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難忘的延安歲月——讀《延安文藝運動紀盛》隨想(1987年)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8日 17: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前幾天,艾克恩同志來我家,贈給我們一本《延安文藝運動紀盛》。這是他花了三四年時間編的一部長達60萬字的史料專集,主要記述1937年到1948年期間延安以及陜甘寧邊區革命文藝運動的盛況。裏面有丁玲同志寫的一篇絕筆“序言”,對這本書做了熱情中肯的評價。其中各篇我先從《延安文藝研究》雜誌上陸續讀到一些,後來又看了清樣。我認為這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書,對繼承延安文藝傳統和發揚延安精神將會産生積極影響。

  抗日戰爭爆發,大後方和各個抗日根據地的文藝工作者,和一些滿腔熱血的青年紛紛投奔延安,大家一心想著救亡,想著革命,想著尋求真理,但因為從四面八方來,各有各的路數,各有各的觀點,難免發生分歧,産生矛盾。我想不開,看不慣,便不想在延安呆了。1941年7月的一天,我到毛主席那裏去辭行,毛主席很奇怪我為什麼要離開延安,問我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希望我坦率地毫無顧慮地告訴他。我看他那麼誠懇,那麼熱情,就把我遇到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毫無保留地同他談了。他聽了,一方面安慰我,承認延安是有某些缺點,另方面也希望我及時反映,幫助改正。同時毛主席也勸説我,不要絕對地看問題,要有耐心,要注意調理人我關係。我問毛主席黨有沒有文藝政策?毛主席説,現在忙著打仗、種地,哪顧得上呢!他説黨應當制定一個文藝政策,以便使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的同志們都有所依據,有所遵循,團結起來,步調一致地開展文藝工作。毛主席當時還十分熱情地稱讚了我的建議,對我説,你就別走了,幫我收集收集各方面的情況和意見,好嗎?我説好吧!回到我住的窯洞以後,我就把手頭掌握的一些資料陸續送給毛主席,有時也到毛主席那裏去面談,交換意見。毛主席為了掌握第一手情況,和中央組織部長陳雲、宣傳部長凱豐、幹部科長王鶴壽等領導同志,分別找文藝界很多同志談話,徵求意見,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經過幾個月的調查研究,針對文藝界的種種問題,黨中央決定召開一次文藝座談會。

  1942年5月2日在中央大禮堂正式開會,由凱豐主持。毛主席致開幕詞後,要我第一個發言。丁玲也説:“蕭軍,你是學炮兵的,你第一個開炮吧!”我就第一個發言了。我講的題目是《對當前文藝諸問題的我見》,後來登在《解放日報》上。接著很多同志發了言,各抒己見,非常熱烈。大會之後,又分成幾個小組開會,這樣,更便於廣泛詳盡地發表意見。5月16日開了第二次大會,接著仍是小組會。5月23日開了最後一次大會,毛主席做總結發言,這就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這個《講話》制定了抗日戰爭時期黨的各項文藝方針政策,解決了文藝界存在的各種矛盾,理順了各種關係,如文藝和政治的關係,文藝和群眾的關係,源和流的關係,普及和提高的關係,以及歌頌光明與暴露黑暗、政治標準與藝術標準、愛與恨等等的關係問題,基本取得了一致看法。毛主席看問題深刻,文藝界那麼多問題,他一抓就抓住了、抓準了。毛主席説:“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原則的問題。過去有些同志間的爭論、分歧,對立和不團結,並不是在這個根本的原則的問題上,而是在一些比較次要的甚至是非原則的問題上。”只有目標一致,都為工農大眾,而不是為小團體、為個人,我們的思想,行動就會統一,步調就會一致。事實證明,從那以後,大家都照著《講話》的方向、道路和目標去做,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從這本《紀盛》裏可以看出,文藝座談會以後,延安以及各個抗日根據地的廣大文藝工作者努力同工農兵結合,一切為了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尤其在文藝創作和戲劇活動方面,一掃過去那種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不良風氣。大家都搶著下農村,上前線,進工廠,很快寫出許多鼓舞人心的好作品。比如,戲劇方面有魯藝的新歌劇《白毛女》,王大化和李波合演的《兄妹開荒》,馬可的《夫妻識字》,民眾劇團馬健翎的秦腔劇《血淚仇》和眉戶劇《十二把鐮刀》,中央黨校秧歌隊周戈的《一朵紅花》,周而復、蘇一平合寫的《牛永貴負傷》,中央黨校的京劇隊的《逼上梁山》,延安平劇研究院的《三打祝家莊》。其他還有古元的木刻《割草》,趙樹理的小説《小二黑結婚》和《李有才板話》,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柯藍的《洋鐵桶的故事》,總政電影團的《南泥灣》等等。看了真使人興奮得很,鼓舞得很。這在《紀盛》裏都有詳盡的記載。

  文藝座談會之後,大家的精神面貌大不一樣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我也上山開荒,王德芬紡線線。我們全家下鄉,到延安縣川口區劉莊村。我們從鄉下回來,到了彭真領導的中央黨校三部。文藝界的幹部大多集中在這裡參加整風學習。三部組織了秧歌隊和京劇隊,秧歌隊演出了許多自編自演的精彩節目,演戲時大家學説陜北話,非常受老鄉歡迎。秧歌劇《牛永貴負傷》裏的牛永貴,我記得是陳振球演的。京劇隊自編自導的《逼上梁山》,效果很好,受到了觀眾歡迎和毛主席稱讚。阿甲是延安平劇研究院的副院長,我對他説,現在已經到了“武王伐紂”的階段了,所以我特意寫了《武王伐紂》中的一折《鹿臺恨》,準備讓同學們演出。後來因為三部同學都充實到各單位去了,《鹿臺恨》沒演成。

  1945年5月,我到魯藝文學系當老師,正趕上戲劇系排練歌劇《白毛女》。一開始因為戲太長,經常排練到深夜還不休息,勁頭大得很,天天晚上唱“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在東山上窯洞裏聽得真真的。林白演喜兒,陳強演黃世仁,李波演黃母,韓冰演二嬸,張守維演楊白勞,趙起揚演趙大叔,王家乙演穆仁智,演得真好。這齣戲轟動了延安,後來傳到全國各地,起的作用可不小哪!

  整理、研究和出版延安文藝運動的成果和有關資料,是普及和發揚延安文藝傳統的重要任務。尤其我們這些“老延安”,都應當主動地把過去親身經歷的東西寫出來,延安文藝學會可以給予組織、幫助,“集腋成裘”,事情是可以辦好的。這本《紀盛》將會成為必備的參考資料,給寫回憶錄的同志很大幫助;反過來,這些回憶錄又將成為充實這本《紀盛》的具體生動的內容。(王德芬 整理)

  人民日報 1987.05.11 第8版

熱詞:

  • 毛澤東
  •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