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搬遷扶貧啃“硬骨頭”(走基層一線見聞)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30日 08: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穿隧道,過大橋,車子鑽向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腹地……已是深夜,人還沒到黔江,已獲第一印象:到處高山峽谷,交通不便。

  這也是制約黔江發展的最大瓶頸。黔江不大,50多萬人口,卻集“老、少、邊、山、窮”于一身,到2010年底還有80個貧困村、5.76萬貧困人口,分別佔行政村總數的37%和農業人口的13.6%。

  絕對數量不算多,但黔江78%的貧困人口居住在高寒邊遠山區和地質災害隱患區,很多散居半徑在2公里以上。這些貧困群眾,生存條件極為惡劣,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難以覆蓋,發展致富無門路,是黔江實現共同富裕最薄弱的環節。“要讓他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不掉隊,移民搬遷開髮式扶貧是最好的現實選擇。”黔江區區長吳忠説。

  “父母還住在山上,等他們想通了,接下來一起住。”

  來到石會鎮中元村,大片的巴渝風貌民居賞心悅目。水泥路通村連組,自來水進村入戶,社區服務中心為村民代辦各種事務,衛生室、農家書屋、籃球場等文衛體育設施一應俱全。

  “現在什麼都方便,過去想都不敢想。”黃冬是中元村六組的,原先住在海拔1200多米的山上,種苞谷和豆子艱難維生。去年,黃冬搬進了兩層樓,一層四小間。“房價總共10萬元,扶貧搬遷加上風貌改造,政府共補貼了2.8萬元。”

  “你家這麼窮,為什麼建這麼大的房子?”

  “父母還住在山上,等他們想通了,接下來一起住。下山後,來錢門道多了,借的房款不愁還不上。”

  村支書費遠中説,扶貧搬遷規劃、項目、監督、管護都是群眾説了算。“現在還住在山上的,大多數是老年人和特困戶。”沿著他所指的方向,記者遠遠看到,山腰上還有一些沒搬下來的農戶。

  “搬遷扶貧在堅持群眾自願、群眾主導的同時,因地制宜。”扶貧辦主任杜勇介紹説。

  沙壩鄉萬慶村村口公路兩側,新建了不少房子。那是萬慶村的移民新村。建設村的張孝文現在就把家安在這裡。建設村就在公路對面的山腰上。“野豬把莊稼拱得稀巴爛,有時收成還沒種子多。好不容易養幾頭豬,還得四個壯勞力抬下來賣,扣掉人工費和飼養成本,凈利潤只剩下一條豬腿”。張孝文第一批搬下山。看到搬下來的鄰里都過得不錯,山上117戶村民全部搬了下來,建設村整村併入了萬慶村。

  而從小南海鎮新建村背陰胎山上搬下來的農民,背靠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這個旅遊資源和良好生態,大多數建起了土家族吊腳樓,走上了鄉村旅遊致富路。

  “搬遷戶都已脫貧,而且日子越過越好。”

  搬下來只是第一步。黔江區在搬遷扶貧進程中,從一開始就著眼長遠,統籌考慮,讓貧困群眾搬得下,穩得住,能致富。

  新建村山清水秀好風光。每年都有大批城裏人來消夏避暑,長住1個月以上的客人去年就有300多人。友余客棧的老闆龐友余搬下來後建了一棟吊腳樓,去年旅遊接待收入近6萬元。

  為支持當地旅遊扶貧,除了搬遷補助,政府還對每家客棧補貼18000元。村主任張國江説,村裏從2009年開始搞鄉村旅遊,從背陰胎搬下來的22戶群眾有15戶開起了農家樂,去年戶均收入2萬多元。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9年的3800元增加到2010年的4800元。“下一步,我們準備把烏雞坪山上81戶農戶也逐步搬下來發展。”

  新建村逐步往鄉村旅遊專業村發展,而中元村農民增收的門路更加多元化。在中福蛋雞養殖場的帶動下,村裏200戶農戶養蛋雞。現在村裏日産雞蛋10萬枚。石會鎮鎮委書記張莉介紹説,現在黔江區農村中小學學生蛋奶營養工程95%的蛋源來自中元村。

  除了蛋雞産業,中元村還成立了醉美知音鄉村旅遊股份制專業合作社,建起了羽人山歡樂農場,部分村民搞起了旅遊接待。村民何洪書把家裏的四間屋子改造成了客房,前兩天村裏剛舉辦了一場釣魚錦標賽,兩天時間老何接待了7個客人,收入735元。

  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形式,村裏的木耳産業已起步。在這些産業的帶動下,中元村去年整村脫貧。“所有的搬遷戶都已脫貧,而且日子越過越好。” 村支書費遠中説。

  “不光幫我出了開小賣部的點子,還幫我協調貸款,解決了啟動資金難題。”

  從2004年到2010年,黔江區已對3100余戶1.2萬人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目前絕大多數順利脫貧。在群眾自願的基礎上,接下來5年全區計劃搬遷扶貧3萬人。“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搬遷扶貧一些切實可行的路子,更重的任務還在後頭。”杜勇説。

  但吳忠對此很有信心。他説,重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一系列制度創新,能有效克服傳統扶貧手段投入不足等老大難問題,讓貧困群眾儘快共同富裕。

  作為重慶縮小城鄉、區域、貧富三個差距的一項重要舉措,正在黔江如火如荼推進的“農戶萬元增收工程”讓搬遷農戶穩定增收底氣十足。工程通過 “一對一”的增收結對幫扶,力爭到2012年,使95%有勞動能力的農戶純收入在2009年的基礎上戶均增加1萬元。截至9月底,黔江已有5.9萬農戶提前實現萬元增收目標,佔全區所有農戶的66%。

  沙壩鄉萬慶村的張孝明就是其中的一個。老張家門口貼了一張到戶明白卡,上面清楚地寫著鄉財政所的程弢聯絡幫扶老張。去年,老張開了個小賣部。“他不光幫我出點子,還協調貸款,幫我解決了啟動資金難題。”今年老張準備擴大小賣部規模。

  採訪老張時,他正忙著給兒子張羅婚禮,一臉幸福的笑容。談起搬遷扶貧給自家帶來的變化,老張笑得更燦爛了:“生産生活條件好了很多,最大的變化還是日子過得更有奔頭了,心情也更舒暢了!”

熱詞:

  • 農戶
  • 硬骨頭
  • 張國江
  • 中元村
  • 鄉村旅遊
  • 專業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