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第九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1日 08: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黨史知識大講堂》第九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1978年到1984年,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從1984年到1988年,確立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階段。第三個階段大致從1989年到1992年,正式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面分三個階段進行分析。

    第一個階段,改革的最初思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時間大致從1978年到1984年,在改革開放30週年前後,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中國,國內外的專家對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稱之為中國奇跡。當然,也有的專家把中國奇跡和東歐一些國家發展存在的狀況進行了對比,説是中國奇跡與東歐困境。有國外專家説,中國走出“文革”非常輕鬆,好像是一場愉快的郊遊。而東歐國家擺脫那樣一種理性的計劃經濟體制,就是一場艱苦的長征。這句話説得有些片面。正確的是,東歐國家擺脫理性的計劃經濟體制,確實經歷了一場艱苦的長征,但是中國走出“文革”,走向市場經濟的道路也並非是一場郊遊。之所以這樣説,是因為在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我國採取了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逐漸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客觀的來説有很大的優越性,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這種體制也有它的弊端。第一個弊端是單一公有制為基礎,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就是規模越大越好。公有制的純度越高越好。當年的老百姓多養幾隻雞或者幾隻鴨都不行,片面追求純而又純的公有制。第二個弊端就是經濟決策權集中于政府,企業沒有自主權。1956年12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裏面就提出,我國一些企業的經理、企業的領導人,買一台打字機或者修個廁所都需要層層上報,超過幾百塊錢就沒有決策權,大部分決策權集中在行政機關手裏。企業生産什麼,生産多少,也需要有行政部門來決定。第三個弊端就是資源配置無視市場的作用,以指令性計劃為主。當年,在瀋陽,一條馬路隔著兩個工廠,一個是瀋陽電纜廠,一個是瀋陽冶煉廠。電纜廠需要的銅不能從冶煉廠直接買,而必須到南方去拉銅,每年光成本就多出幾百萬。這樣做是因為電纜廠歸機械部管,冶煉廠管冶金部門管,兩個部門隸屬的企業之間沒有經濟交往,所以這種計劃經濟帶來的問題比較嚴重。對這種弊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有所察覺,毛澤東同志曾提出,消滅了資本主義,可以搞點資本主義,還説過價值規律是一所偉大的學校,已經意識到市場的重要性。在中共八大上,陳雲同志也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主要的意思是説,不要搞純而又純的計劃經濟,給市場、給個人一點自由度。但是這些思想隨著黨的指導思想發生偏差,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對於計劃經濟體制的這種弊端的治理或者規避沒有進行下去。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給人民生活帶來了不便。人民的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有的人工資十幾年沒有變化,形成了一種短缺經濟。很多人都知道,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八十年代,大家手裏都有一種票,幹什麼事都需要有票子,這種票子不是人民幣,是各種布票、油票、棉票等等,出門辦事都需要用票,簡稱“票證年代”。光有人民幣還不行,必須有票才可以。去飯館吃飯,光拿人民幣買不行,還需要有糧票。所以在那種狀態下,人們的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在“文革”結束的時候,全國還有2億多人吃不飽飯。所以,在“文革”結束之後,大家對這種計劃經濟體制進行了深刻反思。1978年7月到9月,國家召開了一個國務院務虛會,在務虛會上,大家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提出了批評。孫冶方,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重提“千規律、萬規律、價值規律第一條”,呼籲要重視市場的作用。國務院務虛會結束之後,胡喬木同志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兩個規律,一個是有計劃按比例的規劃,一個是價值規律。這篇文章發表20天之後,孫冶方同志也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千規律、萬規律、價值規律第一條》,説把價值規律放在第二條不合適,第一條是價值規律。這是理論界的爭論。中央領導當時的觀點是: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主題報告當中,談經濟方面問題時説到,要靠供求法則來解決問題,要擴大企業的自主權,顯然他已認識到市場的作用;陳雲同志在1979年寫了計劃與市場問題的提綱,在這個提綱當中就説,整個社會主義時期必須有兩种經濟,一種是計劃經濟部分,一種是市場調節部分。第一部分,計劃部分是主要的,第二部分是必須的,也就是市場調節部分是必須的。李先念同志對陳雲同志的觀點也表示認可和支持。

    大家都對計劃經濟體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究竟如何改革經濟體制呢?1980年初,國務院成立了一個體制改革辦公室,簡稱體改辦。體改辦在1980年9月形成了一份關於經濟體制改革如何改的意見,題目叫《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意見》,在這個《初步意見》裏面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之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當時提商品經濟的比較活躍。當然,在1980年年底1981年初的時候,我國的經濟運行狀況出了一些問題,物價比較高,這也是在“文革”結束後,我們搞“洋躍進”帶來的後果之一。但是,大家對這種問題的看法不太一致,有的矛頭就指向了商品經濟,這時候有四個青年向中央上書,提出要抑需求、穩物價,舍發展、求穩定,就是説要把發展的速度慢下來,要求穩定,緩改革、重調整,改革可以慢一些,重在調整。這些意見得到了中央領導的認可。陳雲同志在1982年1月25日召集了部分領導人談話,説,一年四季在於春,今天要講的就是怎樣堅持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如果説工業要以經濟計劃經濟為主,農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以後也要實行計劃經濟為主。陳雲同志的談話,第二天被《人民日報》發表了。經濟學家組織了一個座談會,學習陳雲同志的講話。在座談會上,有的學者就提出,陳雲同志的觀點非常正確。對於一些提倡商品經濟的人提出了一些批評。鄧小平同志在這個時候也,指出改革剛開始,還要堅持以計劃經濟為主,全國一盤棋。在這種狀況之下,堅持商品經濟的薛暮橋等人壓力比較大,在相關報紙或者雜誌上發表文章,説自己搞社會主義經濟研究,有一些問題沒有弄很清楚。主要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性質沒搞清楚。而這個時候批評商品經濟的觀點也很多,比如在《光明日報》上,1982年6月26日有一篇文章就指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把計劃給抽象了。如果這樣就會模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經濟的區別,這一下子就把對商品經濟的批判上升到了姓“社”姓“資”的問題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堅持商品經濟觀點的一些人,壓力特別的大。在這種情況之下,中共十二大也沒有提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依然堅持的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這麼一種觀點。

    按照這個思路發展下去,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改革,很難説能取得重大突破。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在1982年、1983年還受到批評,1984年就進入了中央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