面對國外上百年的品牌、技術和規模的家電企業,失去關稅和配額限制保護的中國的家電企業,是否真的能夠經得住挑戰呢?這也是當時很多行業內人士心裏的疑問。

  中國家用電器行業協會理事長姜豐表示,當時除了海爾,大多數企業的銷售規模都不到十億美金,而國外大公司有幾百億美金,怎麼競爭?

  中國電子企業協會會長董雲亭告訴記者,無論是技術、品質還是成本,中國跟國際都有一定的差距。

  經過2000年價格大戰後, 中國家電已經進入微利時代,大多數企業的營銷手段和網絡相對滯後,與跨國公司相比,在諸多方面處於劣勢,擔憂的情緒,也在家電行業內蔓延開來。

  格力總裁董明珠説,國外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産品,還有高端的技術,所以大家都感覺狼來的壓力特別大。

  萬和總裁盧楚雄也表示當時心裏沒有底。

  然而,十年後的今天,在全球市場上熱銷的所有家電産品中,中國生産的彩電、冰箱、空調等45類産品銷量穩居全球第一。家電電子信息産品進出口總額已經由2001年的1241.1億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0128億美元,增長了8倍,平均每年增速為23%,遠遠領先於GDP增幅和整個進出口的增幅。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家電産銷大國。

 

  二、衝出國際

  2001年中國家電業剛剛經歷過一輪殘酷的行業洗牌,其手段就是近乎于自殘的價格戰。剛剛喘息甫定,又要迎戰虎視眈眈的國際家電巨頭。中國家電企業是各自迎戰還是抱團取暖呢?

  2004年,國內彩電行業風起雲涌,中國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日趨成熟 ,以TCL為代表的一批企業開始將目光放眼世界。 

  TCL的掌門人李東生認為,內線作戰和外線作戰並舉,才能抗衡國外那些跨國企業的競爭

  就在這一年,以等離子和液晶為代表的平板電視,首次在國內超過了傳統的CRT(模擬)彩電銷量,TCL的掌門人李東生認為這是一個突破口,2004年1月29日,TCL並購了法國湯姆遜公司,這家曾經多年佔據著全球彩電業霸主位置的百年老店合資組建TCL-湯姆遜電子有限公司。TCL也由此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彩電企業。 

  李東生説,他們評估之後,覺得湯姆遜業務還是很有價值的,能夠幫助他們快速的建立一個全球的産業結構、全球的品牌和市場渠道,另外能夠提升他們自己的技術力量。 

  與此同時,各家彩電企業輪番上陣,一場平板電視市場爭奪戰如火如荼。

  2004年12月,長虹宣佈投資十億人民幣全力進軍平板電視。創維則宣佈要建中國最大的平板電視生産線,但同時還是投資8700萬元發展高端背投項目。

  同是這一年,海信、廈華、創維、上廣電的平板電視産品,將TCL和長虹這兩個CRT時代的老大拋在了後面。與此同時,夏普、松下宣佈停止在中國市場CRT彩電的生産,全力打造大屏幕液晶電視。而索尼、三星、LG、日立等紛紛將高端彩電生産基地搬到了中國。

  彩電未來的主導,究竟是液晶、等離子還是背投,誰都不知道答案 

  2005年,TCL與湯姆遜彩電業務的合併剛剛完成,傳統彩電在歐洲商場裏就突然賣不動了。2005年到2006年,液晶電視增長了兩倍,到2006年,市場上銷售的電視一半都是液晶的,而兩年前還只有5%到10%。日韓企業主導開發的液晶平板電視,讓湯姆遜的數字光顯電視技術迅速變成了昨日黃花。

  掌控並購大局的李東生,對突如其來的市場變化和技術轉型同樣沒有充分準備,營業僅僅8個月,新成立的 TTE公司就虧損1.4億元人民幣。

  李東生説,企業經營,無論是國內的業務還是國外的業務都會有困難,由於對國外的經營環境不了解,開始國際業務的時候規模也比較大,所以犯的錯帶來的損失就會比早年在國內創業的時候犯的錯誤帶來的損失要大得多。

  在中國彩電業努力捕捉機遇的過程中,遭受波折的顯然不只是TCL一家,在平板電視迎來大發展的 2004年至2005年,中國市場40多家彩電品牌,在平板電視的市場佔有率明顯提升,但利潤卻是“猛跌”。三星,索尼等外資企業發動的價格戰更令危局雪上加霜,2006年國産彩電出現全行業虧損。 

  中國電子企業協會會長董雲庭説,我國還是核心關鍵技術太少,都掌握在別人手中。
  無論是跟國外企業的並購合作,還是在中國市場上的短兵相接,開放的競爭環境都讓中國彩電業在一次次的陣痛中成長。從2007年開始,創維、TCL、海信、等品牌逐漸佔據上風,到2008年下半年,六大國産平板品牌的市場佔有率重新佔到了七成。從2009年開始,TCL逐漸走出了陰霾,借助國際並購和全球化的經營規模,TCL已經在8個國家有自己的工廠,在30多個國家建立了自己的銷售機構,TCL從一個中國企業走向了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

  李東生説,他們海外業務大概從當時的30多億人民幣,做到今天200多億,而且大部分都是品牌業務。

  入世十年,面對洋品牌的長驅直入,中國品牌不僅在國內彩電市場 佔據主導地位的局面已經確立,而且,中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彩電生産和出口國。

  2010年,中國彩電産量1.18億台,其中出口6628萬台,佔到總産量的58%。出口量比2001年的1166萬台翻了6倍。長虹、海信、TCL、海爾等品牌為代表中國本土彩電,在東盟、非洲、南美等國家建立了完整的研、産、銷體系,産品出口到了包括歐美在內的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電子企業協會會長董雲庭説,不斷確立中國在國際上開放的形象,也就是不斷確實中國在國際上的産業地位,這是WTO帶來的較大的功勞。

 

  三、創新方能生存

  入世之後,面對開放的中國市場,中國家電業被迫和國際巨頭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大量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變成國際名牌的加工廠,但也有的企業深知,如果不完成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改變,命運就會一直捏在別人手上。

  中國家用電器行業協會理事長姜豐説,格力曾經打算拿出3億人民幣向國外公司買技術,當時的3億人民幣是很大一筆錢。

  珠海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説,他們去買技術的時候人家就拒絕了。因為國外公司説那個技術目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不可能賣。“這句話敲醒了我們”。

  這段插曲發生在2000年,拒絕賣技術給格力的是一家日本公司。

  入世之前,國內空調行業處於高速發展期,空調行業在1999年首次突破千萬大關、達到1250萬台(套),2001年的産量達到了2363萬台(套),當時的本土四大品牌,美的、海爾、格力、春蘭,佔據了國內市場近一半的份額,但是,空調的壓縮機技術仍然掌握在日韓歐美等外資品牌手中,大部分的空調企業只能靠貼牌加工的微利與外資競爭。

  董明珠説,他有什麼産品,什麼技術,和什麼人合資,實際上就是沒有掌握技術,之後就下定決心要開發一拖多的空調,沒有一點外部技術,連圖紙都沒有。

  2001年,中國成功入世,面對當時家電行業“狼來了”的呼聲,董明珠內心非常清楚,格力想要有強壯的體魄,想要面對全球市場的挑戰,就必須有自主的核心技術。

  董明珠説,入世以後,他們的重點放在技術創新、人才培養領域。所以現在有4000多個研發人員,最值得驕傲的是他們擁有400多項自己發明的專利。

  入世十年的時間,格力先後投入100多個億的資金,成立了製冷技術研究院、家電技術研究院等多個國家級的基礎性研究機構,建成300多個實驗室。相繼攻克了一系列高端技術,取得了技術上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董明珠表示,去年投入了30個億,因為現在他們的産品越來越多,從家用到商用,剛剛開發出來的高技術直流變頻離心機要比傳統的國際離心機節能百分之五十,100萬的電費只用50萬。這就是掌握核心科技。

  誰擁有核心技術誰就會擁有市場,要應對洋品牌的衝擊,中國的空調企業就必須打這場漫長的技術之戰。

  2004年至2008年,美的採取跟隨革新策略,牽手“變頻鼻祖”東芝開利公司,集中力量突破變頻技術。

  志高空調投入鉅資,建成擁有1500余人的研發團隊,及100多個檢測實驗室,進行技術攻關。

  中國家用電器行業協會理事長姜豐説,在産品技術方面已經初步具備競爭優勢,能夠自主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産品。現在企業很重視國際、國內市場的開發。

  中國空調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經有了影響全球的能力,2005年,格力空調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空調生産企業。國産空調不僅快速打入全球市場,國內,以格力、美的、海爾為首的空調企業在與松下、三菱等外資品牌競爭中取得了完勝。到2010年,國産空調佔據了國內90%以上的絕對市場優勢。十年前,曾經佔據國內空調市場一半以上份額的洋品牌空調,如今已經逐漸萎縮甚至退出中國市場

  入世十年,中國企業的競爭觀念受到方方面面的洗禮,從低價營銷轉變到重視技術創新和提升,是所有最終勝出的家電企業走過的道路。廣東萬和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盧楚隆對此也深有感觸。這個1993年才成立的民營電子企業, 目前不僅佔據了四分之一的國內市場,還將産品打進了國際市場。

  廣東萬和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盧楚隆説,從2001年的五百萬美金到現在的1.2億美金,銷售翻了24倍。 

  萬和每年用於新産品、新技術的研發資金至少是數千萬。截至今年,萬和取得了五百多項專利,是中國燃氣具行業擁有最多專利儲備的企業。

  盧楚隆説,他們幾個老闆都是搞技術出身的,他們一直都以創新為主,入世以後渠道也得到了發展,平臺也更大了,美國的羅西等等很大的賣場,都在訂做他們的産品。

  技術創新,讓中國製造敲開了世界之門。入世十年來,中國已經承擔起了全球八成以上空調和小家電、七成以上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的製造任務,並且創造了幾乎所有家電産量都居全球第一位的紀錄。

  2010年,海爾家電在歐洲地區的營業額實現了40.9%的大幅增長,在美國,海爾冷櫃進入市場前三。2008年,海爾在印度佈局設廠;2011年,海爾收購三洋電機,將通過自有品牌“海爾”和三洋品牌進一步拓寬其海外市場。

  2010年,美的銷售收入破千億,成為國內繼海爾之後,第二個年銷售收入突破千億元大關的“家電航母”。 

  美的繼收購埃及Miraco公司股權後,今年又收購開利拉美空調業務,準備搶佔巴西、阿根廷、智利等拉美市場。

  中國家用電器行業協會理事長姜豐説,大大小小的企業都走出去了,擴大了中國家電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入世以後,有了和國外公司同臺競爭的機會,去學習國外的先進經營理念,先進的管理的模式和國際貿易的規則。

 

  四、通訊行業

  和動輒百年曆史的國際家電巨頭相比,中國家電企業資歷尚淺。從最初的低端産品一步步追趕而來,走過了艱辛的歷程,也得到了巨大的回報。一些國外名牌雄心壯志而來,結果卻鎩羽而歸,家電産品尤其是小家電産品幾乎是國産品牌的天下。而通訊製造業,已經躋身高端市場。

  通訊行業是一個高度技術密集型的産業。2000年,國內廠商在通訊設備領域佔比不過20%,國外廠商佔到了80%,但是,隨著華為、中興、聯想等企業的迅速崛起,這一數字發生了徹底逆轉,2010年,國內廠商在通訊設備領域的市場佔比達到了80%,而外資通訊企業只佔到了20%。

  董雲庭説,加入WTO十年以後,已經有3家電子企業進入了全球500強,深圳的華為、中國電子新興産業集團,加上聯想,一個排到377位、一個407位、一個499位,這是入市以前難以想象的事情。這個産業到目前已經跟全球的IT産業融合在了一起。

  侯為貴領軍的中興通訊,是國內最大的通信設備上市公司,也是全球第四大通信設備供應商。他們全系列産品現在已經進入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10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2010年,中興通訊營收為702.6億元,國際市場實現營收380.66億元人民幣,佔總收入的比例高達54.18%。

  中興董事長侯為貴表示,他們公司有6萬多名技術人員,其實三萬多是做研發,還有兩萬多是做技術服務的,在全世界很難有這樣的對手。

  中興的崛起,跟企業對人才和科研的投入密不可分。中興通訊每年用於科研經費的投入佔銷售收入的10%左右。 

  中國電子企業協會會長董雲亭説,出類拔萃的企業的共同點有兩點:第一,始終以自主創新引領企業的發展。第二他們每年的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基本上保持在10%左右,這就跟國際上一些先進的企業,像三星、微軟在同一個層次上。

  2010年,中興通訊憑藉1863件國際專利申請總量,位居全球企業第二位和通信行業第一位。2011年又超過摩托羅拉成為全球第五大手機生産製造商,它與全球第二大通訊設備供應商華為,一道代表了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發展方向。

  今年,聯想在並購IBM的PC業務6年後又並購了NEC,成為全球第三大計算機製造商。海爾、海信、TCL在東盟非洲等國家建立了完整的研、産、銷體系,成功實現市場營銷向本土化轉型。

  中興、華為、海爾、聯想等多家企業出口和海外經營收入佔比超過一半,成為名副其實的跨國公司。

  姜豐説,現在中國製造的成本在大幅度增長,成本的優勢慢慢在減弱,所以,中國家電工業的發展必須要實行産業的轉型和升級。要從國際産業鏈的中低端向産業鏈的中高端發展。要從成本優勢向技術優勢轉變,同時,家電産品必須要走節能低碳綠色的發展道路,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2010年,我國電子信息産業進出口總額10128億美元,出口5912億元,分別是2001年的8.2倍和9.1倍,中國電子信息企業在海外建立的研發、生産基地超過500個。手機、電腦、彩電等主要電子産品産量居世界首位。

  環球市場集團CEO淩風説,過去這十年逐漸有一些優秀的企業,在優化他的買家群體,把有限的生産能力服務給優質的買家,長期穩健地幫助他的訂單,這是非常棒的趨勢。

  入世十年,中國已經成為規模全球第一的電子大國。但放眼全球,無論是電視、空調、冰箱等傳統家電,還是手機電腦等信息家電,在全球市場上叫得響的中國品牌家電還是屈指可數。那麼,面對未來競爭更加激烈的全球市場,出路又在哪呢?

  董雲亭説,必須從觀念上轉過來,把過去高度的規模跟速度轉到發展的質量效應上來。

  環球市場集團CEO淩風説,他們可以在人才、研發、市場還有生産方面進行全球化的資源配置,這樣才是真正的全球化企業去應對全球化的市場的機會和挑戰。

 

  半小時觀察:

  競爭雖然殘酷,但入世十年來,野蠻生長的中國家電行業奇跡般地實現了市場規模從千億元到萬億元的突破,成為了全球最重要的家電市場之一。家電行業的確如人們料想的那樣,是個皮實的孩子。不過隨著家電行業國際化的步伐逐漸加快,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所有人都清醒地認識到,如果沒有核心技術,擁有規模製造的中國家電將始終賺取辛苦錢,也就很難走出低成本低附加的廉價老路。海外並購是中國家電企業全球擴張的重要手段,儘管像海爾、聯想、海信、TCL等多家企業已經開始了大規模的並購嘗試,但我們看到由於存在文化、法律等多方面差異,中國企業要真正成為國際品牌還存在諸多障礙。入世十年,中國家電企業打開了國際市場的一條通路,未來十年,做大品牌、做強核心競爭力是中國家電業的全新挑戰。

 


 

熱詞:

  • 經濟半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