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趙樹理:決心到群眾中去(1952年)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8日 17: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近三年來沒有多寫東西,常常引起關心我的同志們、朋友們口頭的和書面的詢問,問得我除了感謝之外無話可答。我之不寫作,客觀的理由找一百個也有,可是都不算理由;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現在趁着毛主席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十周年紀念,我用他這篇劃時代的文件的精神來檢查一下自己,作一次公開的檢討,以回答關心我的同志們、朋友們的盛意。

  毛主席要我們寫作者到群眾中去吸取養料哺養自己,我究竟把我自己哺養得怎麼樣呢?為了徹底檢查起見,我不妨揭開箱子讓大家看一看底,看看這箱子裏究竟還裝着什麼,最缺少的是什麼,最近急須要進什麼貨。

  一、我是在農村中長大的,而且在參加革命以前,家庭是個下降的中農,因此摸得着農民的底。這是我自以為幸的先天條件。

  二、抗日初期(一九三八年)我當過四十天區長,作的是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抗日自衛的工作。後來參加了文化機構(報社、書店),作過機關駐地的群眾工作。在這中間(一九四八年)又作過八個月的土地改革工作。在作這些工作的時候,雖然也還是每日和群眾接觸,可是只能在一些政治場合上相見(多半是開會),對於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方面所見就不多。

  一九四八年冬我回到我的故鄉過了個年,住了兩個月,逐戶訪問了本村的鄰里(共五十二戶),拜訪了六戶親屬。這一次,因為有歷史關係,群眾把十年來的情況變化毫無保留地供給我,可惜這地區在抗日時期是個沒有軍事意義的接敵區,我方的地方幹部照顧得較少,新的力量當時還沒有很好地成長起來。

  這便是我到北京以前在農民群眾中所吸取到的全部養料。同志們、朋友們對我所寫的作品的觀感是寫舊人舊事較明朗,較細緻,寫新人新事較模糊,較粗糙。完全正確,其所以那樣,就決定於這全部養料。我已寫出的作品,其題材全部是農村的事。要寫什麼就得了解什麼。我和我寫的那些舊人物(自然不是那些個別的真人),到田地裏作活在一塊作,休息同在一株樹下休息,吃飯同在一個廣場吃飯;他們每個人的環境、思想和那思想所支配的生活方式、前途打算,我無所不曉;當他們一個人剛要開口説話,我大體上能推測出他要説什麼——有時候和他開玩笑,能預先替他説出或接他的下半句話。我既然這樣了解他們,自然就能描寫他們。對新的人物,大半是在會議時間碰一碰頭,如何能發現每一個人的思想性格和各個人各個階級各種關係的全貌呢?在會場上的收穫也不少,可是只能寫非文藝性的報告,不能寫文藝作品,因為只能了解到群眾生活的某些方面,而不能了解到全面,就是這些方面還只有概念,沒有形象,如何談得到描寫呢?會議之外,自然也還有些別的接觸機會,例如土地改革中的串連訴苦,生産中的訪問勞動模範等,但所接觸者又和開會一樣,都是只接觸某一方面,而且時間也很短,就事論事寫個印象記還差不多,據以寫一個又自然又生動又合乎進步規律的新的完整人物是不行的。我並不是每個作品都準備寫社會全面,不過人是社會動物,即使只寫一個人也要牽動社會幾個方面,而這些方面在對那個周圍的全面沒有個適當了解之前,就不易認識得準確。我在寫新人新事的時候,所要涉及的事,那些在我已有個粗略的形象或已有過個印象的我就略加描寫,那些是我連印象也不曾有過的我就用幾句話交代過去,可惜是所有的形象或印象比起需要來太少了,至於那絕有把握的、能像我對舊人舊事那樣了解得面面俱到、可以盡情描寫的新人新事,可以説更少得很,所以在一個作品中同時新舊都有的時候,新的方面便相形見拙。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在新人新事這方面,我自己一向就是養料不足的。一九四九年到北京以後,和群眾接觸的機會更少了,來源更細得幾乎斷絕了。為了要挽救這一點,我也曾下過一次工廠,但試驗了一個月,覺得路子太生,又想折回來走農村的熟路。折回來了,並且也到了農村了,可是僅僅兩個月工夫,臨時回到北京來開了個會,又被些不成理由的客觀原因拖住沒有得返回去。所以除了三年之中寫了兩個短東西(《傳家寶》和《登記》)以外,所存的原料再也寫不成個能給人以新感覺的東西。

  回顧一下自己從抗日戰爭以來的歷史,可以得出這樣個結論:從群眾的實際生活中來,漸漸以至於完全脫離群眾的實際生活,如不徹底改變一下現狀,自己的寫作歷史是會從此停止的。怎樣改變呢?還只有溫習毛主席的話:“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身心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自從從群眾中來了以後,所參加的群眾工作,是短期地、或分一部分精力參加的。在作駐地工作的時候,雖説時間較長,可是自己以幫忙者自居,群眾及其直接負責幹部對自己也以幫忙者看待。自己隨着方便能幫多麼大個範圍就忙多麼大個範圍,能幫多久就幫多久,提得起放得下,對方自然沒有把全面的情況和問題時時向自己表露的義務和必要。也有全身心參加的時候——四十天區長,兩次八個月的土地改革和到北京以後又到農村去的兩個月中的一個月,都是以全副精力掌握了全面情況做的,可惜為期過短。就這短短的時期中,其收穫已算不少,否則比較粗糙的新人新事也不見得能寫出來。原因是負責認真跟着新人物辦新事,能得到較深刻的新印象,並把這些新印象自然分成一些系列,形成一些新的形象(雖然為時很短,不夠很完整)。回憶一下我所寫的東西,其中新的部分,大半是從當區長和作土地改革工作中取得原料的,假如早能長期那樣作,可能早已寫出較多而較好的作品來了吧?從這些經驗教訓中也足以體會到除了照着毛主席的話,下決心改變一下自己的現狀回到群眾中去,是再沒有第二個捷徑可以保證今後能寫出更多而更好的作品來的。

  在這個紀念日,我保證立即排除一切客觀的理由,長期地、無條件地、全身心地到群眾中去吸取養料,寫出作品來,用作品來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發表講話的十周年。

  人民日報 1952.05.22 第3版

熱詞:

  • 毛澤東
  •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