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杭州:人均生産總值邁入1萬美元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4日 05: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杭州市江幹區皋城村風情小鎮一角。

  李 忠攝

  對於經濟總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二、人均生産總值邁入1萬美元的杭州市來説,區域內東西資源差異、發展差距,就像是全國的“縮微版”。如何改變“東快西慢、東強西弱”的格局,成為擺在杭州發展路上最考驗智慧、最亟須破解的命題。

  近幾年,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的“杭州解法”備受關注:以新型城市化為主導,推動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一幅“生活富裕、精神富有、城鄉融合、社會文明”的發展圖卷,正在杭州徐徐展開。

  補齊短板——

  破解“東快西慢、東強西弱”

  杭州下轄的13個區縣市中,臨安、富陽、桐廬、建德、淳安5個縣市,面積佔到全市80%以上,生産總值卻只佔全市的20%。發展的不協調,從這個“倒二八開”的比例可以窺見一斑。城區和縣市相比,群眾收入水平和享有的社會保障、公共服務,也差距明顯。

  杭州的主政者,從這樣的“短板”中,看到了“藍海”的潛力所在,要讓曾被視為“短板”的農村和5縣市,成為杭州新一輪發展“發力點”。

  “杭州的城市化率已達69.5%,率先步入城市化加速、工業化提升的時期,更應在統籌城鄉區域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黃坤明認為,杭州更有條件和基礎探索“城鄉一體、城鄉融合”城市的發展“升級版”模式。

  這種城鄉一體化的路子,絕非“削峰填谷”,而是在補齊“短板”的同時,讓“長板”更長;並非城市對農村、發達區域對不發達區域的單向度援助和幫扶,而是基於差異互補的共贏;不僅靠“政治動員”推動,更有其內生需求、內在動力。

  對杭州主城區來説,各種優質資源和生産要素越來越高度集聚,發展空間卻日益逼仄,資源要素的輻射和溢出效應日趨增強;而杭州5縣市及農村地區幅員廣闊,資源充足,且産業層次相對較低,各類公共服務及社會事業相對欠缺。城鄉攜手、互補互利,成為不二之選。

  按照産業帶動性和區域相連性,杭州市從2010年8月開始實行“區縣協作”。8個城區和杭州經濟開發區、西湖風景名勝區、市錢江新城管委會,分別與5個下轄縣市“牽手”,組成5個協作組,産業共興、資源共享、環境共保。

  以往財政“分灶吃飯”的局限也有突破,在原有支農資金基礎上,市本級財政每年再拿出10億元統籌城鄉專項資金、2億元“三江兩岸”生態景觀保護與建設專項資金,並在全國率先募集近1億元農村公益金,用於5縣市的發展。

  位於老城區的下城區,擁有“寸土寸金”優勢的同時,也常有發展“縮手縮腳”的困境。近幾年,市裏統籌謀劃,先後將下城區轄區內的杭氧股份有限公司、杭叉集團等一批科技型大企業遷入位於臨安的青山湖科技城。

  遷移騰挪間,三方均獲益:下城區騰出的寶貴發展空間,讓商業、金融、旅遊、文化創意産業等高附加值的第三産業及“樓宇經濟”施展拳腳,黃金地段産生黃金效益;承接眾多企業轉移的臨安,二、三産業比重逐年上升,工業總産值創下歷史新高;像杭氧這樣的大企業,搬遷後廠房面積從22萬平方米擴至33.5萬平方米,趁此契機完成技改,成為亞洲最大的空分設備製造基地。而遷移項目産生的稅收增量,也由協作雙方分成共享。

  2011年,杭州城鎮居民和農民收入分別較上年增長13.4%和15.6%,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0年的2.28:1,縮小到2.23:1。

  生態優先——

  描繪城鄉一體美麗和諧

  自西向東、如錦帶般穿過大地的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是哺育杭州千年的“母親河”,也是流淌在南朝文人吳均名篇《與朱元思書》中的歷史江河、凝固于元代大家黃公望畫作《富春山居圖》中的文化江河。

  如今,杭州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畫卷,也將靈動筆墨詩意地揮灑在“三江兩岸”。以江為軸,以生態為先,以文化為要,帶動城鄉各地實現宜居、宜業、宜遊的目標。

  杭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邵佔維介紹説,“十二五”伊始杭州啟動的“三江兩岸”生態景觀保護與建設工程,將主幹流總長231公里的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流域及沿岸地帶,建成“綠色生態長廊”,做活統籌城鄉發展、生態與人文和諧發展的大文章。

  竹徑清風環繞中,面山臨水的“黃公望休閒度假村”農家樂,也是老闆余澤亞以畫會友的書畫院。打小生活在黃公望當年結廬隱居地富陽廟山塢的余澤亞,也見證著這幾年“三江兩岸”生態景觀保護與建設打造的“新富春山居圖”。

  富春江畔原來的黃沙碼頭拆除了、小造紙廠一一關停,子久草廬、筲箕碑亭等古跡建築則相繼修復,江濱地帶綠意環繞,村道、村居愈發整潔,慕名前來“黃公望風情小鎮”的遊客越來越多,設在農家樂裏的書法基地、國畫基地也次第出現。

  “三江兩岸”妙筆不斷。水源水質保護、産業轉型升級、完善基礎設施、人文旅遊開發、環境綜合整治、岸線生態修復等工程次第開展。

  淳安、建德、桐廬等地沿千島湖岸線,建設環湖“綠道”,串聯起沿線30多個城鎮、80多處景點和145個行政村。“三江兩岸”計劃建設綠道共700余公里,將是首條國家級濱水景觀道。

  蕭山義橋鎮富春村,曾是杭州最大的石料基地,如今江灘和礦山復綠,村裏主要産業轉型為苗木種植。昔日28個砂石碼頭關停後,水岸遍植垂柳、蘆葦和菖蒲,與村裏的大片苗木基地綠意相映。

  服務均質——

  共享文化公共服務“陽光”

  炎炎夏日,建德楊村橋鎮的綜合文化中心格外熱鬧,乒乓球室、檯球室、室內健身房、報刊閱覽室、電子閱覽室,每天都有百來號人來這裡休閒娛樂。

  這個佔地7000多平方米的四層嶄新大樓,原本是當地鎮政府的辦公樓。去年,鎮裏決定騰出這幢地處集鎮中心的大樓,“讓位”給群眾、“讓位”給文化,機關幹部則搬往地段較偏的新城,租房辦公。

  楊村橋鎮文化站站長周繼壽自豪地説,鎮裏13個行政村也都建成了文化室,“文化享受一點都不輸城裏人”。鎮裏組建的群眾軍樂隊,每年外出演出就有40多場;排舞隊、健身隊等更是一年到頭活動不斷。

  目前,和楊村橋鎮一樣,杭州所有鄉鎮都按省級標準建成了綜合文化站;社區和村文化活動室已建成2241個,覆蓋率74.6%。隨著杭州“十五分鐘文化圈”在城鄉各地逐步構建,有望實現文化設施村級“全覆蓋”。

  在杭州,城鄉統籌的重心,越來越從産業發展、村鎮建設等“硬體”,延展至文化惠民、社會保障等“軟體”。使民生投入、公共服務在城鄉之間真正達到均等、均質。

  杭州的“區縣協作”機制,也不僅在産業發展上協作,更推動社會各個領域的聯動,規劃、黨建、城管、教育、衛生、環保等逐一納入協作範疇,打通城鄉之間“經絡”。

  不僅要保證“有書讀”,更要“讀好書”。為了填平教育公平這條橫亙城鄉之間的“鴻溝”,杭州創新組建城鄉教育互助共同體,包括學校互助、名師共享、課題合作、人才培養、學生活動等協作機制。目前,杭州共有755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加入互助共同體。

  社會保障方面的城鄉一體,也在杭州率先“破冰”。從去年起,杭州實現醫保“一卡通”,原來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也統一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無論是主城區居民,還是農村村民,到杭州各大醫院看病真正享有“同城待遇”。

熱詞:

  • 城鄉教育
  • 文化創意産業
  • 義橋鎮
  • 科技型大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