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醫學博士放棄醫治絕症父親引發熱議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1日 23: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知道死亡有一萬多道門,讓人們各自退場離去。”得知父親身患惡性腫瘤晚期的陳作兵,把父親送回了浙江諸暨老家。他是浙醫一院毒理專家、醫學博士,他沒有選擇放療化療,而是讓父親安享最後的人生,還向母親交代,萬一父親出現昏迷或者呼吸心跳停止,不要採取積極的搶救措施,如果可能,就適當作鎮靜催眠讓父親安詳地離開人世。(5月20日《燕趙都市報》)

  講倫理,醫學博士放棄醫治臨終父親,在一些人看來,可能是忤逆不孝、有悖公序良俗的。這是因為,首先,不管病人得了什麼病,只要尚存一口氣,只要能多活幾天,家屬一般都會傾盡所有為其治療。能治要治,不能治也要治。這是中國人治病慣有的邏輯思維。其次,讓父親的生命延續一些時日,醫學博士是有這個條件的。他是醫學博士,知道在醫療技術日趨發展的今天,即使是惡性腫瘤晚期病人,往往也能在各種治療手段下多生存一段時間;主治醫生是他多年的朋友;父親有公費醫療,兒女的經濟條件都還不錯等等。

  但從醫學角度審視,醫學博士放棄醫治臨終父親,或許更符合科學的態度,更講人性。因為他是醫學博士,深知給臨終父親動手術、做放療的意義非常有限,除了增加痛苦外,無益於病情的扭轉,更何況,那樣病人死得也沒有尊嚴。

  活的是質量,而不是幾天行屍走肉的生命。死也是有尊嚴的。這是陳作兵在國外進修時的一點發現。在英國醫院裏的一些絕症病人,在入院評估後,往往在病歷上會有NCPR的標簽——這意味著這個病人在危險時候,不要任何搶救措施。這或是醫學博士放棄醫治臨終父親的真實初衷。

  病人臨終該不該救治?在我國,這似乎是一個不敢深入探討的“雷區”、禁區。而醫學博士陳作兵卻用事實挑戰了社會傳統的倫理,給世人上了一課——可醫的應該給他醫治,不可醫的應該讓他死得沒有痛苦,有尊嚴。

  《當代健康報》副總編輯張維曾對筆者説:“大夫醫病,還得醫心。對那些病重、無藥可治的病人,尤其是家境一般的病人,醫生就要對病人説實話,勸誡他們放棄治療,這樣的醫生才是有良心的。”在他看來,醫學能解決一些病,也確實解決不了很多病。多少人錢沒花完,生命已經終結;多少人錢花完了,病情依舊;多少家庭為給一人治病,致使全家人的吃飯成了問題;多少家庭花光了積蓄籌借款,病人一走了之,親朋好友卻為此債臺高築,生不如死!對此,他曾撰文呼籲:我們文明社會的醫生在明知萬把塊錢對治療“絕症”是杯水車薪的情況下,想想患者家中的貧窮,想想他們面臨的吃飯生存問題,請給病家留條生路吧!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大多人都有生的強烈慾望,但一旦不幸得了不治之病,所有的醫療手段都成為徒勞時,與其讓病人死得痛苦、沒有尊嚴,與其讓臨終的病人花掉活著人的錢、讓家屬走向貧窮,那倒還不如像醫學博士對待其父親那樣,明智地選擇放棄醫療。這種放棄,其實並不殘忍,相反,卻很明智——這對患者是一種尊重,對家屬是一種解脫。

  或許,醫學博士放棄醫治臨終父親的話題過於沉重,但選擇卻符合科學與現實。只是,這樣的選擇需要突破倫理和世俗的羈絆,更需要法律的支撐。但願醫學博士放棄醫治臨終父親這個“特例”能引發我們的思考,並在實踐中有革命性的突破,讓更多的醫療資源不再浪費,讓回天乏術的重病患者能安然離去,讓活著的人好好生活,不因為救助垂危的病人而傾家蕩産。

熱詞:

  • 醫學博士
  • 父親
  • 病人
  • NCPR
  • 醫治
  • 醫學角度
  • 放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