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新聞調查]百萬大移民(20111105)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5日 22: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ef4d5db455a64f54ac01f59323075b54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視頻截圖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新聞調查):十二年前,一個名叫禹萬喜的農民和他的幾個同鄉,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老家,準備到一個未知的地方重新安家,陪他們上路的只有一輛破舊的農用車,和一張簡陋的地圖。關於要去的地方,此前他們一無所知,只是聽説搬到那兒能過上比老家更好的生活。但是,在農用車上顛簸了一天一夜之後,當目的地漸漸接近,所見的景象讓他們的心情變得越來越徬徨,他們把車停在路邊爭論了許久,最終還是決定繼續向前走,雖然新家園看起來如此艱苦,但想來想去,轉身回老家同樣不是辦法,他們的老家在寧夏西海固地區。

    十二年前,一個名叫禹萬喜的農民和他的幾個同鄉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老家,準備到一個未知的地方重新安家。陪伴他們上路的只有一輛破舊的農用車和一張簡陋的地圖。

    禹萬喜:三輪蹦蹦車,就開著那個,那個圖就是鄉政府隨便弄一張A4紙,拿筆就畫了,光標了一個同心縣在這兒呢,再往前走26公里,寫了個26,再往西北拐,就是畫個拐彎,就把那個拿上照著那個路線走。

    關於要去的地方,此前他們一無所知,只是聽説搬到那兒能過上比老家更好的生活。但是,在農用車上顛簸了一天一夜之後,當目的地漸漸接近,所見的景象讓他們的心情變得越來越徬徨。

    禹萬喜:走了一天一晚上,到了這個地方,那幾個人説,我們從山區搬到更艱苦的山區了麼?這個地方啥都沒有,沙漠麼,太陽一曬,燙得很,風一吹,沙石跑呢。那個心情確實沒辦法形容,浩浩蕩蕩地從老家那個村子出來了,走到這兒是這麼個情況,回去呢還是不回去,如果説是不回去,這兒可能生存不了,如果回家,就我父親説過了,人家笑話呢。

    他們把車停在路邊爭論了許久,最終還是決定繼續向前走,雖然新家園看起來如此艱苦,但想來想去轉身回老家,同樣不是辦法。他們的老家在寧夏西海固地區。

    西海固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的西吉、海原、固原、涇源、隆德、彭陽、同心7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統稱。那裏是黃土高原綿延不斷的丘陵區,山大溝深,長年乾旱,雨水奇缺,平地極少,植被極差。1972年,聯合國考察後,將它列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區域。然而,卻有眾多居民生活在這塊土地上。貧困,因此一直伴隨著他們。

    上世紀70年代,寧夏開始對這裡的居民進行移民。40年來,陸續有80多萬移民走出了西海固,禹萬喜他們就是90年代的一批移民之一,但至今,還有100多萬人在西海固生活。今年,寧夏又啟動了新一輪的移民,計劃在"十二五"期間把最困難的35萬人搬出來,整個移民工程跨度40多年,涉及百萬人。

    西海固地區的人們如今過著怎樣的生活?移民是改變他們生存狀態的惟一辦法嗎?他們會移到什麼樣的地方?又是否能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來到寧夏了解這場大移民。

    馬希豐(同心縣生態移民工程指揮部綜合部 副部長):現在再不敢走了。

    記者:不能走了?

    馬希豐:對,再不敢走了,再走就走不動了。

    記者:在這兒下車是吧?車就過不去了,那咱們怎麼去那個村子?

    馬希豐:他們後面來個蹦蹦車。

    記者:來個蹦蹦車。

    馬希豐:來把我們接過去。

    記者:從這兒坐蹦蹦車到要去的這個村子還有多遠?

    馬希豐:還有兩公里到三公里遠。

    記者:從這兒能看到那村子嗎?

    馬希豐:能看到。

    記者:在哪兒能看見?

    吳忠市同心縣的工作人員,這天要到一個即將整體移民的小山村去了解搬遷戶的情況,我們隨同他們去看一看。離村子還有幾公里,汽車無法再向前行進了。

    記者: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那個村子嗎?

    馬希豐:對,現在看到的。

    這個村子叫楊吊溝,屬於同心縣預旺鎮柳樹堡村。遠遠看去,孤零零的村莊座落在幾乎沒有植被的大山和溝壑之中。

    同期:技術怎麼樣?

    同期:沒問題,剎車都好著呢,都好。

    剩下的路是盤山的黃土路,彎大路窄,只有小農用車能走。

    記者:村裏平時也是用這個車進進出出嗎?

    李宏(同心縣預旺鎮黨委副書記):就只有一輛蹦蹦車可以走,別的車都不敢下去。

    記者:如果是下雨的話這路還能走嗎?

    李宏:那不能走,那是絕對不能走。

    記者:像這個路這麼難走,他們家裏要是有人生個病什麼的,看病怎麼辦?

    李宏:都是小病扛著。

    記者:扛著?

    李宏:到了大病了再説。

    幾年前,村子附近還沒有通公路,這裡的交通更是不便,現在雖然公路通了,但要從村子到公路邊還有這麼一段難走的山路。

    由於路險顛簸,車上的人需要不斷調整位置保持平衡,有時需要下車步行,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像這樣的村莊,因為環境太艱苦,大量村民長年在外謀生,這次進村能找到幾戶人,他們也説不準。

    半小時後,我們到了楊吊溝,雖然已經有心理準備,但這裡的寂靜還是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工作人員開始到各家各戶找人,但迎接他們的是一座又一座大門緊閉的空房子。

    記者:同心縣的柳樹堡村楊吊溝社是一個即將要搬遷的村子,但是今,到了這兒之後,我們的感覺卻是看到的像是一個已經搬遷完畢的村莊。在這個地方,幾乎所有的房子都是空著的,幾乎所有的地都是荒著的,也幾乎看不到有任何人活動的痕跡。

    楊吊溝總共四十六戶,但走遍全村,工作人員最終只找到了兩戶人,只有他們還留在村裏生活,其中一家是七口人,五口人都外出打工了,只留下28歲的媳婦,帶著4歲的孩子看家,這家人到現在還住在窯洞裏。

    白婧:沒想到家裏來這麼多人。

    李宏:你就用手開啊?

    白婧:我就用手開,開關斷了,沒辦法買去。

    記者:但這個窯洞看起來也是好多年了。

    李宏:這窯洞應該都在50年以上。

    白婧:我老公公那時候挖的。

    李宏:生活條件限制。

    記者:蓋不起房子?

    李宏:蓋不起房子,就是蓋不起房子。

    白婧一家還有些打工收入,另一家情況則更艱難,這一家有五口人,男主人袁存明髖關節骨壞死,剛做過手術臥病在床,生活重擔落在妻子馬自花一人的身上,如果靠自己,他們根本無力走出大山。

    馬自花:我們一直不出門,有時半年出去一回。

    記者:半年出去一次是去哪?

    馬自花:預旺鎮,半年去一次預旺鎮。

    記者:你去過同心縣嗎?

    馬自花:沒去過。

    記者:三個孩子現在都上學嗎?

    馬自花:都上學。

    記者:學校離這兒有多遠?

    馬自花:這兩個大的二十幾裏路,小的十幾裏路,早晨四點多娃就起來上學了,兩個多小時才能到學校。

    這天是週末,娃娃們都在家,他們會幫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兒。

    到了午飯時間,這家人吃的就是簡單的乾糧,白麵做的餅是專門給病人吃的,其他人吃蕎面蒸的饃。

    記者:這就算是吃過中飯了?

    馬自花:吃過中飯了。

    記者:那下午呢?

    馬自花:下午能給娃做點面。

    記者:整天都不做菜是嗎?沒有菜?

    馬自花:沒有菜,沒有錢。

    記者:吃肉的機會呢?

    馬自花:平常不吃肉。

    記者:過年過節呢?

    馬自花:都沒有的。

    記者:那一年到頭都是這麼吃?

    馬自花:對,就這麼吃。

    馬自花家的收入只能靠種地,但在缺水的西海固,一年的收成還不夠全家吃飽,這裡年降水量只有兩三百毫米,但年蒸發量卻超過兩千毫米。

    李宏:種地全是靠天吃飯,十年九旱,可以説農業收入遇上大旱之年,就是負收入,老百姓基本上就沒有活的出路。

    記者:有沒有可能就在這個地方引來水源?

    李宏:投入太大,水成本過高,還有我們這個地方的地質,土的結構比較鬆散,漏水型的,不適合水澆地。

    記者:種不了水田?

    李宏:對,因為它是有多少水都漏下去了。

    這樣的山區遠離水源地,村莊又非常分散,難以從外引水。人吃的水,是靠收集雨水雪水儲存在水窖裏,遇到大旱之年,窖水往往不夠用。

    記者:這窖裏都是什麼時候存的水?

    馬自花:這都是去年。

    記者:今年沒有下雨?今年一次水都沒存著?

    馬自花:對。

    記者:這水看起來裏面漂著很多東西?

    馬自花:這是山裏的草。

    記者:每天要用幾桶?

    馬自花:每天就這麼一桶。

    記者:衛不衛生?這個水。

    馬自花:因為我們這兒沒有水,就能吃吧。

    馬自花家每天能擦一把臉,一個月才洗一次澡,今年天旱得厲害,地裏只有春天種的土豆有點收成這幾乎是這家人今年全部的收入。

    馬自花:能賣個六七百塊錢吧。

    記者:像這次如果真是能夠搬出去,日子能夠過得好一些,有些改變……

    馬自花:我也就是説看能搬出去,我希望可能過點好一點的日子,不要再痛苦了,太痛苦了。

    記者:您今年多大?

    馬自花:我三十一了。

    記者:嫁到這個村子來多少年了?

    馬自花:十年了。

    記者:一直過的是這樣的生活?

    馬自花:一直過的這樣的生活,他爸爸就那樣躺著,那天晚上疼得趴被子上哭了,就説我們太有點苦了,吃得太可憐了,爸爸睡倒了,沒辦法撫養你們幾個了,你們幾個太受罪了。

    記者:還是會好起來的。

    馬自花:他爸爸就哭了,就哭著跟娃娃説著呢,娃娃也坐在跟前哭,我們都在跟前一起哭著。

    記者:你希望自己的三個娃娃將來過什麼樣的日子?

    馬自花:希望他們能像別的過得好的孩子,過得一樣好。跳著、笑著、穿好、吃好、活好。

    記者:寧夏的百萬移民工程,是要把不適合人類居住地區的村民全部都搬遷出去,而在來了這兒之後,我們才真切地感受到不適合人類居住這幾個字是由哪些生活細節組成的。在這個地方生活的人們,他們一年在土地上的努力,不僅無法保障基本的溫飽,甚至有的時候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的。搬遷,看起來是惟一可行的辦法,但是,一百萬人要離開自己的家鄉,到一個全新的地方去紮根、安家,同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熱詞:

  • 新聞調查
  • 百萬大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