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新聞調查]增收的腳步(20120407)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7日 22: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a05a5eb9323d40c294fcbc5925245fa2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採訪人物】

李強  江蘇省海安縣大公鎮山羊交易市場 董事長

朱立穩 中共海安縣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主任

張文悅 江蘇省海安縣大公鎮 退休獸醫

卜則晚 江蘇省海安縣大公鎮仲洋村 村民

儲紀錄 中共江蘇省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副主任

周茂生 江蘇省海安縣大公鎮星河村 村民

吳沛良 江蘇省農業委員會 主任

章祥美 江蘇省海安縣大公鎮仲洋村 村民  

吳宏敬 江蘇省農業委員會合作社處 副處長

江蘇省阜寧縣古河鎮 村民

張正昌 江蘇省阜寧縣古河生豬合作社 理事長

邱同飛 江蘇省阜寧縣羊寨鎮單家港村村民  

王錦勝 中共阜寧縣委 書記

單曉鳴 中共海安縣委 書記

儲呈平 江蘇省海安縣鑫緣集團 董事長

花盛雲 江蘇省海安縣海安鎮自由村 村民 

王文根 南通康德禽業有限公司 董事長

王廣庭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三堡鎮臺上村 村民

陳祥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棠張鎮躍進村 村民

丁長夫 中共銅山區三堡鎮臺上村支部 書記

陳洪利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棠張鎮 副鎮長

李長洲 中共徐州市銅山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主任

畢于瑞 中共徐州市銅山區委 書記

【正文】

    解説:每天上午十點,江蘇乃至華東最大的山羊交易市場開門營業,到處都是騎著自行車、摩托車,開著汽車買羊、賣羊的人。今年行情不錯,小羊能賣到400塊錢左右。他們賣羊的方式很特別,只憑手感和目測議價。

    記者:來交易的都是一些什麼地方的人?

    李強(江蘇省海安縣大公鎮山羊交易市場 董事長):附近方圓300公里左右的都到這裡來交易。

    記者:每天大概交易量有多少?

    李強:大約每天的交易量正常在5000頭左右。

    解説:實際上,去年這個市場的日交易量不止一次超過了一萬隻。

    李強:公羊到浙江、溫州到寧波,母羊到上海,到蘇州。

    解説:根據當地農業主管部門的介紹,最近幾年養羊成了海安縣重要的養殖業,使農民提高了數百元的收入,而促進農民增收的工作目前是海安縣農村工作的重點。實際上,幫助農民增收也是目前江蘇省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因為去年江蘇省提出了七年收入倍增的計劃。到2017年,農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增加一倍,全省各地都在為這個目標想辦法。海安縣以山羊為核心的畜牧業就是最近幾年迅速發展起來的。

    朱立穩(中共海安縣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主任):目前變成我們縣裏的一個主産業,叫發羊財了,老百姓真的發羊財了。

    記者:發羊財了。

    解説:其實,海安縣歷史上並不盛産山羊,這裡地處江蘇省北部地區,連像樣的草場都沒有,在人們的印象裏,這裡根本沒有養山羊的基本條件,為什麼在這裡卻形成了大規模的山羊産業呢?朱立穩,中共海安縣委農工辦主任,他當過十幾年鄉鎮領導,對山羊市場的發展過程非常了解。

   朱立穩:這是政府引導的。

   記者:政府怎麼會想到去發展養羊這個行業呢?

   朱立穩:富餘勞動力多了以後,年齡比較大,或者説知識層次比較低的這一部分,那他就在家中利用家庭的這個閒散的這個生産用房,有的是生活用房來進行養羊。經過了市場調研,山羊的這個效益比養雞要高得多,比養豬要高得多。

    解説:在海安縣政府部門尋找新的農民收入增長點的時候,發現在這個縣大公鎮有一些零散的農戶在養羊,他們養羊的收入明顯比其它農産品利潤高,而江浙滬一帶幾乎沒有形成規模的養羊産業,山羊的市場需求量比較大。於是海安縣農業主管部門考慮,是否可以在全縣發展養羊産業。但是,一方面這裡沒有足夠的青草飼料,另一方,山羊圈養的難度又很大,怎麼解決這些技術問題成了當務之急。正在這時,大公鎮一個退休獸醫的養羊經驗進入了人們的視線。

張文悅,今年67歲,家裏六代獸醫。

    張文悅(江蘇省海安縣大公鎮 退休獸醫):我退休以後,首先是自己養羊,自己養羊首先是秸稈養羊。

    記者:這個方法是你摸索出來的?

    張文悅:對。   
記者:就是用秸稈養羊?

    張文悅:對,我原來學過用秸稈,並且是氨化啦,有一點點效果,這樣子我們就用我們的老技術來搞了。

    解説:張文悅的養羊技術不僅解決了飼料問題,還解決了山羊圈養的問題,在他的羊舍一批能養三百隻羊。記者採訪的時候他剛剛賣掉一批羊正在消毒羊舍,準備迎接下一批。2009年,在考察了張文悅的養羊方式之後,海安縣政府決定在全縣推廣這種養羊技術。

    張文悅:養成功以後,周圍群眾就陸續不斷地來看,我們的副縣長,他先後三次到我家來。

    記者:到你家來三次?

    張文悅:不容易了,一個縣長到我這邊來三次。

    記者:他到你這來想讓你幹什麼?

    張文悅:他跟我談心,中心任務就是海安山羊要發展到一百萬隻,請你,張老漢把這個技術能夠教大家,你能不能為海安“百萬山羊”作貢獻,我説行,我就跟縣長拍胸口了,我説這個事情你放心,我有什麼講什麼,有什麼教什麼。

    解説:在主管農業的副縣長的一再懇請下,張文悅和他做獸醫的兒子開始向鄉親們傳授養羊的經驗知識。卜則晚就是張文悅最早傳授的對象。

    記者:一年呢能養多少只羊?

卜則晚(江蘇省海安縣大公鎮仲洋村村民):去年養了120只。

     記者:120只能掙多少錢?

    卜則晚:掙了5萬。

    解説:5萬元只是一批羊的利潤,按照他們的養羊方式一年至少可以養兩批羊。

    記者:今年準備?

     卜則晚:今年準備養500只,現在我們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養羊。

    記者:要是沒有張先生的話他給你指導的話,你自己敢養嗎?

    卜則晚:不養。

    解説:海安縣電視臺把張文悅的養羊經驗製作成節目,在電視裏反復播出,推廣他的秸稈養羊技術,但僅僅靠宣傳推廣,還不能説服更多的農民養羊。畢竟養羊在海安縣是個新鮮事兒,人們心裏還沒有底,怎麼才能讓更多的農戶行動起來發上羊財呢?

    朱立穩:政府在扶持發展的過程當中在進行政策的引導、政策扶持。

    記者:有哪些具體的扶持政策?

    朱立穩:鼓勵大戶,鼓勵養羊大戶,一百隻就給你1萬塊,給他補貼。

    解説:農業補貼在現在的中國農村非常普遍,但是記者發現在海安縣農業扶持的資金會更多地向有具有一定生産規模的農戶傾斜,這種政策的目的是什麼呢?儲紀錄,長期從事農業政策制定與研究工作。

    記者:先富起來的那部分農民,他們其實本來都不需要補貼了,而真正那些現在沒發展起來的人,他真正需要補貼你們沒有提供。

    儲紀錄(中共江蘇省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副主任):財政的支持可能更加注重改善農村的發展條件,改善農民創業就業的能力。

    記者:比如養羊,到了1000頭,政府補多少錢,到了10000頭,政府補多少錢,那你説這個補的是收入還是他的發展?

    儲紀錄:你一個勞動力如果只養一隻羊的話,勞動生産也很低,比較效益也很低,但是如果我養到一萬隻羊,那麼它通過規模經營,達到規模效益,很有可能農業的勞動生産力,就不低於工業的勞動生産力。

    解説:海安縣大公鎮星河村的周茂生養了一千多只羊,得到了政府部門十萬元補貼,這一千隻羊平時只有他和父母三人照看,去年收入大約五十萬左右,勞動生産率確實高於小戶,但是如果要再想擴大規模,周茂生就很難找到土地蓋更多的羊舍了。怎麼解決擴大生産和土地限制的矛盾成了他首要考慮的問題。情急之下,他想出了一種不用自己蓋羊舍也能養更多的羊的辦法。

    周茂生(江蘇省海安縣大公鎮星河村村民):鄉里鄉親的,要小羊的比較多,我給母羊最好,讓他自己發展,這樣的話能帶動他們。

    記者:把母羊放到?

    周茂生:把母羊放到外面去,生下來的小羊,母羊可以留給他自己,公羊他是賣給我,我再把它養大,變成商品羊,再銷到市場上面去,都是這樣的。

    記者:那你買的時候一隻羊多少錢?

    周茂生:比市場價要高一點,高20塊錢,人家以為你這樣做的話,做生意不是虧了嗎?實際不虧的,我要的是數量,我數量大了以後利潤就大了。

    記者:現在一共給你養羊的下線加起來有多少人?

    周茂生:成規模的有幾百戶。

    解説:這種方式後來被很多人效倣,居然帶動了很多沒有能力規模養羊的小農戶,並且在海安縣推廣開來。章祥美夫婦去年就開始幫大戶養母羊,他們倆都已經快七十歲了,現在養著26只母羊。

    章祥美(江蘇省海安縣大公鎮仲洋村村民):一年大概是兩三萬塊錢。

    記者:兩三萬塊錢,養這麼多羊你們倆吃得消嗎?

    章祥美:還可以,還養豬呢,還有糧田。

    解説:海安縣主管部門發現這種大戶育肥,小戶育苗的養羊方式,有利於帶動更多的小戶,特別是老年勞動力增加收入。於是從今年開始,決定對養母羊的小戶也進行補貼,這樣章祥美家可能拿到大約兩千六百元的母羊補貼資金。

目前海安縣有42戶,養1000只以上的養羊大戶,100只到一千隻的有300戶,還有71000100只以下的養羊小戶,這些小戶中老年人佔了很大比例。2011年,養羊使海安縣農民收入人均增加了600塊錢,但是任何農産品都會出現市場波動和風險,養羊也不會例外。

    記者:隨著你扶持農戶去發展這些養殖業,那萬一由於市場將來出現了變化,虧了,那麼你不擔心?老百姓來找你們嗎?

    朱立穩:這個不擔心。

    記者:將來如果是市場行情發生變化的時候,有可能變成全年都虧損,這種可能性也是有的。

    朱立穩:這種可能性有,但是不可能永遠虧下去,反而市場規律就是虧損的時間越長,後面的反彈的價格越高,他們老百姓都知道這個規律,所以他們這一塊都能承受了。

    記者:就是老百姓在這種市場經濟中慢慢也能摸索出一些規律?

    朱立穩:對。

    解説:農業經營中的風險是近年來農民最關心的,僅僅依靠農民個人的經驗顯然不能解決這樣的問題,有沒有一種方式,既能在農業生産環節發揮作用又能更有效地讓農民參與市場,並且增強抗風險能力呢?

2009年,當張文悅答應副縣長把養羊的技術傳授給其他農戶後,他和他的兒子在大公鎮成立了山羊合作社,這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一種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自願組織的一種農業生産經營方式,全國已經有五十多萬家。張文悅的這個合作社有四十多個農戶組成,這個合作社的理事長是張文悅的兒子,張文悅擔任名譽理事長。

     記者:平時你們都怎麼開展活動,工作?

    張文悅:誰家養羊,把羊籠、羊舍搞好了以後,我們再幫他選擇優良品種的苗羊,我們都到現場教他們怎麼喂食、怎麼防疫、怎麼消毒、怎麼治蟲。

    解説:這個合作社有五個理事各有分工。

    張文悅:負責進羊和買羊。

    記者:技術輔導。

    張文悅:技術輔導,假使那個羊場發現什麼問題了,電話一打,我們都能在很短的時間中把羊治好了。

    記者:你們其它還有什麼其它的合作沒有?

    張文悅:成羊上市,我們都有一班人幫他們搞,我們合作社也有一個副理事,他是山羊經紀人。

    解説:按照張文悅的描述,這個合作社的成員除了入社時交200塊錢入社金外,幾年來都是免費互助的,那麼合作社的正常的運營靠什麼呢?

    記者:這個合作社是政府給你們一些什麼樣的政策。還是就是你們完全自發攢在一起做的?

    張文悅:我們是自發搞起來的,結果呢,政府給了我們合法手續。

    朱立穩:政府對山羊合作社有一定的扶持和補貼,我們的山羊合作社,有的多的一年(補貼)15萬到18萬,有的是20萬。

    記者:就是一個合作社。

    朱立穩:一個合作社

    記者:那這個錢補給他們主要是做什麼?

    朱立穩:良種的選定、知識的培訓、基礎設施的建設、添置、必要的生産條件的改善。

    解説:海安縣目前有多個山羊專業合作社。在江蘇,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多或少都得到了政府財政一定的補貼。吳宏敬,江蘇省農委合作社處副處長。

    記者:在我們去採訪過程中,發現有很多合作社不論建設的過程中,還是生産的過程中,都有不少來自政府這方面的補貼,如果有一天政府這些補貼撤了,那這些合作社還會呈現出現在發展這個局面嗎?

     吳宏敬(江蘇省農業委員會合作社處 副處長):合作社這一塊扶持資金,政府扶持在初期是肯定必要的,但是隨著合作社的做大做強規模化發展以後,我覺得合作社自身它就有了造血功能,並不需要再去扶持。

    解説: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一些地方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不再僅僅依靠政府扶持。那麼,這些合作社是怎麼運作的呢?

   記者:為什麼到這兒買?

   村民:這是合作社。

   記者:合作社的,這個地方的飼料比別的地方的便宜嗎?

   村民:便宜。

    解説:江蘇省阜寧縣古河鎮上有一個飼料批發市場,旁邊是獸藥店,這都是屬於古河生豬合作社,附近的農民都在這裡買飼料和獸藥,生意很紅火,張正昌是這個合作社的負責人。

    記者:像剛才那種飼料一般的市場上賣多少錢?你們賣多少錢?

    張正昌(江蘇省阜寧縣古河生豬合作社 理事長):我們正常是比市場低10%15%

    記者:就是一袋230元,市場上正常比你們貴10%

    張正昌:對,貴10%

    記者:但是你們這個也不虧損,你們自己經營的時候?

    張正昌:合作社不虧損。

    記者:也能稍微賺一點兒?

張正昌:可以,我們廠家直銷,銷量越多 廠家對我們利潤進行返還。解説:給合作社返還,合作社也增加收入,跟張文悅的養羊合作社一樣,古河生豬合作社的社員也能免費享受到合作社的服務。不僅如此,對養豬戶,古河生豬合作社還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

     張正昌:三頭以上的每頭母豬我們還補50塊錢。

     記者:那這個補貼是你們合作社出的錢,還是政府出的錢?

     張正昌:合作社出的錢。

     記者:合作社補的。

     張正昌:合作社我們積累資金,補的。

     記者:這個不是政府出錢嗎?

     張正昌:不是政府我們合作社的,我們合作社已經積累固定資産達到1000多萬元了,我們前面是綜合服務樓,這兒是綜合辦公樓。

     記者:你們剛開始建立的時候固定資産有多少?

     張正昌:剛開始我們是白手起家,白手起家。

     記者:現在變成有1000多萬了?

     張正昌:1000多萬。

     解説:古河生豬合作社擁有四個經濟實體,分別負責農戶的飼料、技術、防疫和銷售,由於成員規模比較大,所以即使是微利,也能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古河生豬合作社已經經營了十幾年,它是阜寧縣最大的一個農民生豬專業合作社,有一萬多成員,古河鎮95%以上的養豬戶都加入了這家合作社,這個合作社現在已經可以不再依靠政府財政扶持資金自行運作,從無償互助型轉向了經營型,服務的內容也由單純的技術支持轉向了組織和引導。

2006年,豬肉市場劇烈波動,豬肉價格降到了每100200元,豬賤傷農,全國許多養豬戶不再養豬。但是奇怪的是這家合作社的養豬總量卻增加了3000只。

    記者:你當時怎麼説服他們的?

    張正昌:就是把從1994年到200613年,把生豬的價格變成示意圖,電線桿上貼,廣播進行宣傳,弄得鋪天蓋地,讓老百姓都清楚:哦,市場是這麼回事兒,這個變化有週期三年一次,低潮肯定就有高潮的到來,低潮時下手,高潮時才能得手,2007年豬價回升了,賣16塊一斤,苗豬,肥豬賣900多一擔,就是100斤。那麼2007年、2008年,我們合作社發上了豬財。

    解説:古河生豬合作社成員的豬苗和生豬都是由合作社統一銷售的,一萬多農戶的豬怎麼才能賣出好價錢,關係到每個合作社成員的切身利益。

    張正昌:合作社成員跟我們合作社簽訂銷售合同,我們成員生産的豬,我們合作社保證把它銷掉,而且價格還高於周邊地區,就是抱團進入市場,就是我們合作社在價格問題上有話語權、有定價權,大家組織起來了,上萬個成員我們生産的豬,我們説這個價格,你不要的話,低了我們不賣。

    解説:一萬多農戶飼養的豬在市場上,以合作社的方式參與競爭,無疑增加了談判的砝碼,而合作社的規模效應正是其優勢所在。

吳沛良(江蘇省農業委員會 主任):我們現在正在推進的就是説,一個是合作社還要壯大規模。

    解説:吳沛良,江蘇省農委主任。

    記者:這個合作社是規模越大越好嗎?

    吳沛良:就是一個適度規模,第一它要買的生産飼料,比如農藥、化肥,比如養殖業搞飼料,它去採購去,它有談判能力,可以還價了,第二個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用同一個品種,同樣的技術指導,産量就提高了,他有談判能力了,議價能力了。

    解説:生豬合作社在阜寧有63個,幾乎所有養豬的農戶都參加了合作社,有了這些合作社,一方面提高了農戶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也為阜寧縣推動新型養豬方式,提高養豬的收益提供了可能。羊寨鎮單家港村的村民邱同飛,今年58歲,在村裏養了幾十年豬,從去年開始他搬出了村子到村集體蓋的大棚式豬場裏養生態豬。

    記者:那當時誰告訴你要養這生態豬?

    邱同飛(江蘇省阜寧縣羊寨鎮單家港村村民):合作社説的。

    解説:所謂生態豬是指用發酵床養的豬就是通過木屑和豬的糞便協同發酵,快速轉換豬的糞便,消除惡臭、抑制害蟲、病菌,同時有益微生物菌群,能夠將木屑和糞便合成可供豬食用的各種營養物質,增強牲畜抗病能力,促進牲畜健康生長。

    邱同飛:(合作社)説你自己養這個豬,你不如養這個生態豬,我就説生態豬那有  什麼好處,我一看真是好,真好,它不用衝豬圈,衝豬圈不是沖水嗎,它這個省,樣樣省,省電、省水、省勞動力。

    記者:當時你做這個生態豬的時候,這些比如説這裡頭放這些木屑,這些技術是誰告訴你的?

    邱同飛:全是我們合作社技術員嘛。

    記者:那你們賣,賣給誰?

    邱同飛:賣是賣給集體合作社。

    解説:生態豬生長期長,不能用抗生素,對環境的要求相對較高,因此銷售價格必須高於普通豬,這對生態豬合作社的銷售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讓生態豬專業合作社,儘快開拓市場,縣委書記王錦勝曾寫信給南京市市長。

    王錦勝(中共阜寧縣委 書記):我説,南京市是省會城市,南京市市民也需要綠色産品,我們作為蘇北生態農業産區,我們自願為南京市做一點貢獻。同時,我們也想把我們的農産品推到南京市。

    解説:經過考察,阜寧生態豬合作社的豬肉順利進入了南京市場。目前,南京市有22個阜寧生態豬的銷售點,而價格比普通的豬肉高三分之一。邱同飛原本在豬圈裏養普通豬,一年收入八九千元,現在批量養生態豬,他的收入增長了十幾倍。根據江蘇省農委提供的數據,目前江蘇省有四萬八千個農村專業合作社,參加農村專業合作社的農戶已經達到七百多萬戶,覆蓋了全省一半的農戶,佔全國參加合作組織農戶總量的二分之一。參加合作社的農戶比沒有參加的農戶收入高20%,有了合作社,農民參與市場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跟市場的關聯度更加緊密,在去往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一些已有的農業經營模式在合作社的組織下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而如何發展現代農業,是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的必經之路。

海安縣有悠久的種桑養蠶的歷史,到了春天,全縣11萬畝桑田蔚為壯觀。但實際上,如果不是走産業化的道路,這樣一種傳統的種植業很難發展到今天。

單曉鳴(中共海安縣委 書記):農業要現代化,它的根本的出路還是在於農業的産業化。

    解説:單曉鳴,中共海安縣委書記。

    單曉鳴:我們現在還有十幾萬畝的扶桑,從育種、栽桑、養蠶到整個的織造,一直到最終的成品,像床上用品,像服裝等等的,包括文化創意産業,整個一條龍,我們説叫吃幹榨盡,形成了一個很好的海安的特色産業。

    解説:以發展工業的思路來謀劃農業是記者在江蘇採訪期間聽到的最多的用詞。但是,如何讓這種思路變成切實有效的方式,各地都有自己的做法,海安縣首先選擇了公司加農戶的做法,重點扶持了加工企業鑫緣集團,以它來帶動全縣11萬多戶農戶種桑養蠶,這幾乎佔全縣所有蠶農的90%以上。

儲呈平,鑫緣集團董事長。

    記者:你們跟那種養蠶戶之間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合作關係?

    儲呈平(江蘇省海安縣鑫緣集團 董事長):我們跟蠶農應該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就是公司加工廠,加産業合作社,加農戶,我們公司都給我們所有的栽桑養蠶的蠶農簽訂了。

    記者:合同。

    儲呈平:合同,一個方面是承諾蠶農技術指導,由我們來進行服務;第二個就是我們承諾,就是老百姓按照政府的規劃,農業片區發展的規劃來進行栽桑、培桑的話,我們的鑫緣集團來給你補助;第三就是承諾,行情正常的時候,按照這個蠶繭的價格就高不就低,就是説行情萬一不正常,那麼我們確保老百姓的收益,在我們海安縣範圍之內栽桑養蠶的收益要有這麼一個保證,不低於其它的任何一种經濟作物的收益。

    解説:企業加農戶的方式使鑫源集團擁有11.4萬蠶農穩定的原料供應,在當地政府各種優惠政策的扶持下,企業壯大了起來;與此同時,農民的收入也得到了相對的保證。2011年,海安縣農民人均11000元的純收入中,有1000元來自於種桑養蠶,這種工業化思路下的企業加農戶的生産經營方式,讓處於産業鏈最底端的農民成了工業生産的組成部分,而抵禦風險的能力也明顯區別於農戶自己面對市場的情況。

海安縣是著名的禽蛋之鄉,去年農民的人均收入中有1200元來自於養蛋雞的雞蛋收入,花盛雲去年收入七八萬元,比她外出打工的丈夫還多。可是,當記者採訪的時候,適逢雞蛋行情回落。

    記者:你剛才你賣的雞蛋,大概是多少錢一斤?

    花盛雲(江蘇省海安縣海安鎮自由村村民):兩塊九。

    記者:兩塊九的話,現在賺錢嗎?

    花盛雲:不賺錢。

    記者:你要是比如説要保本的話,大概需要賣到多少錢?

    花盛雲:要到三塊。

    記者:三塊。

    解説:跟花盛雲所在合作社簽訂雞蛋購銷合同的是南通康德禽業有限公司,它是海安縣的省級農業龍頭企業以生産雞蛋精加工産品為主。按照約定,在市場低迷的時候公司以高於市場價每斤一毛錢收購花盛雲的雞蛋,但即使這樣還是沒達到成本價,花盛雲為此很擔心,但因為是為公司養蛋雞,她還不想輕易解除合同。

    王文根(南通康德禽業有限公司 董事長):波動比較大,農産品本身它就有這麼一個特性。

    解説:王根生,南通康德禽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目前有600多養雞戶在為他提供雞蛋。

    王文根:我們還有一個反哺。

    記者:怎麼個反哺法?

    王文根:我們除了現在給他高出一毛錢一斤之外,那麼到年終,有一個反哺的紅利分配,這個實事求是地講就是根據公司自身形成的效益這個狀況拿出相應的反哺的這個數額,資金數額去按照每個養殖戶,就是每個給我們的這個(合作社)社員,給他們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反哺。

    記者:你過去哺過嗎?

    王文根:哺過,去年測算下來,按照每斤雞蛋反哺大概2分錢。

    解説:因為成了公司生産環節的組成部分,花盛雲這樣的農戶除了可以以高出市場價出售雞蛋,還能分享公司的紅利,如果沒有去年跟康德公司合作而帶來的經濟收益,花盛雲很可能就會放棄養雞,而現在她決定再等一段時間。農民收入分四部分組成,目前工資性收入,也就是勞動力轉移後的工資收入佔了人均總收入的近一半,農民的農業經營性收入佔百分之三十多,其它兩項分別是轉移性收入和財産性收入,目前佔的比重都很小。

    吳沛良:如果是搞單純的傳統農業,農民的效益很難上來,這麼多耕地,怎麼來提高它的土地産出率、勞動生産率和資源利用率?那這一塊就是説,我要調整農業結構,在穩定糧食生産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設施農業。

解説: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高效地利用土地資源,那麼怎樣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産出更大的利潤呢?

    解説:王廣庭是江蘇省北部徐州市銅山區的一個普通農民,今年四十七歲,三年前在當地村委會的號召下蓋了幾個標準溫室大棚種草莓。

    記者:那你這一畝地純收入現在算下來多少錢?

王廣庭(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三堡鎮臺上村村民):純收入就是在一萬八九,兩萬塊錢。

    記者:兩萬塊錢,四畝地就差不多七八萬塊錢。

    王廣庭:對,七八萬塊錢就這個數。

    解説:兩年前,另一個村的陳祥也開始在標準溫室大棚裏種蔬菜,現在種的是黃瓜。

    記者:一個棚能産多少斤黃瓜?

    陳祥(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棠張鎮躍進村村民):一個棚一萬多斤,黃瓜和西紅柿産量都高。

    記者:純收入呢?

    陳祥:這一個棚子就是兩萬多。

    解説:陳祥自己家有兩個大棚,又租種了村裏其他人家一個,年收入六萬多。

    記者:這個收入在你們村裏頭算是一個什麼水平呢?

    陳祥:算中上等的 一般化,比一般化稍微高一點點。

    記者:最高的有多少的,一年收入?

    陳祥:高的能達到,毛收入達到八九萬。

    記者:他們是比你棚多?

    陳祥:對,最多的有4個。

    解説:王廣庭和陳祥都不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種草莓和蔬菜的,但以前並不怎麼掙錢。

    王廣庭:原來種那個工棚的時候,一場風連棚都挪人家地裏去了,挪人家地裏去了,都刮很遠。

    記者:你當時是什麼情況?

    陳祥:我原來是小工棚都是小蒙古包,種上芹菜,那個菜不值錢。

    解説:原本在小棚裏種蔬菜,每年只能有三千元的收入。

    記者:為什麼在這個大棚裏種比在小棚裏值錢?

    陳祥:它溫度高,這個它中午都達到35度以上了。

    記者:那個溫度高對菜意味著什麼呢?

    陳祥:溫度高提前上市。

    記者:提前上市?

    陳祥:對,早上市一個月。

    記者:那上市之後,這個黃瓜能賣多少錢?

    陳祥:一塊三四。

    記者:假如説你要是錯過一個月,這黃瓜能賣多少錢一斤?

    陳祥:那就便宜了,只能賣到八毛左右了。

    記者:差一半。

    陳祥:對。

    解説:因為標準溫室大棚可以保證溫度,陳祥在賣完黃瓜後可以接著種西紅柿,王廣庭以前種草莓的小棚人進去後連腰都直不起來,可在現在的大棚裏,每週還能迎接來農村郊遊採摘的城裏客人,這種農業觀光旅遊的收入比直接賣給草莓商販還可觀。

    王廣庭:我説一句,就是咱那個草莓,我一天就賣8000那四個棚子。

    解説:依靠標準溫室大棚裏的收入,王廣庭和陳祥都已經給自己的孩子在城裏買了房子,這種以標準溫室大棚為生産環境的農業生産,被稱作高效設施農業。在銅山區,這種高效設施農業的面積已經佔耕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而在三年前説服農民改用這樣的大棚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每個大棚都需要數萬元的建設資金。

    記者:你們當時怎麼做工作呢?

    丁長夫(中共銅山區三堡鎮臺上村支部 書記):逐家逐戶給他們探討,給他們談、引導他,通過上面的各級政府給一部分資金,一個大棚建好了要兩萬四,兩萬四,區政府、市政府、各級政府能補到一萬二。

    解説:蔬菜大棚的投入更大,陳祥家的大棚一個就需要六萬元左右。

    記者:那一般的農戶,有的可能也出不起這個錢?

    陳洪利(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棠張鎮 副鎮長):最近幾年,區政府對我們整個發展設施農業政策扶持力度比較大,像我們幾年標準溫室每一畝地的補助在一萬五左右,像這一個溫室來講呢大約佔地是兩畝地,就補助三萬塊錢。

    記者:那就是這個錢是補給農民的項目是吧?

    陳洪利:按項目進行補助。

    解説:即使這樣,農民畢竟還是要投入大筆的資金,風險依舊很大。

    記者:現在很多農民都建起了一種大棚,那從某種角度來講呢,農民本身他實際上經營的風險也變大了,那麼在這個方面你們政府有沒有什麼措施啊?

    李長洲(中共徐州市銅山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主任):在整個産前、産中、産後都有一些其它政策,像農業保險,農民拿20%,大概只有80塊錢,其它的都由中央和省、市這幾級財政,也包括區財政來進行負擔。

    記者:它這個80塊錢,它保的是什麼?

    李長洲:比如像塑料棚,像裏邊的農作物,如果説整個大棚完全,比如遇到什麼災害出現問題了,大概最高能賠到7000多塊錢。

    解説:在採訪中記者發現銅山區把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當做農業産業化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在農業産業化方面,給予了大量的財政資金扶持。畢于瑞,中共徐州市銅山區委書記。

    記者:這方面補貼一共大概是多少錢?

    畢于瑞(中共徐州市銅山區委書記):我們到2011年的話,我們就達到了一點五個億。

    記者:如果要是算上,比如省裏的配套資金、國家的配套資金,你們這邊整個農村在三農這塊能夠得到的補貼大概有多少錢?

    畢于瑞:這樣來講的話,我們每年從上級過來的轉移支付,大概在13個億。

    記者:假如説,你們現在沒有提供這些補貼,你認為現在銅山區這些農業産業化的發展能有今天取得的這個成績嗎?

    畢于瑞:有些項目可能會慢一點,因為它確確實實,這個設施農業,還是一個高投入的,高投入的一個産業。現在呢,中央和上級對三農非常重視,應該説這一塊的轉移支付的力度是越來越大,那麼因此在這一塊的話公共支出的水平是差不多的。

    記者:你是説江蘇省和其它省和其它省?

    畢于瑞:在這一個點上是差不多的,在這個情況下,就要看你政府這個錢怎麼花?往哪投?我們的觀點還是保重點,重點在哪?重點還是在三農、在民生。

    解説:但是記者調查採訪時還發現,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資金只補貼項目,而不是按人頭平均補貼。

    記者:那麼為什麼當時這些補貼要補貼在項目上?

    畢于瑞:農民他只有實施了項目,他才可能有收益,他才可能致富。

    記者:一個是授人以魚,授人以網,是吧?

    畢于瑞:對,主要是起到一個引導作用,它主要還是不能靠政府的補貼,還是要靠通過土地的流轉,實現我們産業化的規模化,通過規模化、園區化,這麼一種生産産生的一種效益。

    解説:規模化是走向農業現代化的另一個要素,但規模化發展需要連片的土地,銅山區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必須統一規劃園區,統一配套建設溝、渠、路,才能讓那些標準溫室大棚真正發揮作用;土地承包以後,如果要把土地集中起來統一規劃發展,就需要動員承包土地的農民流轉自己的承包地。

    記者:那這個老百姓在這個過程中間有沒有一些抵觸情緒?

    陳洪利:有一部分農戶有一定的想法。

    丁長夫:當時我們也是搞這個土地流轉不大認識。原來都是種的小麥,種的玉米,改種這個大棚,把土地流轉過來,也有人説不同意。

    解説:土地流轉的問題在江蘇省發展高效農業的過程中很普遍,同樣地處江蘇北部的阜寧縣,也是高效農業發展迅速的地區也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記者:土地流轉不太容易吧?

    王錦勝:應該説很艱難,就是老百姓有一種自給自足的思想,他寧可拋荒,他不願意流轉。

    記者:但是説到土地流轉,一般人又兩個方面的擔心,是不是跟國家的18億畝紅線這個基本的土地這樣的制度相衝突?這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也是擔心政府在插手這種土地流轉的過程中,有一些強制農民進行流轉的這樣一個問題。

    王錦勝:對,這兩個擔心應該説是很現實的,總的糧食産量,我們主要是提高復種指數、優化種糧品種、提高機械化作業的水平、提高勞動生産力,這樣它的單産就提高了。

     解説:近些年來,江蘇省因為大規模發展高效農業提高農業生産的適度規模而流轉了很多土地,但糧食生産依然呈現了連續八年的增長態勢。

     王錦勝:第二個方面,我們是叫依法、有序,再深入細緻地做好政策宣傳工作,你需要要棚的,我就給你一個棚,不需要棚,我給你調出去,你願意種農作物你繼續種。

     陳洪利:把土地流轉好,按照標準日光燈溫室建設的面積統一進行規劃,統一進行建設,然後老百姓按照分地的面積進行搞承包。

    解説:根據銅山區政府部門提供的數據,2011年銅山區高效設施農業畝産平均利潤4500元,比種糧食作物提高了四倍左右的收入,以溫室大棚為設施的高效設施農業是高效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效農業在江蘇省耕地中所佔的比重已經達到了42%,高效農業給農民帶來的經濟收益每畝地大約增加2000元。從農民收入的組成來看無論是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還是發展現代農業都是在增加農民的經營性收入,而農民經營性收入只佔農民收入結構的三分之一左右,其它工資性收入、財産性收入以及轉移性收入增加也對七年收入倍增計劃産生決定性影響。

     儲紀錄:目前我們江蘇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産業轉移的比重已經達到67.5%

     記者:這個應該説是比例很高。

    儲紀錄:比例還是比較高的,同時制定了一些最低工資標準。

    吳沛良:我覺得我們財産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這快空間很大,從深層次來講,還是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農民和市民的公共財政的保障水平還是差距比較大的。

    儲紀錄:增加農民的財産性收入就是怎麼推進農村的股份合作改革,把集體資産通過量化給農民,農民能夠得到集體資産的分紅;同時發展其它多種形式的合作經濟組織,使這個土地等資源的要素價值化,能夠體現出來,讓農民得到財産性的收入。怎麼提高農民的轉移性收入?江蘇主要功夫下在怎麼提高農民的保障水平,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包括這個低保醫療保障、養老保障。

    解説:2011年江蘇省農民收入的增長已經超過了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了一萬元,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熱詞:

  • 央視網
  • 視頻
  • 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