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雛鷹之翅怎樣練硬——解析中國民航飛行學院人才培養之道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5日 05: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飛行學員準備進行飛行訓練。

  李忠糧攝

  這是一所讓人“仰視”的大學:培養了中國民航90%左右的飛行員,“桃李滿天上”;去年9月,中國民航評選出首批特級飛行員,7人全部畢業於此。

  這是一所有些“另類”的大學:藍天為課堂,機場作黑板,校園裏軍號陣陣,頭頂上銀鷹翩翩;以訂單方式為航空公司培養飛行員,實行客戶化服務;擁有236架飛機,5個訓練機場,有的還開通民用航線,頗有“小民航”的味道。

  與著名的三星堆遺址毗鄰,總部坐落在四川省廣漢市的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雖也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卻並非因其“神秘”令人矚目——她是全球辦學規模最大的飛行學院,也是我國惟一全過程培養民航飛行員的大學;建校56年來,已培養輸送飛行員2.4萬餘名。

  作為中國民航飛行員的搖籃、“機長人生”的起點,民航飛院宛若一個“孵化器”,練硬雛鷹之翅,托舉他們飛得高、飛得遠、飛得正。

  緊俏的“稀缺品”,較長的“成熟期”,飛行員培養成長“黃金定律”是否被打破?

  質量立校,“飛行員的培養不能‘坐飛機’”

  穩居世界第二民航大國地位,加快邁向民航強國,高速發展中的中國民航業,也正遭遇“成長的煩惱”。

  這其中,“人力核心資源”飛行員的增長明顯滯後於航班增長數量,飛行人才短缺成為突出瓶頸。

  “十二五”期間,預計我國民航飛行總量將是“十一五”的兩倍,這意味著5年內,飛行人員需求也將大致增加一倍。

  業界推著學界走。過去十多年,作為民航飛行員培養的龍頭,“飛院”招生數量迅速增加,由千人大學變為萬人大學,年畢業飛行學生也成倍增長。

  “蘿蔔快了不洗泥”,招生人數多了,飛行學院準入會不會“魚龍混雜”?培養質量會不會“拔苗助長”?市場急需會不會誘發“速度情結”?

  飛行院校教學培訓質量的優與劣、關口把控的嚴與松,直接影響民航安全基礎的強弱、安全水平的高低。

  “飛行員的培養不能‘坐飛機’。”民航首批特級飛行員、中國民航飛行學院院長鄭孝雍深諳飛行員培訓之道:從初進校門的學員到成熟的飛行員,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成熟期”,“為了民航長遠的安全目標和持續的安全穩定,任何違背飛行員培養成長‘黃金定律’,試圖走捷徑的做法都將遺患無窮。”

  安全精飛的基因,深深融入“飛院”人的血脈之中——

  “絕不能‘撿到籃裏就是菜’!”招飛質量要求更嚴了。

  以2011年飛行員招生為例,初檢30000余人,上站體檢9000余人,合格近3000人,最後錄取1000余人。

  各航空公司向飛院報送2012年飛行員培養計劃2800多人,為確保培訓能力與培訓質量匹配,學院忍痛割愛700余人。

  “絕不將停飛率的執行‘走過場’!”技術篩選把關更實了。

  適當比例的停飛率,是加強飛行人員資質管理的必要手段。中國民航局明確規定,航線運輸整體課程“私照”(私用駕駛員執照)培訓階段,停飛率不得少於10%;“私照”之後的“商照”(商用駕駛員執照)等階段,停飛率不得少於5%。

  15%的停飛率,是懸在飛行學生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飛院”的飛行技術學院飛行學生8隊,大一新生鐘韜説:“學飛行,最擔心的就是停飛,誰都不想成為其中一員。”

  停飛主要緣于理論、身體、政治、技術、紀律、心理等方面不過關。鄭孝雍説:“為了嚴格執行停飛要求,避免説情干擾,文件格式都是預先印好,上午有停飛情形,下午就填充姓名、印發文件,同時做好停飛學生思想工作。”

  “殘酷”的機制,打碎了一些人的藍天夢,但為保證飛行員質量打下了基礎。

  “絕不把不合格的飛行員交給航空公司!”訓練質量追求更高了。

  飛院主要依靠“訓練組織模式創新+提高飛機和機場利用率”提升培訓能力。實行工作4天、休息2天的“4+2”訓練模式,實現了人員休息飛機不停的訓練格局;引進先進的管制設備ADS—B,通過調整飛行間隔,提高了空域利用率。

  飛行訓練時數是飛行院校的核心GDP。12年前,飛院的這個數字是7.5萬小時,在訓學生417人;去年達到33萬小時,在訓學生2000多人。只要空域資源充足,學院的培訓能力仍有潛力空間。

  33萬小時的訓練時數中,10萬小時是學員單獨飛行時間。

  單飛,標誌著學員完成了飛行生涯的首個關鍵階段。回憶起單飛成功時的情形,2008級飛行學生徐鵬仍然心情激動:“駕駛飛機落地的一剎那,意識到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飛行員了,成就感難以言喻。”

  “祝賀你,今後要更加努力,安全精飛!”“謝謝您,老師辛苦了!”佩戴上銀色的單飛胸章,標誌著學員們在藍天中展開了結實的翅膀。

  有位學員説得好:這是榮譽,但更是責任的傳遞。

  單科性軍校,多科性大學,轉型發展如何避免落入高校同質化的窠臼?

  以飛為主,“與民航業貼得近些再近些”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沒有一流的師資,難有一流的教育。

  怎樣留住優秀教師、讓優秀畢業生願意留校任教?這對飛院來説,曾是一道幾十年沒有破解的難題。

  12年前,飛院只設有運輸機駕駛、通用飛機駕駛和航行管制等4個專業,學科過於單一,師資引進困難,一個博士生也招不來。面對航空公司誘人的高收入,更是難以留住優秀的飛行畢業生。

  不得已,學院一度使出“無奈之計”:強制性地留下部分黨團員畢業生。

  老職工曾寄語院領導:什麼時候學生主動申請留校了,辦學就成功了。

  欲破窘境,須辟蹊徑。學院創新機制,變堵為疏,建立起了飛行教師流動制度。這項制度保證飛行學員留校前5年收入不低於到航空公司工作的同學;任教8年後,可以選擇繼續留校,或者到航空公司擔任飛行員……

  師資問題迎刃而解,形成良性循環,如今招20人,就有300人申請留校。學院擁有了一支穩定的“藍天園丁”隊伍,其中有特級飛行員2名、功勳飛行員59名。

  留住人才,是飛院轉型發展的一個側影。

  由最初的單科性空軍航校轉身為多科性民航大學,由計劃經濟體制下辦學轉向市場經濟體制下辦學,困難與挑戰,調整與探索,始終伴隨著飛院成長。

  隨著民航體制改革深入、航空公司和民航局脫鉤,即便身為中國民航局直屬高校,飛院在民航飛行員培養領域的傳統優勢也面臨挑戰。

  目前,我國有數千飛行學員在國外學校和機構接受培訓,佔我國初始培訓半數比例。

  挑戰面前,如何穿雲破霧?

  傳統辦學模式受到“脫鉤”衝擊,但傳統辦學特色不能丟。立足航空業,飛院調整辦學理念,明確提出“以飛為主,綜合發展”。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黨委書記朱勇説:“以飛為主是我們最大的特色,特色是辦學的生命力和競爭力,要與民航業貼得近些、再近些。”

  當民航主力高校的地位,不再寄希望於部門隸屬而自然天成,飛院順勢而為,立志在“萬里藍天競翱翔”中靠過硬産品和優質服務確立品牌、優勢。

  自破定式,目光四射,飛院打起優化辦學結構的“組合拳”——

  開設專業由2000年以前的4個發展到現在的20個,逐步構建起以飛行技術專業為骨幹、以民航相關學科專業為重要支撐的專業結構,學科設置覆蓋民航所需人才的所有領域;

  率先在全國在校大學生和畢業生中招收飛行學生,2003年首次招收女飛行大學生,2004年首次在碩士畢業生中招收飛行學生,2007年招收飛行研究生,培養領域大為擴展;

  全面修訂《航線運輸駕駛員整體訓練大綱》,形成訓練大綱體系,並從高性能多發飛機訓練開始,引入歐美管理教練課程;

  深化飛行員培養模式改革,實施國際領先的MPL(多機組人員飛行執照)課程試點,從一開始就把飛行學員向特定的機型和機組人員方向培養,大量增加學員在全飛行模擬機上的訓練時間。

  結構優化,優勢凸顯。飛院成為我國第一所獲得飛行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大學,新增飛行技術和交通運輸專業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飛行技術專業成為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目前,全院在校生增至16000人,其中飛行學生6000余人,民航相關專業學生佔總數的85%以上。

  嚴格規範的人才培養體系,使飛院更加得到業界認可。

  國內航空公司開始“回歸”,飛行人才送往國外培養的增長勢頭有所減弱。

  中國民航局決定,2010年之後,中國民航所有飛行學員,只有在飛院完成高級教練機訓練後,才能具備航線運輸飛行員從業資格。

  飛院的成功實踐表明,行業院校只有緊扣行業特色,以特色謀發展,把國家使命、社會需求雙雙扛在肩上,才能不“泯然眾校”,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新一代大學生,老一套“九字經”,準軍事化管理能否答好“為誰而學,為誰而飛”考題?

  安全為先,“絕不帶思想問題上天”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

  對飛院獨特的校風,“大改駕”學生感受尤深。他們是在其它普通高校接受過一年以上的教育後,被選拔到飛院學習飛行。

  一名畢業于西南地區某大學的“80後”“大改駕”學生告訴記者:“以前我們有點散漫,有時還逃課。到了飛院,這些毛病不知不覺中糾正了。”

  對於大一新生趙翀來説,飛院生活比想象中的還要嚴得多:每天早、中、晚3次整隊集合,1分半鐘內完成;早晨6點50分起床跑步1600米,8點零5分開始晨讀,隨後列隊去教室上課,晚上10點30分熄燈;週末請假外出,需按比例准假……

  趙翀感受到的,只是準軍事化管理的外在形式。脫胎於人民空軍的飛院,將準軍事化標準貫穿于學生管理始終:對飛行學生實行嚴格的準軍事化管理,其他專業學生參照准軍事化管理。

  以“準軍事化管理”為抓手,飛院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始終堅持“嚴字當頭,德育為先”,把“人民送我學飛行,我學飛行為人民”作為飛行學員入校教育的第一課,解決好“為誰而學,為誰而飛”的問題。

  “嚴字當頭,德育為先”,既體現在培養學生優良的思想作風上,也彰顯了責任、使命的內化和根植於民航安全的大局觀,貫穿了飛院教學、訓練的全過程。

  飛院以“五嚴五堅持”為抓手,守護訓練質量關,即嚴格標準,堅持大綱不走樣;嚴格篩選,堅持技術把關不動搖;嚴格規律,堅持依法治訓不懈怠;嚴格監督,堅持糾偏防漏不放鬆;嚴格考核,堅持教考分離不容情。

  “在飛行技術考核把關上,‘送人情’就是‘送人命’!”學院領導的這句話,折射出飛院對“人情分”的零容忍。

  嚴是愛,寬是害,對飛院學生尤為如此。沒有一所學校的學生有如此高額的培養投入——培養一名飛行員需要幾十萬上百萬元的投入,“是用金子堆起來的”;“一要上天,二要出國”,民航客機的飛行員往往“掌握”上億元資産和上百個家庭的幸福,也代表著中國民航的國際形象。

  在民航界,有“飛行作風在一定情況下比技術還重要”之説。近年來發生的國內外航空事故調查報告表明,機組人為的因素仍佔65%左右。飛院新津分院飛行師孫鳳偉説,技術好的人,作風不過硬,稱不上優秀飛行員。

  飛院也有過深刻教訓。十多年前,執行訓練任務的一架飛機發生事故,其主要原因,一是事先未驗證、事中未判明機場導航臺呼號,二是在不具備目視飛行條件下盲目下降高度。

  事後剖析,正是思想上忽視了、作風上不嚴謹,操作中違背了起碼的守則,既違反無線電導航設備使用程序和檢查單制度,也違反了《飛行規則》第三十五條關於機場區域內目視飛行最低安全高度規定。

  “對飛行員來説,有些錯誤不能犯,有些錯誤根本就沒有改正的機會,hold不住,傷不起!”朱勇説,民航是整體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各部門、各工種協同配合,嚴明的紀律、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職業習慣,是航空安全的基礎,“飛行學生的習慣養成至關重要,絕不帶思想問題上天。”

  “幫思想、教技術、帶作風”,這一有名的“九字經”,已在飛院傳承了幾十年。

  “80後”的飛行教員唐羽認為,“九字經”表述上看似老套,但理念上並不落後,尤其適合飛行教學,“‘90後’的學生跟我們‘80後’教員也有較大的代溝,有時逆反心理強,做起來我行我素,隱患很大。這就更需要促膝談心幫思想、手把手地教技術、言傳身教帶作風。”

  飛院在實踐中總結出,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徵,“幫思想”應做好“三結合”: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技術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

  思想、技術、作風,首要的是圍繞“安全”二字。

  “安全是最大的政治,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安全是最大的幸福”,每一名新生來到飛院,都會在入學教育時接受這樣的熏陶。

  一切以安全為基礎的教育培訓理念,也正是飛院校訓“遠舉高飛,博學篤行”的忠實寫照。

  “鴻鵠高飛遠翔,其所恃者翮(翅膀)也。”

  五十六載春秋,秉承校訓的一代代學子在飛院練硬翅膀,振翅高飛。

  他們中既有血灑藍天的空軍戰鬥英雄杜鳳瑞、視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英雄機長劉晉平、反劫機英雄王儀軒,還有近年涌現的“見義勇為飛院群體”——勇鬥歹徒的“民航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吳駿、勇救落水兒童的“全國三好學生”周鵬、成功營救被火災所困女孩的朱華忠等十余人。

  飛院學子翱翔藍天,但把根深深紮在了堅實的大地上。

  在藍天這個大課堂裏,飛院的航向標正指向更高處。

熱詞:

  • 飛行學生
  • 學生思想工作
  • 教考分離
  • 多科性大學
  • 飛行技術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