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新聞1+1]放棄治療,然後活著!(20120521)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1日 22: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0e08867aa34a445d83f0003da8c37107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醫學博士陳作兵的父母合影照(資料圖片來自:視頻截圖)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我知道死亡有一萬多道門,讓人們各自退場離去。”得知父親身患惡性腫瘤晚期的陳作兵,把父親送回了浙江諸暨老家。他是浙醫一院毒理專家、醫學博士,他沒有選擇放療化療,而是讓父親安享最後的人生,還向母親交代,萬一父親出現昏迷或者呼吸心跳停止,不要採取積極的搶救措施,如果可能,就適當作鎮靜催眠讓父親安詳地離開人世。(文字來源:人民網)

        醫生對父親臨終治療做出抉擇

   “最後一定讓你安安靜靜沒有痛苦地走”

    父親的主治大夫高大夫是陳作兵多年的好友,老人的病情和想法,高大夫如實相告。陳作兵得知後,對父親説:“爸爸你放心,活著的時候你要堅強,但走的時候,我絕對不會讓你那麼痛苦。最後一定讓你安安靜靜沒有痛苦地走。”父親聽到這句話,幾天后,開始安排自己的後事,又翻出了喜歡的老子和莊子的書,慢慢看。
  

    測試表示59.6%的患者子女面對癌症晚期的老人表示願意放棄治療(視頻截圖)

    評:“好死不如賴活”用在絕症病人身上未必正確

    白岩松:這是一個非常容易讓觀者感到矛盾的抉擇,到底是治還是不治,很多觀眾,網友會有自己的選擇,若你醫生面對癌症晚期的老人67.3%的人選擇聽從家屬選擇,若你是子女或是患者的家屬59.6%的人表示願意放棄治療。

  以下係節目實錄:

  解説:

  假如,你的父親罹患絕症,你是選擇傾其所有以盡孝道還是保守甚至放棄治療,和他一起準備平靜地與生命告別?

  假如,你是醫生面對罹患絕症的患者,你是建議他繼續進行痛苦的治療還是勸其放棄,安享最後的時光?

  假如,生命旅程行至盡頭,你會選擇在治療中掙扎耗盡還是回到生命紮根之處,安靜地等待最後一刻的到來?

  如果死亡有一萬道門,你會站在哪一扇門前作最後的謝幕?

  《新聞1+1》今日提問“面對死亡,你做何選擇?”

  主持人:

  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聞1+1》。

  《新聞1+1》並沒有突然變成了一個哲學節目。我們之所以會擁有這樣一個提問,是來自於現實當中發生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為什麼讓我們産生了這樣的提問?先看故事。

  解説:

  這是一個已經過去兩個月的生命故事,這是一個原本不為人知的關於死亡的選擇,直到一個名叫陳作兵的人本月初在自己微博上公開發佈了父親的最後一段生命旅程,這個別樣的生命故事才被公眾關注。

  “父親老工人,半年前腹脹明顯,少尿,消瘦,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晚期,全身轉移’,無法手術。”

  陳作兵,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醫生,祖籍浙江省諸暨市上和村。作為全村走出來的唯一一位醫學博士,面對患病的父親,他卻變得束手無策。

  “以往都是我給別人挑選方案,現在輪到給自己的父親決定治療方案,我束手無策。”

  父親就住在兒子工作的醫院裏,哥哥、姐姐、嫂子、妹夫,大家輪流照顧,忽然有一天,父親找到自己的主治醫生告訴他,自己不願看到兒女這樣奔波勞累,想安樂死去。於是,主治醫生將老人的想法如實轉達給陳作兵。

  “和家人商量後,決定由父親自己決定。父親雖為工人,後農民,但喜讀國學。對生命哲學有自己的見解。我將檢查情況告訴了父親。第二天,父親説,我決定了。準備明天出院。”

  放棄治療,這是父親陳有強的最終決定,也是全家人,尤其是兒子陳作兵對父親意見的尊重,全家人都在經歷著內心強烈的掙扎與痛苦。

  “第二天父親心滿意足地回到了諸暨農村老家。母親每天會來電告知父親的情況,説父親看了幾個退休的老同事,或者老同學。”

  在陳作兵的安排下,大家不再提父親的病情,而父親陳有強也不再服藥、不再打針,甚至還親自下地種菜,只吃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中醫禁忌的肉類,陳有強的老伴也每天換著花樣給他做,直到去世。

  “早上6點左右,還在睡夢中,被電話鈴吵醒。一看是母親的,我知道凶多吉少。”

  最後時刻要不要搶救?這樣的程序陳作兵的工作每天都在面對,心臟按壓起搏、上呼吸機、24小時補液,躺在重症監護室的病人,意識漸失,臟器衰竭,即使腦死亡依然繼續搶救。

  2012年3月22日,陳作兵的父親安然離世,在五七的時候,陳作兵的母親沒有按照村裏的規矩,把故去的亡人照片擺在堂屋,每天上香拜祭,而是放在旁邊一間閒置農具的倉庫閣樓上,她也從未去過父親的墳墓,儘管那裏離村子很近。

  4月底,陳作兵帶著母親去西安旅遊散心。

  馬金瑜(《南方都市報》記者):

  他媽媽背著他父親的帽子、衣服,還有身份證在西安兵馬俑前面,她就説老頭子,你不是沒有坐過飛機嗎?你不是沒有來過西安嗎?我好好看看吧,陳作兵一下就哭了。

  解説:

  這時候陳作兵才知道,父親原來一直都在,母親一直背著他。

  主持人:

  這是一個非常容易讓觀者感到矛盾的一個抉擇,到底治還是不治?其實很多讀者或者説觀眾、網友會有他們自己通過調查時候的一個初步判斷。如果你面對的是癌症晚期的老人,如果你是個醫生,請看調查結果,最大的選項是一個相當理性的選項,假如自己是醫生67.3%的人會選擇聽從患者家屬選擇;如果是子女或者是患者家屬,放棄治療也是一個最大的選項,59.6%;但是當面對這個選項的時候,我稍微有一些猶豫,當只是做一個白紙黑字的調查時,這一個選項非常理性,呈現出最大的局面,但是如果你真是當事人的時候,恐怕就很難做這樣一個抉擇了。

  這個事情媒體報道出來之後,各方的聲音也很多,支持的顯得很多。《河南商報》評論員王攀説,“好死不如賴活”,這是一句老話;但用在絕症病人身上,未必正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好博士!當下是該改變有口氣就喘,無論花多大代價也喘的時候了。

  但是也有人是另外的態度。作家杜錫平,他親身經歷,母親被查出肺癌晚期,醫生説活命無多。但母親竟又活了三年,是治療延遲了她生命終點的到來。所以,對陳作兵的行為,我無法評價。這是他舉了現實生活中他的例子,看法其實不太一樣。

  接下來當然要連線的是兒子和醫學博士陳作兵,不過在連線他之前我先要作三點解釋,以免大家對他産生很大的誤解,這三點解釋只是來自於事實,我觀察到的。

  第一,並不缺錢,因為這是公費醫療,並不是自己要省錢,這是公費,但是最後的一個結果是間接地替國家省了錢,從這點也要對老爺子説聲謝謝,這是第一個,不是錢的問題。

  第二,並不是兒子幫爸爸做了抉擇,而是爸爸自己知道結果之後,聽完了這個介紹之後,自己做的抉擇,然後兒子順應爸爸的抉擇。

  第三,兒子是一個孝子,因為通過報道的觀察,在父親得病之後,他幾乎每週都要開幾小時的車回到家裏去陪老人遛彎等等,應該説做得是相當不錯的。

  在作了這三個觀察的解釋之後,接下來連線兒子和醫學博士陳作兵,陳大夫你好。

  陳作兵(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醫生):

  你好,白老師。

  主持人:

  我發現這件事情報道出來之後,在遠方都是一片支持和理解的聲音,但是我也注意到近旁,包括親人中可能也有不理解,包括別人看你的眼光也會讓你感到很壓力,現在會不會後悔幫著父親做這個決定?

  陳作兵:

  如果還有一次機會,我還會這麼做。

  主持人:

  為什麼?

  陳作兵:

  我替父親完成了他自己的心願,至少他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他活的非常開心、非常有意義。

  主持人:

  這件事情你必須給我們進行一個醫學解釋,一方面不是錢的問題;二,又有你這樣在大醫院裏博士的兒子,應該條件還不錯,如果他繼續治療,現在會不會還活著,但是這段日子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子?

  陳作兵:

  白老師,首先這個事情我覺得也挺內疚的。

  第一,我作為他一個學醫的兒子,覺得他們單位每年都有一次體檢,所以覺得他身體很好,等到發現的時候已經是腹膜惡性間皮瘤晚期了。當時一聽到這個檢查結果,我在外面開會,我父親所在的當地醫院告訴我,父親是腹膜惡性間皮瘤,是晚期了,我感到非常內疚。作為一個兒子,一個醫生兒子,覺得他們每年單位的一次體檢已經夠了,平時對父親也不是很關心,所以我覺得非常內疚,這是第一點。

  第二,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白老師,有一點我必須澄清,我們不是不醫治,而是及時把他送到了浙江省第一醫院,也就是我工作的單位,進行了進一步檢查。但是檢查結果卻令我非常痛心,是腹膜惡性間皮瘤,有胸水、腹水,是晚期的惡性腫瘤。全院專家進行了組織會診,會診之後覺得手術肯定沒有價值,但是如果需要選擇進一步積極化療放療還是可以的,是腫瘤晚期,非常晚期。

熱詞:

  • 新聞1+1
  • 醫學
  • 博士
  • 癌症
  • 晚期
  • 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