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靠改革贏得下一個三十年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9日 05: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過,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這是黨中央對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作出的重大判斷,是新時期新階段深化改革的廣泛認識。

  解決發展中的新問題,必須堅持深化改革不動搖

  站在“十二五”新起點,該如何判斷中國改革的歷史方位?

  過去30多年來,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領域,改革進程勢不可當;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打開。

  “良種有補貼,種地不交稅,看病能報銷,上學不收費。”江西省樟樹市種糧大戶陳秋林細數生活的變化。這得益於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全面取消農業稅、開直補先河,一系列真金白銀的優惠政策落戶田間,激發出農村活力。

  從一個鄉鎮企業發展成為世界聞名的品牌,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感慨地説:“改革開放對萬向而言,最大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就是市場經濟。上個世紀90年代,企業只能偷偷摸摸地走出去,現在國門打開了,國家大力支持,萬向的國際業務也從國際營銷轉向國際生産,實現了優化配置國際資源。”2010年美國生産的每3輛汽車中,就有一輛使用萬向的産品。

  回望30年,價格闖關,經濟“軟著陸”,亞洲金融危機,世界金融海嘯……經受了一個個考驗,改革開放的航船破浪前行。

  實踐證明,沒有改革,不會有中國輝煌的今天。唯有改革,才能開創中國更加美好的明天。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今天的改革,正從“摸著石頭過河”進入“深水區”,由易向難、由外圍向核心、由增量向存量步步推進。剩下的都是“硬骨頭”,情況更複雜,任務更艱巨。

  觀世情。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經濟復蘇緩慢、曲折、複雜。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經濟失衡加劇。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中國到了由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轉型的歷史拐點,這是我們在應對國際局勢變動中面臨的新考驗。”

  察國情。資源和環境亮起“紅燈”。改革先行者深圳,在而立之年遭遇“成長的煩惱”。深圳社科院社會發展所所長楊立勳分析,一方面發展空間受阻,觸碰到資源的玻璃“天花板”,一方面勞動力“紅利”減少,進入“劉易斯拐點”,傳統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

  收入分配走到“十字路口”。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説,1978年至2009年,城鄉居民名義收入差距從2.57倍擴大到3.33倍。“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擺在面前。

  與此同時,經濟結構性失衡,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社會保障問題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産業競爭力弱,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等等……許多問題盤根錯節地糾纏在一起,解決發展中的新問題,這是我們在科學發展中面臨的新考驗。

  看黨情。新時期的改革開放,要求我們準確把握黨的執政規律,不斷加強駕馭市場經濟、應對複雜局面、總攬全局的能力。這是我們黨面臨的新考驗。

  “改革開放不僅是過去30多年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今後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動力,堅持改革開放,不容置疑。”遲福林説。

  不轉型就沒有出路,不改革就沒法轉型

  如何正確認識發展中躲不開、繞不過的矛盾和問題?

  有些問題,是改革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新問題。蔡昉説,收入差距拉大,是告別共同貧窮、收入普遍增加、奔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煩惱”。通過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不僅“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才能扭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有些問題,是由於改革不到位造成的。近幾年凸顯的看病難、看病貴、房價上漲過猛等問題,説明與經濟領域改革相比,社會領域的改革是“短板”,改革還要深化。通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社會領域綜合改革,才能改變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局面。

  有些問題,是經驗不豐富、設計不週密造成的。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説,資源要素價格長期壓低,助長了高能耗、高污染行業擴張,因此要推進資源要素價格改革。傳統財稅體制使地方政府産生GDP和投資“依賴症”,因此要改革財稅體制,轉變政府職能。

  “經濟社會固有矛盾仍在發展和積累,發展方式轉變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這些問題並不意味著改革方向出了偏差,根本在於體制機制原因。”遲福林直言。今天改革進入深水區,要突破的是利益“雷區”,觸及的是深層矛盾。只有深化改革,清除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才能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供強大動力。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怕出錯而不敢改革,這才是大錯。“沒有驚心動魄,哪有波瀾壯闊?改革路上不會風平浪靜,改革是強大動力,更是體制保障。科學發展,迫切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完善體制機制保障。”重慶市發改委副主任徐強認為。

  “不轉型就沒有出路,不改革就沒法轉型。痛下決心以改革促轉型,越早越主動,越走越寬廣。”山西省晉中市市委書記張璞説,只有將改革開放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才能抓住和用好現有的機遇,併為未來的持續發展創造新的機遇。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十二五”期間的總體思路,勾畫出以改革推動發展轉型的路線圖。

  注重頂層設計,全面協調推進,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

  “十二五”的波瀾畫卷正在展開。在新起點,改革開放向何處去?

  “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找準深化改革開放的突破口,明確深化改革開放的重點,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創新”。胡錦濤總書記的“七一”講話,為新時期改革開放指明了方向。

  改革更加注重頂層設計。“各自為政、單兵突進往往會出現‘木桶效應’,進展最慢、效果最差的那項改革會拖累整個改革的進程。改革需要總體規劃、統籌協調、系統推進,發揮整體效應。”遲福林認為。

  改變單兵突進,注重綜合改革。上海浦東,推動實施了210余項改革,從“小政府”機構設置,到“一門式”服務,“外匯九條”、“質檢十四條”等一批政策先行先試。浦東在國際金融和貿易市場中的話語權顯著提升。浦東新區發改委副主任吳偉平説:“浦東更加注重改革的整體設計,充分體現綜合性、配套性和系統性,實現政策與體制配套、體制與體制配套、存量改革與增量改革配套。”

  堅持市場取向,推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革。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深層次改革正在破冰: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鼓勵引導民間投資,制定公開透明的市場準入標準和支持政策;深化資源性産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

  “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有進有退、有限有扶,形成正確的‘速度觀’。”河北張家口市市長王曉東説,凡是符合科學發展的優勢産業就“開綠燈”,凡是“兩高一低”的落後産業就堅決“亮紅燈”。近3年來,全市累計淘汰關停各種高耗能、高污染企業100多家,10多個“兩高一低”的大型項目被擋在門外。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改革的成敗,關鍵要看政府自身的改革。”遲福林説,未來的改革,“有形的手”要克服慣性和誘惑,進一步從市場競爭領域退出,讓“無形的手”充分發揮作用;更要克服困難和矛盾,在“無形的手”無能為力的社會公平正義領域進一步大顯身手。

  深化社會領域改革,改善民生,問計於民。今年個稅調整,通過聽證會了解民情、集中民智,不斷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邁出了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重要一步。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説,今後要通過改革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打破城鄉二元機制,共享發展成果,加快形成有利於實現社會公平的社會管理體制。

  上一個30年,中國靠改革解放和發展了生産力;下一個30年,中國必將靠改革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責任編輯:侯永勝

熱詞:

  • 黨的執政規律
  • 改革發展
  • 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