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光明日報:生動展現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魅力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5日 17: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連日來,我國新聞戰線正在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這是新聞戰線積極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的重大舉措。雖然活動剛剛起步,效果業已明顯。毫無疑問,正確認識這個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於我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定和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基礎:走基層

  走向基層,邁入社會,是實踐的基礎。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放到第一的地位,認為人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排斥一切否認實踐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觀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顯著特徵,就是它的實踐品格,正如列寧曾經説過的:“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紮實性的品格。”(列寧《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

  由於歷史階段不同,社會背景不同,故而人們的實踐基礎也會不同。作為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政黨,我黨的新聞宣傳工作歷來重視面向社會,面向基層,面向實踐。在改革開放進入到關鍵期、攻堅期的今天,我們面臨的世情、國情和黨情已經發生深刻變化,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將使我們經歷長期的、複雜的和嚴峻的考驗。尤其是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也更加尖銳、更加突出地擺在我們面前。目前,社會思想多元多樣多變趨勢更加明顯,各種社會思潮日趨活躍,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的難度越來越大。特別是隨著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各種利益關係更趨複雜,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協調各方面關係、化解社會矛盾的壓力不斷加大。因此,新聞宣傳工作擔負的責任和使命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為繁重、更為緊迫和更為艱巨。只有以新的視野和新的高度,認識和把握“走基層”,才能真正體會到這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時代要求。

  信息傳播技術的革命性迅猛發展,給當代社會的輿論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大變化。一方面,網絡工具的確為廣大群眾發表聲音、反映要求提供了新的渠道,也為執政黨了解民情民意提供了新的平臺。但是,另一方面,網絡世界畢竟是虛擬世界,而虛擬世界是不能完全等同於現實世界的。網絡信息的海量化與現實生活的複雜性,決定了我們既要掌握網絡信息,重視網絡信息,更要學會正確分析和判斷網絡信息的真偽和輕重。在信息化時代的社會裏,如何化解和消除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誤區和落差,以求更加真實、更加準確地反映和報道客觀世界,實際上已成為新聞傳播工作者遇到的新問題。可以肯定地説,如果僅僅依賴於辦公桌前的電腦和鼠標,是無法真正“點擊”出客觀真實的。從這個立場上看,“走基層”對於我們是多麼重要和必要!

  無論輿論生態環境怎樣變化,無論信息傳輸技術怎樣發展,有一個根本是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的,這就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精髓和靈魂,也是新聞傳播實現路徑的基石。要達到正確認識輿情,科學反映實際,推動社會進步的目的,新聞傳播的工作就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任何以這種理由或那種藉口企圖偏離和脫離實事求是的言行,都是不可取的,最終是違背新聞傳播規律的。只有真正堅持實事求是,才能避免陷入脫離群眾的危險境地,保證完成以正確輿論引導人的根本任務,從而更好地促進改革發展,維護和諧穩定,讓新聞傳播工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環節: 轉作風

  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指出: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

  新聞傳播工作本質上也是群眾工作,是黨的整個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走向基層,深入實際,服務群眾,是我國新聞傳播工作的本質屬性和必然要求。早在戰爭年代的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曾經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真理,認識自己的利益,並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鬥;而辦好報紙,在報紙上正確、迅速、廣泛地宣傳黨的主張,反映群眾意見,則是實現上述原則的重要途徑。為此,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了“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的著名論斷及其思路,這個重大新聞思想後來成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群眾性原則。(下轉9版)

  按照群眾性原則,人民群眾既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更是新聞傳播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激發和調動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是我國新聞傳播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新聞傳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使我們的新聞傳播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質的集中體現,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及其黨性原則、群眾性原則的集中體現。

  首先,樹立群眾觀點,強化群眾立場,增進群眾感情,拉近群眾距離。每一位新聞傳播工作者都要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先當群眾學生,後當群眾先生,擺正自身同人民群眾的正確關係,把自身智慧的增長和本領的增強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之中。當前,我國新聞隊伍中,確實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群眾意識淡漠、群眾觀點缺乏、作風飄浮、採訪不深入等等。我們必須牢記,密切聯絡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我們一定要把改進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作為改進整個工作的一個重要著力點,走近群眾,融入群眾,同群眾面對面、心貼心,與群眾融在一起、打成一片,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人。只有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把群眾當作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作親人。

  其次,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回答和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一根本性、方向性問題。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群眾的偉大實踐作為推動工作和轉變作風的不竭動力。充分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緊密團結群眾,充分汲取群眾智慧,是我黨90年來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這也決定了我們新聞傳播工作的宗旨必是替人民説話、為群眾辦事的價值取向。我們要關注群眾需求,維護群眾權益,説群眾要説的話、辦群眾歡迎的事,堅持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反映,把群眾的訴求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的意願作為第一要求,把群眾的評判作為第一標準,真正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同時,我們還要堅持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進一步解決好服務大眾還是服務小眾、服務多數人還是服務少數人的問題,樹立百姓情懷,強化大眾視野,架起黨和政府聯絡與溝通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實踐證明,身入社會不等於深入群眾,更不等於心入群眾。只有深入,才能身入和心入;只有做到了不僅身入群眾,而且還是深入和心入群眾,才能真正做到胡錦濤總書記所説的那樣:“要高度重視並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願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尤其要加大對熱點難點問題闡釋力度,回應群眾關切,化解矛盾,消除隱患,阻隔可能發生的燃點,特別要防止容易産生負面效果的報道出現。人民群眾養育了我們,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回報人民群眾呢?這就是新聞傳播工作者轉變作風的最高境界。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成效:改文風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認為:文風問題決不可小視、輕視。文風直接聯絡著和關係到作風和學風。有什麼樣的作風和學風,就有什麼樣的文風。作風決定文風,文風反映作風。好的作風引導好的文風,文風紮實來自作風踏實。我黨從來就重視文風問題,毛澤東在延安整風時曾批評某些人“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的不正文風,他主張:“要使革命精神獲得發展,必須拋棄黨八股,採取生動活潑新鮮有力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風。”(《反對黨八股》)可見,文風問題的核心,也是是否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問題。

  如果説,走基層是前提,轉作風是條件的話,那麼,改文風則是成效的顯象。既然新聞傳播工作承擔著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莊嚴使命,我們就必須大力倡導生動活潑、言簡意賅、清新樸實的健康文風,以便讓受眾和讀者愛讀愛聽愛看。一是要學習群眾語言、熟悉群眾語言、善用群眾語言,巧使網絡語言,以提升媒體的親和力和感染力。二是要從社會實踐的豐厚土壤中獲取養料養分,從廣大群眾中採集第一手材料,把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活動作為源頭活水,體會百姓生活的喜憂,把握群眾思想的脈搏,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條件、生存狀態,寫出深切感受群眾喜怒哀嘆樂、酸甜苦辣的動人報道。三是要堅持真實性原則,客觀公正、全面準確地反映社會真實,不溢美,不掩飾,有多少説多少,有幾分講幾分,老老實實為百姓分憂,認認真真替群眾解難;叫假話失勢,空話失效,大話失真,套話失色,官話失勁,廢話失用,讓虛假信息、虛假新聞失去市場。四是堅持人民群眾是媒體主角的崇高地位,人民群眾是國家主人,當然也是媒體主人,要聚焦廣大群眾,為人民放歌抒情,多宣傳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多表現平凡人民的精神世界,把更多的報道、鏡頭、版面、圖片毫不猶豫地留給普通百姓,充分展示群眾“身邊的感動”,大力唱響“勞動者之歌”,讓新聞傳播工作更好地服務大眾,服務百姓。五是充分發揮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作用,增加群眾的話語權,保障人民的參與權、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以人民群眾贊成什麼和反對什麼、支持什麼和期盼什麼作為評價和檢驗我們一切新聞傳播活動的最後和最高標準,努力使新聞傳播工作達到有效化和最優化,將媒體的吸引力和公信力建立在密切聯絡群眾的廣度、深度和程度上面。

  好的共性催生好的個性,好的個性匯成好的共性。每一位編輯記者改進文風的成效,勢必促成整個新聞隊伍素質與能力的提高。我們已經欣喜地看到:自中央發出“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倡導以來,從中央媒體到地方媒體,從傳統媒體到網絡媒體,大家無不爭先恐後,比學趕超,紛紛拿出自家的特色與絕活,顯示出“三貼近”的萬千氣象!有人説:作風“下”去了,文風“上”來了;形成更多的共識則是:記者接地氣,新聞有靈氣,媒體聚人氣!

  新聞宣傳工作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智慧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媒體追求的強大影響力也在人民。雖然新聞宣傳工作的業績不能以某種數字來量化,但是,只要社會穩定,百姓安寧,人民群眾精神向上,就足以證明我們的工作是有價值的,是值得為之驕傲自豪的。現在,黨中央已吹響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號角,那就讓我們為推動新聞宣傳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而努力奮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