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追尋,沒有終點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0日 05: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追尋,把時間的車轍細細尋覓,豎起一座信念的峰塔,在世界的東方,堅毅,挺立!”這是一首題為《一路追尋信仰的力量》詩作中的一句,作者叫喬夢偉,哈爾濱工業大學一名理工科女生,一名樂觀開朗的“90後”。

  對於喬夢偉,對於包括她在內的所有參與“追尋”的大學生,2011年的這個春夏,註定會被他們深深記取;在人生歷程中,這段10天左右的經歷,註定會留下長久的思考。

  “人民日報一下子多了90名參與紀念建黨90週年報道的‘記者’”

  這次活動定名“追尋”——“追尋”的主角是來自全國18所高校的90名大學生,“追尋”的對像是全國90處黨的重要紀念地——遍佈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地點。

  這90名大學生,分別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山東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廈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昌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每校5名同學,共組成9個小分隊。

  小分隊分3批出發,尋訪10天左右。第一批小分隊的出發時間選擇在5月4日。這個日子對青年而言,有著特殊意義。6月3日,活動圓滿結束。

  在前後1個月的“追尋”中,他們訪遍了井岡山、瑞金、遵義、延安、西柏坡等黨史上一系列重要事件的發生地,訪遍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雲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故居。粗略計算,每個小分隊的“追尋”行程都在1000公里以上,走得最遠的超過2000公里。

  為什麼要舉辦這次活動?“大型主題活動‘追尋’,是人民日報社紀念建黨90週年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日報紀念建黨90週年宣傳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通過組織大學生尋訪紅色足跡,重溫黨的歷史,牢記使命責任,堅定理想信念,報效祖國人民。”

  人民網提供了一組數字:短短1個月,90名大學生共發送微博22988條,其中微博現場圖片2711張;撰寫博文370多篇。“我們的思想和激情有一種被‘引爆’的感覺!”不少大學生這樣説。更多的網友説:“我也想加入!請問怎樣才能加入?”

  這次主題活動,本身也是一次重大的新聞採訪活動。從5月5日起,人民日報在顯著位置推出“追尋”欄目,全程記錄這次活動的進展,一直持續到活動結束。其間,共刊發稿件120余篇,圖片60幅。這些稿件的作者,有的是本報隨行記者,有的就是參加“追尋”活動的大學生。他們既是被報道者,同時又是報道者。“人民日報一下子多了90名參與紀念建黨90週年報道的‘記者’。”人民日報總編輯吳恒權説。

  人民日報社所屬的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活動中實現互動。人民網在主頁醒目位置推出“追尋”活動專欄,為每一位大學生開通博客和微博,人民網記者全程參與“追尋”活動的採訪,所有文字、圖片報道和音視頻第一時間上網。

  1個月中,人民網共推出相關報道150多篇、照片上百幅、音視頻近70條。大學生的博客和微博還分別被多家知名商業網站轉載。刊有“追尋”內容的清華大學校園網,日點擊量在5萬以上。

  “追憶火紅年代,謳歌奮進大潮,尤其需要更多大學生滿懷激情地深入工廠、農村一線,去發現,去體察,去傳播。”四川內江市網友文國雲説。

  “‘追尋’使我們學到了許多,收穫了許多,感悟了許多,成長了許多”

  在 “追尋”活動出征儀式上,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寄語:“希望這次‘追尋’活動,能夠讓同學們經歷一次難忘的心靈之旅,收穫一份獨特的人生體驗。”活動結束時,這句話已被大家所認同。

  “追尋一個大國大黨90年的風雨歷程,不僅僅需要翻閱黨史資料和黑白相片,還需要睜大眼睛,敞開心靈去體驗。”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13歲的周恩來便有如此崇高的理想。21世紀我們這些80後、90後們,應當以什麼樣的心態來讀書呢?只是為了考入一所好學校、畢業後找到一份好工作、有房有車嗎?”

  ……

  瀏覽大學生的博客和微博,感到他們仿佛一下子成熟了許多。

  “去看望新四軍老戰士張國華老人。她現年94歲高齡,身體仍然很好,精神矍爍。她拿出自己的回憶錄寫上了對‘追尋’活動的寄語:曾經在戰場,始終心繫黨。這更讓我堅定,有些信仰需要用一生去實踐!”復旦大學的龔灜琦説。

  浙江大學的葉丹丹這樣記錄道:“在一個人的生命長河裏,10天顯得微乎其微,仿佛一不留神就稍縱即逝。假如,我沒有參加‘追尋’活動,那麼這10天將和過去以往的無數個10天一樣,沒有多大差別,而我不久也必將它遺忘。而這10天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都將成為我終生難忘的經歷。我們一路沉思,一路感悟,一路成長。”

  “‘追尋’是我們的一次‘成年禮’。”南京大學王雨青説。

  “追尋”途中,同學們一路看一路寫,貴州崎嶇的山路讓不少隊員暈車,但他們堅持在車上用手機發微博,夜裏回到住處寫博客,傳遞所見所聞、所感所悟。很多同學儼然成了“全媒體”記者,攝影、攝像、文字一起上。因為圖片、視頻需要處理後上傳,他們常常在淩晨一兩點才完成微博中音視頻文件的更新。

  “我們很累,但不怕累。每當聽到來自千里之外老師和同學的讚揚時,都會欣慰一笑:同學們看到我們所發的東西了。他們在關注著,知道我們在追尋,我們在路上。”同學們説。

  “追尋”途中,山東大學學生解亞美的父親發給她短信:“我和你媽媽24小時追尋你的腳印,現在正在看你的行動。看到了、聽到了、知道了、記住了、不能忘了,望加倍努力,將來為社會做貢獻。明天是你們的,珍惜吧!”

  “追尋”之旅,不光是走走、看看、聽聽、記記,一路上,各分隊都舉行了豐富的活動,還與當地幹部群眾特別是年輕人進行了很多互動。唱紅歌、看紅色電影、走紅軍路、聽紅色故事、開支部會、開座談會、和村民同勞動體驗生活……一路上,有汗水也有淚水,有思考也有碰撞和磨礪。

  5月22日晚,桂粵瓊小分隊的10名隊員,在被稱為“海南井岡山”的紅色革命根據地母瑞山山腹住了一晚。不過,這次不是睡在賓館、招待所,而是帳篷裏,為的是親身體驗革命先輩當年艱苦卓絕的戰鬥生活。

  在井岡山幹部學院,贛閩小分隊80後大學生與70後縣委書記圍坐一起,暢談“理想信念高於天”;在黑龍江省邊防總隊警犬訓練基地,同齡的戰士和大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思想交流; 在江西瑞金,同學們走訪雲石鄉金山坪石背村的農戶,看到村民丁九月生一家生活困難,當場捐資2000多元;在重慶師範大學,同學們與重慶高校的30余名學生代表圍繞“知黨愛黨、跟黨前進”的主題爭相發言。

  在重慶潼南縣雙江鎮林灣村,同學們與當地農民一同勞動了一個上午。“以前覺得這些學生從小在蜜罐里長大,很嬌氣,但是勞動起來不怕苦不怕累,個個都很有勁頭。”村民張良策對他們提出了表揚。

  “很有必要給‘追尋’活動以掌聲,因為它提醒和啟迪我們:紅色可以穿越時空,凝聚力量”

  5月4日晚,從北京開往南昌的Z65次列車上,一群身著藍色統一服裝、舉著“追尋”旗幟的乘客,引來人們關注的目光。他們是參加這一活動的隊員,來自清華大學和天津大學。

  “你們這個活動有中學生嗎?我想讓兒子也參加。”乘客蘇惠禦的一句話,引起車廂笑聲一片。

  大學生“追尋”一路,得到各級幹部群眾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支持和肯定。25位省(區、市)委書記,都給同學們發來熱情洋溢的寄語,高度肯定“追尋”活動,也提出殷切期望。

  “追尋”之旅,大學生們一路收穫感動,收藏期待。

  84歲的志願軍老戰士寧殿雲,和黑吉遼小分隊的隊員們座談了整整一個下午。大家擔心老人家身體吃不消,座談結束後就送他回去休息。然而,吃過晚飯,他又背了兩大袋圖表、材料,擠公交車來找同學們。他把一大張手繪地圖攤開,坐在地上給大家講述起當年那一場場戰役,“我有一肚子話要講給孩子們聽”。

  在山東棗莊,魯豫皖小分隊的同學們拜訪了91歲高齡的周慶雲老人。這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老英雄,現在的生活簡陋得讓人難以置信,房間唯一的裝飾就是墻上年輕時身穿軍裝的照片。不過,老人依然説,他現在的生活很好,希望大學生“一定要努力工作,好好學習”。

  重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何事忠對“追尋”活動給予積極評價。他説,青年學生來到重慶,一方面要追尋紅岩精神,學習革命先輩留下的光榮傳統;另一方面也要結合自身,將所學所得付諸實踐。他希望同學們在回到學校以後,向更多人介紹重慶的歷史和現在,大力弘揚紅岩精神。

  貴州遵義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明輝説,以“追尋”這種特殊的方式紀念建黨90週年,著眼點高,切入點新。在黨的生日即將到來之際,組織這樣的活動別有一番意義。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委常委、同心縣委書記王中,固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慶華,隆德縣委書記李鴻儒等領導幹部,與陜甘寧小分隊的同學們座談。同心縣黨史專家楊文元對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1936年會聚同心城的情景進行了精彩講解:“回族群眾端著糖果、瓜子、油炸糖酥等拼成的迎客盤,激動的戰士們緊緊擁抱在一起……”這些故事,同學們幾乎聞所未聞。

  “‘追尋’活動有意義!”志願軍老戰士、瀋陽軍區政治部前進報社原社長馮荊育對同學們説,“你們能來‘追尋’,讓我特別欣慰。現在,有些年輕人不知道趙一曼、不知道‘九一八’紀念館。要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理解近現代的歷史。”

  “追尋”活動所到之處,當地新聞媒體作了大量報道。“四川在線”一篇題為《由大型主題活動“追尋”入川想到的……》的評論這樣寫道:“我們很有必要給這種‘追尋’活動以更多的掌聲。因為這種活動從一定程度上説,也在提醒和啟迪我們:靠紅色走過了昨天,走到了今天,我們還要靠紅色走向未來。這種紅色可以穿越時空,跨越種族和膚色,所凝聚的力量是難以估量的。”

  “紅色追尋,蕩滌心靈;緬懷先烈,展望未來;國家棟樑,勇挑重擔!”“你們現場追尋,我們網上分享你們的感想,大家終身受益。” 無數網友澎湃的思緒與同學們飽含激情的感受相互輝映。

  “‘追尋’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我們心靈上的‘追尋’將持續下去,直到永遠。”四川大學王彥東的話,道出了所有參加這次活動的大學生的心聲。

  (本報記者汪曉東、溫素威執筆,本報記者胡健、劉維濤、黃慶暢、李鶴、王漢超采寫)

責任編輯:劉潔

熱詞:

  • 人民大學
  • 微博
  • 四川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