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李克強:以調結構促進穩增長 以改革創新增強發展活力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7日 05: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b717fe51470d4216909494c6086ad8ed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與工程科技界院士、專家座談。他強調,今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十分關鍵的一年,要立足當前,着眼長遠,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進一步加強“十二五”發展重大戰略和政策問題研究,應對國際國內複雜形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調整結構促進穩定增長,以改革創新增強發展活力。

  會上,徐匡迪和中國工程院負責同志,相關專家、院士就城鎮化、戰略性新興産業、礦産資源、流域環境與發展等重大課題研究發了言。李克強與他們深入討論交流。他指出,當前世情國情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國際形勢更加複雜嚴峻,國內經濟新老矛盾交織。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把解決當前突出問題與謀劃長遠發展更好地結合起來,長短兼顧,標本兼治,既要穩增長、穩物價,又加快轉方式、調結構。這其中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破解,“十二五”重點專項規劃正在陸續出臺,要利用好這一重要契機,把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結合起來,提高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水平,完善對策,積極應對。

  李克強説,保發展要靠擴內需,而城鎮化蘊藏着最為深厚的內需潛力,也會帶來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調整。要統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發揮城市輻射和帶動作用;同時,加強城鎮規劃與新農村建設規劃的相互銜接,密切城鄉聯絡,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政策措施,實現城鄉互動發展。要完善體制機制,擴大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有序引導符合條件的農民工進城落戶,幫助他們解決好子女教育、醫療、住房等困難問題。

  李克強指出,産業結構調整既是國際市場競爭倒逼機制的要求,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潛力,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代表着科技與産業變革的方向,也是擴大和創造市場需求的重要領域。要堅持創新驅動,準確把握世界新技術、新産業發展的動向,立足我國現有基礎和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尋找那些易於突破和跨越、市場空間廣、帶動能力強的産業加以推進,實現産業和産品升級。注重培育和擴大需求尤其是國內需求,開拓更大市場,更好地支撐和引領發展。

  李克強強調,我國發展面臨的能源資源瓶頸制約日益突出,保障能源資源安全是現代化進程中始終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要堅持立足國內,推進地質找礦技術創新,加大密度、拓展深度,努力實現新突破,提高能源資源的國內保障水平,同時加強國際能源資源合作。破解能源資源難題,節約勢在必行,也是必由之路。要把節能減排當作一場持久戰來打,把循環經濟的理念轉化為各方面的實際行動,不斷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

  李克強説,保護環境是民生福祉之所在,是優化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在結構調整中構建清潔高效的産業體系,在增強經濟實力中為環保提供財力支撐。抓好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水、空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努力破解流域水污染難題,進一步加強空氣污染治理,穩步有序推進PM2.5監測標準發佈和分期實施工作,實現發展與環境雙贏,改善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

  李克強最後指出,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全社會特別是企業增強結構調整、轉型創新的自覺性,面向市場需求,加強政策引導,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動解決制約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他要求有關部門與開展重大課題研究的專家、學者加強溝通對接,把他們深入研究得出的好建議、好成果充實到“十二五”重點專項規劃中,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使規劃制定更加符合實際,更有效地發揮規劃作用。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出席會議。國務院有關部門、有關單位負責同志參加了座談會。

  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於2011年4月由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聯合成立,是一個開放式的研究平臺,旨在為國家工程科技創新和發展提供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諮詢意見和政策建議。研究院組織了多位院士、專家,在充分醞釀論證和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首批啟動了上述4個方面的重大研究項目。 (文字來源:新華網)

熱詞:

  • 完善對策
  • 調整結構
  • 發展與環境
  • 以工補農
  • 增強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