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專訪中央黨校專家 解讀十一屆三中全會紅色春秋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6日 23: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曹普做客新華網演播室。圖為嘉賓與主持人合影。新華網 陳競超 攝

  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曹普做客新華網演播室。圖為曹普在回答網友問題。新華網 陳競超 攝

  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曹普做客新華網演播室。圖為訪談現場。新華網 陳競超 攝

  內容提要:2011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90週年,新華訪談特別製作黨史知識大講堂系列節目。5月9日,中央黨校黨史研究部副主任曹普教授做客新華網,與新華網友交流講述十一屆三中全會與偉大歷史轉折的有關問題。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國內背景——

  “文革”結束後急需改變經濟發展停滯的狀態

  鄧小平同志説,文化大革命十年,特別是往前延伸,就是1957年以後我們犯了二十年“左”的錯誤。在這二十年當中也不是沒有取得任何成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從政治上來看,總的來説是一個混亂的狀態,而從經濟上來説是緩慢發展,甚至停滯的一個狀態。

  文革結束以後,我們面臨的問題是相當嚴重的。小平同志反復反思和強調到底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他説社會主義應該有她的優越性,在我們搞了社會主義以後應該充分發揮這個優越性。但是建國後20多年來我們沒有把這個優越性發揮好,人民的生活還比較困難,工農業發展都沒有達到我們曾經預想的那樣一個好的發展。所以在文革結束以後急需改變這樣一個狀態。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國際背景——

  在我們走彎路時周邊國家和地區得到很大發展

  在我們國家在搞社會主義建設,在把國家引向繁榮富強的發展道路中,由於我們犯了一些錯誤,遭受了挫折,走了彎路。但是,與此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包括周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卻在這一期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綜合起來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覺得是雙重逼迫的結果:一是國內的困局,一個是外部競爭的壓力,促使我們必須要改革,要尋找一條新的建設社會主義、使國家繁榮富強的道路。

  如何將粉碎“四人幫”契機轉變為發展的現實——

  鄧小平的鮮明態度是突破“兩個凡是”的關鍵

  1976年,毛澤東逝世,“四人幫”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了,中國發展迎來了新的轉機。但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兩年才召開的,偉大轉折是兩年後實現的,這中間最大的問題就是提出了“兩個凡是”:1976年粉碎四人幫、文革結束後中國發展迎來了一個重大的轉機,或者説是一個重大的契機。但是把這樣一個重大的轉機和契機變為現實是不那麼容易的,因為當時的思想狀態和環境還不能夠馬上實現這個轉變,特別是“兩個凡是”的提出進一步阻礙了這個轉變。

  “兩個凡是”一提出,鄧小平就很鮮明地表示了反對的意見。1977年4月10日他給中央寫的信裏面就提出要準確地、完整地來理解毛澤東思想,實際某種意義上也是針對“兩個凡是”的不準確、不完整。後來他又不斷地説“兩個凡是”是不行的,按照“兩個凡是”就説不清楚讓我出來工作的問題。他説馬克斯、恩格斯沒有説過“兩個凡是”的問題,列寧也沒有説過,毛澤東自己也沒有講過,因此“兩個凡是”應該是站不住的。

  “真理標準大討論”有哪些重大意義——

  真理標準大討論開啟中國共産黨思想解放先河

  “真理標準大討論”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衝破了“兩個凡是”、“個人崇拜”的思想禁錮,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在解放思想後,應該説改革開放要有一些新的東西,要有一些新的路子、新的方針、新的政策,這樣的一些東西才能逐步提出來。在當時來説它的意義就是打破了“精神枷鎖”,重新恢復了黨的正確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也就是剛才我們所説的為什麼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文革之後,到1978年我們才能再談改革開放,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思想大解放。

  第二個意義就是這場討論應該説是開啟了當代中國、中國共産黨思想解放的先河。因為在這之後不斷地又有大大小小的思想解放,這個先河應該説就是這場大討論。所以説它的影響是深遠的。我想這個影響隨著我們的改革開放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一步發展還會起到長遠的作用。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還有一個會議為其做了準備——

  中央工作會議達成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四共識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有一個比較長的,為全會做準備的會議。這個會議就是為期36天的中央工作會議。會議是從1978年11月10日開始召開的,一直開到12月13日,實際上是開到了15日,為期36天。

  這個會議最初的議題主要是研究經濟問題。在11月12日陳雲同志在這個會上做了一個發言,講了工作重點轉移、加快經濟發展首先要解決歷史問題,他提出了幾個需要討論的重大歷史遺留問題,這一下子就改變了這次會議既定的日程和會議的議題。陳雲的發言得到了與會者的熱烈響應,經過充分的討論,這次會議在幾個問題上達成了初步的共識。

  為期五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有哪些重大貢獻——

  十一屆三中全會最大貢獻是實現四個撥亂反正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了5天,因為前面有36天的充分準備。應該説這次會議開得很順利,前兩天主要是學習和傳達36天工作會議形成的一些文件,包括領導人的一些講話。後三天主要是討論分組討論這些講話,並且在這個基礎上得出會議的結論。這個會議最重大的貢獻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也可以説就是實現了四個撥亂反正。

  第一個撥亂反正是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會議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充分恢復了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思想路線上實現了撥亂反正。第二個大的貢獻就是果斷地停止了以階級鬥爭為綱這樣一個長期堅持的口號。做出了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這樣一個重大決策。實際上是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第三是在事實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實現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在這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第四是會議審查了一些重大歷史遺留問題,包括一些領導人的功過問題,由此開始了在重大歷史是非上的撥亂反正。

  十一屆三中全會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全會的重大歷史意義又是什麼——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起點

  第一,全會做出的一些重大決策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順應了人民的期待和願望。

  第二,充分地發揚民主是會議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會議期間與會者敞開思想、暢所欲言,發表各種看法,包括對一些領導人的批評都沒有受到阻撓或者刻意的打壓,這些發言有的在會議簡報上都登出來了。這種民主的氛圍、黨內民主得到重要保障也是這次會議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第三是鄧小平、葉劍英、陳雲等老一輩革命家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關鍵時候把握方向、進行決斷,成為會議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33年後,重溫十一屆三中全會有何種現實意義——

  當今要發揚光大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和作風

  我們今天來回顧三中全會,包括它所實現的偉大歷史轉折還是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的。我覺得我們要認識三中全會不僅僅是一個會議,更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意識、一種觀念、一種態度。集中起來,這些觀念、態度、意識、精神就是要變革、要開拓,要民主、要進取。

  當前中國改革發展面臨新的矛盾、新的問題,它的複雜性可能不亞於30多年前我們所面臨的。當然,時空環境不一樣了,具體問題不一樣了,但是它的複雜性、艱巨性同樣是需要我們共同面對來解決的。

責任編輯:魏宇

熱詞:

  • 十一屆三中全會
  • 兩個凡是
  • 中央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