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7院士考察長沙“水下立交” 城市交通入地成趨勢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4日 09: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接連幾個月的陰雨天氣後,4月19日的長沙露出了難得的晴天。但在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鐵隧道集團”)工作人員看來,比晴天更難得的是盧耀如等7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到來。

  7位在隧道及地下工程、橋梁工程等領域屬於教科書式人物的院士,此次齊聚長沙的主要目的,是考察由中鐵隧道集團設計施工的長沙營盤路湘江隧道工程(下稱“營盤路湘江隧道”)。

  這個隧道工程有什麼獨特之處,竟然吸引了這麼多院士前來?

  向地下要空間

  有著“湘江第一遂”之稱的營盤路湘江隧道,于2009年9月開工,2011年10月竣工通車。這項難度極大的工程,在最初的論證階段甚至被學者斷言是“不可能的任務”。

  隧道出入口擁堵是一個老生常談的交通難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營盤路湘江隧道除南北兩條主隧道外,還增設了東岸、西岸四個在水下的匝道,形成了一個水下的立交橋系統,簡而言之,就是相當於在湘江江底建了一座“立交橋”。

  王夢恕院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在這樣複雜的水下地質情況下施工,營盤路湘江隧道的施工技術,在世界上都是首次。而這樣的技術突破背後,是我國城市發展拓展地下空間的一次積極嘗試。“從地上交通到地下交通,是城市的發展趨勢,21世紀將是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世紀。”

  美國曾表示,21世紀將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地下或半地下。國土面積極為有限的近鄰日本,在利用地下空間方面也是不遺餘力,宣稱要達到把“1個日本國變成10個日本國”的目標。

  地下工程的一個主要優勢與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緊密相連。岩土工程與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穎人認為,在中國現行的18億畝耕地紅線必須堅守的情況下,“向地下要空間”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

  鐵道部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何華武表示,過江、河的隧道是江河兩岸拓展城市空間的有力手段,“在有條件的地方,要大規模地推進”。何華武回憶説,3年前在修建武廣高鐵的時候,通過瀏陽河的線路,在比對了各種施工方法後,當時下決心“要沉下去”,修建一條10公里的穿越瀏陽河河底的國內首座穿越河流的高速鐵路隧道。“現在回過頭看,這樣做既保護了環境,又節省了資金,多好的一件事。”

  據何華武介紹,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上,過去都是發展橋梁,現在隧道技術正在加大發展力度,比如英國倫敦的泰晤士河,過去都是橋,現在也在發展隧道。

  此外,在地質災害多發的情況下,開發、利用地下空間還有利於防護城市安全。據記載,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萬人,地面建築物毀壞嚴重,而地下工程絕大部分完好,人防工程中的人員無一傷亡。伊拉克戰爭中,人員傷亡主要是地上,地下傷亡極少。這對未來的城市建設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發。例如上海建成的一個9萬多平方米的超級地下場所,平時可做商業、車庫和倉庫等,緊急狀態下可容納10萬人在裏面安全生活,躲避地面發生的核輻射、有毒有害氣體、爆炸等災難。

  多個城市把交通轉向地下

  中國城市發展正面臨著新的選擇。持續向高空發展,大量高層建築、高架道路不斷增加密度,結果是破壞人的生存空間,影響人的發展;持續沿近地發展,又出現人口飽和、空間擁擠、土地緊張、綠地減少、交通擁擠、停車困難、污染嚴重等問題,且建設成本越來越昂貴。向地下要土地、要空間,已經成為諸多國內城市發展的趨勢。

  營盤路湘江隧道之所以要建“水下立交”還有幾個原因:一是隧道西岸毗鄰文物保護區,地上施工可能對王陵公園扇子山文物造成損壞;二是隧道東西路入口屬於城市繁華地段,地上施工將帶來大面積的拆遷費用。

  據悉,營盤路湘江隧道的整個工程預計總投資約18.7億元,採用現行方法施工節省直接成本8988萬元,節省材料400萬元,加上其他節約成本,共節省1.03億元。

  與長沙有同樣打算的還有南京市。橋梁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景全表示,近日南京正在炸城西高架橋,工程完成後,城西高架橋將轉為地下。對於這座才使用了十幾年的立交橋,王景全表示“很心疼”,但是在反復的論證過程中,王景全認可了要保護好像南京這樣的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原貌,把交通改到地下去是“一個理念的創新”。王景全説:“這個理念的重要性體現在,既避免了城市徵地、拆遷的干擾,又避免了地面立交橋建到很高後對居民的噪音干擾,還維護了城市的面貌。”

  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因鐵路而生,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鐵路對石家莊分割的諸多弊端隨之而來。打開石家莊地圖,便能很清楚地看到,京廣鐵路和石德、石太鐵路呈十字交叉狀將石家莊分割成了幾個部分。一方面火車通過時形成的交通擁堵,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交通瓶頸。另一方面,長時間、數量繁多的呼嘯而過的火車噪音也成為沿途居民的“心頭病”。

  2009年1月,石家莊鐵路入地工程全面啟動,未來石家莊市有望成為全國首座實施鐵路入地工程的城市。石家莊鐵道大學副校長杜彥良告訴《中國經濟週刊》,鐵路入地不僅能節省土地、改善環境,而且對石家莊整體的地面交通狀況也將得到極大的提升。在設計規劃中,鐵路入地後還有詳細的對地下空間的利用:包括開發地下商業街、停車場等的構思。

  與此同時,國內的一批大城市如上海、杭州、廣州和深圳、北京等對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認識較早,近年來大力開發利用地下空間資源,建設了一批大型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工程。比如上海的人民廣場、靜安寺、徐家匯等地區的下沉式地下廣場和商業街,杭州的錢江新城工程等。廣州、深圳、北京等城市正在興建的多條地鐵線路工程也是大城市緩解城市擁堵、積極開發地下空間的表現。從地上到地下,從摩天大廈到向地下尋求空間,未來的城市發展還有許多值得期待的發展空間。

熱詞:

  • 隧道及地下工程
  • 交通瓶頸
  • 營盤路
  • 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