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學者稱釣魚島是中國領土鐵證如山 不容日美擺布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3日 12: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連日來,石原慎太郎在日本上演的購買釣魚島鬧劇,著實給中日關係蒙上一層陰影。日本政府也企圖借機通過購島實現“國有化”.如果任由事態持續發酵,中日關係將前景堪憂。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固有領土,中方對此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和充分的歷史法理依據。問題在於,長期以來,日本除了真正有研究、有良知的少數學者以外,日本政府、朝野各黨、主流媒體的主張基本一致,都堅持“尖閣列島”(釣魚島列島)是日本固有領土。日本公眾並不了解中方的正確看法,因而也不會理解中方所做的反應。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右翼勢力很容易利用領土爭議煽動民族情緒,撈取政治資本,從而進一步損害中日關係。因此,詳細、全面、客觀、不懈地説明中方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歷史和法理依據,使日本公眾和國際社會了解釣魚島問題的真相,無疑是扶正壓邪、改善中日關係的當務之急。

  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鐵證如山

  “涉琉球境界地,名赤嶼”一語的確切含義是,冊封船到達即將涉水前往琉球的中國邊界海島--名為赤嶼(即赤尾嶼)。日本人按日語語法習慣簡單地理解古漢語,或刻意無視這句話中的“涉”字,就會把它曲解為“琉球境界地名赤嶼”,結果必然自我誤導,大謬不然

  1971年12月,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等島嶼是台灣的附屬島嶼。它們和台灣一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有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的。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最先發現、命名、利用、擁有並列入海上防區的固有領土。日本説這些島嶼屬於沖繩縣。然而,沖繩縣本身並非日本的固有領土。在19世紀70年代沖繩的前身琉球國被日本武力侵吞之前,曾與中國有約500年友好交往的歷史和十分明確的海上邊界。

  從1372年起,中國明清兩代冊封使就把釣魚島作為出使琉球海上必經之路的標誌,早于日本人發現釣魚島500多年。此後,琉球國不斷派人到中國朝貢。據中國史書記載,明帝賜閩人善操舟者三十六姓赴琉,以利往來朝貢。據清康熙冊封使張學禮記載,“賜三十六姓教化三十六島。”當時,中琉雙方已確認琉球國為36島,其中不包括釣魚島列島。中琉海上邊界在中國釣魚島最東端的赤尾嶼和琉球國最西端的古米島(今稱久米島)之間。據清朝冊封副使徐葆光所著《中山傳信錄》記載,八重山是“琉球極西南屬界”.作為冊封國與朝貢國之間的關係,彼此之間確認海上邊界是基本前提。

  早在1403年有關中國海上航路的《順風相送》一書便記載有釣魚嶼。此後,明清兩代冊封使撰寫的官方述職報告《使琉球錄》,都確認了從福建到琉球的海上航路。明朝冊封使陳侃1534年撰寫的《使琉球錄》便明確記載了海上航路和中琉海上邊界:“過平嘉山,過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目不暇接,一晝夜兼三日之程。夷舟帆小不能及,相失在後。十一日夕,見古米山(久米島),乃屬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達于家。”(見古籍影印件一)這證明,古代琉球人過了赤尾嶼,看到古米山(久米島)才認為到達自己的國家。

  1561年赴琉球的明朝冊封使郭汝霖在《琉球奉使錄》中記載:“閏五月初一日,過釣魚嶼。初三日,至赤嶼焉。赤嶼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風,即可望姑米山(久米島)矣。……初六日午刻得風乃行,見土納己山。土納己山,琉球之案山。”文中的“案山”在古代漢語中即“界山”之意。土納己山,即琉球的“渡名喜島”.這段話更清楚地證實,當時中國已將釣魚島列島中最靠近琉球的赤尾嶼作為與琉球分界的標誌,而“渡名喜島”與久米島一樣被視為琉球界上島嶼之一。

  1708年琉球大學者程順則在《指南廣義》一書中也清楚地記載了釣魚臺、黃尾嶼、赤尾嶼,並稱姑米山(久米島)為“琉球西南方界上鎮山”,等於承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屬於中國。清朝冊封使徐葆光在《中山傳信錄》中對此加以引述和肯定(見古籍影印件二)。

  這裡必須指出,既然中琉雙方早在明清就已確認釣魚島的附屬島嶼赤尾嶼是與琉球劃界的中方島嶼,無論從歷史或法理上看,釣魚島列島雖然是無人島,但早已不是日本所謂的“無主地”.因為“無主地”不可能作為一國海上邊界的標誌。

  今年7月17日,日本《産經新聞》如獲至寶地刊載了日本學者發現明代冊封使郭汝霖在《石泉山房文集》中一段上奏文(見古籍影印件三),宣稱這是第一次發現了中國明朝承認釣魚島是日本的證據。該學者就這份文獻加以曲解稱:“赤嶼是琉球人命名的邊境,明朝皇帝的使團對此正式承認。”

  然而,如前所述,琉球國認定的36島中從未包括赤尾嶼,而古米山(久米島)、土納己山(渡名喜島)才是琉球人命名的琉球邊界,赤尾嶼是與琉球分界的中方島嶼。對此,明朝冊封使郭汝霖已有明確記載。

  郭汝霖在《石泉山房文集》中記載的內容是,他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初二奉命冊封琉球,因福建連年遭到倭寇侵擾,故被迫滯留到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才出航。書中“閏五月初三涉琉球境界地名赤嶼”這句話,與郭汝霖的《琉球奉使錄》中記載的史實完全吻合。

  古代漢語沒有標點,其原意是“閏五月初三,涉琉球境界地,赤嶼,……”文中的“涉”字,是將要涉水前往之意。“涉琉球境界地,名赤嶼”一語的確切含義是,冊封船到達即將涉水前往琉球的中國邊界海島--名為赤嶼(即赤尾嶼)。日本人按日語語法習慣簡單地理解古漢語,或刻意無視這句話中的“涉”字,就會把它曲解為“琉球境界地名赤嶼”,結果必然自我誤導,大謬不然。

  關於中國與琉球的交界究竟在哪,清冊封使汪楫1683年所著《使琉球雜錄》中專門做了記載,即冊封船過赤尾嶼後“過郊”時所渡過的“黑水溝”(琉球海溝)就是中琉海上邊界。文中稱所謂“郊”,指“中外之界”,即中國與琉球王國的海上邊界(見古籍影印件四)。

  另外,中國明清兩代的地圖在中國的版圖和海防圖中明確標出了釣魚島列島。例如,1863年《皇朝中外壹統輿圖》中“大清壹統輿圖”便標出釣魚島列島(見古籍影印件五)。

  早在明代,為抵禦倭寇,釣魚島列島便被列入中國的海上防區。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明朝抗倭名將胡宗憲與鄭若曾編纂的《籌海圖編》一書中的“沿海山沙圖”、《鄭開陽雜著》中鄭若曾所繪《萬里海防圖》等,都將“釣魚嶼”、“黃尾山(黃尾嶼)”和“赤嶼(赤尾嶼)”納入其中,視為抵禦倭寇騷擾浙閩的海上前沿(見古籍影印件六)。

  中國明清兩代水師(海軍)就在釣魚島海域巡航、泊船,實行有效管轄。據清朝監察御史黃叔巡視台灣後於1722年撰寫的《臺海使槎錄》卷二“武備”記載:“大洋北有山,名釣魚臺,可泊大船十余,崇爻之薛坡蘭可進舢板。”文中“崇爻”是形容高聳交錯,“薛坡蘭”指釣魚島附屬島嶼南小島和北小島等。這證明,清朝政府巡視大員在1722年之前就實地考察過釣魚島列島,並曾建港泊船。

  不僅如此,該書還詳細地記載了中國清朝水師營在釣魚島海域巡航的情況(見古籍影印件七),是中國有效統治的有力證據。例如,其中稱,巡哨船因島嶼“沿海暗沙險礁”而難以駕駛,只能等漲潮水平時才能進港,否則會擱淺或遇到風暴而無處泊船。改乘幾艘輕盈平底的舢板隨波漂浮也比較容易巡防,還可隨處停泊。當時從事商旅貿易的這種平底船曾在海上來往如織。康熙壬寅五月,清政府水師營曾雇用這種船出海巡邏,遭遇暴風,桅桿折斷而飄至浙江黃巌,人船都保住了。

熱詞:

  • 黃尾嶼
  • 釣魚島問題
  • 薩摩藩
  • 劉江永
  • 冊封琉球
  • 山縣有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