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教育公平:“最偉大的公平”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3日 06: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鶯飛草長,雨燕飛翔。又是一年畢業時,夏日的北大燕園充滿收穫的氣息。

  仝十一妹,這個從河北滄州農村一個貧困家庭走出,4年前通過“綠色通道”走入北京大學的女孩,也要畢業了。回首4年大學生活,她不僅在國家資助政策支持下順利完成了學業,最終以專業第三名的成績被保送繼續攻讀北大研究生,還成長為一名熱心公益、

  投身公益,獲得了“全國棟樑之星”、“北大公益之星”等榮譽稱號的優秀學生。

  農村、貧寒、女孩,這些曾會緊緊束縛住一個人成長的要素,並沒有束縛住仝十一妹的成長成才,這其中固然有個人的努力與聰穎,但造就這一切的決定因素是:環境,一個依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權利、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的環境。

  有人説,教育公平是“最偉大的公平”。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教育權利公平和教育機會公平方面邁出的重大步伐,深深地改變了像仝十一妹這樣許許多多人的命運。

  重大步伐之一:女孩

  99.44%,這是2009年我國小學女童學齡人口的入學率,比男童還高出0.08個百分點。

  另外,目前全國小學、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的女生分別佔在校生的46.3%、47.3%、48.2%和49%,與我國目前男女人口比例大體相當。在普通和成人高校本專科學生中,女學生比例分別高達50.5%和52.3%,高於世界平均比例。

  女性與男性已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有賴於我國政府正式簽署和成功履行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連續制定並實施了《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在改善婦女和女童的生存、保護和發展環境,特別是增加受教育機會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有賴於近年來各級政府重點資助因家庭經濟困難失學的學齡女童進入或重返校園,促進了婦女和兒童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賴於社會各界紛紛配合開展扶貧救困活動,特別是共青團和婦聯,在農村地區實施“希望工程”、“春蕾計劃”和“中國掃盲行動”,在扶助貧困女童接受教育和掃除婦女文盲方面成效顯著。

西藏農村小學的孩子們學習藏文。(圖片來源:中國廣播網)

  重大步伐之二:農村

  保障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發展,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實施了兩期“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設立專項資金積極推進農村地區中小學校舍改造。

  2003年,國務院要求把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出臺了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於農村教育的政策。

  2004年啟動“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這一計劃已如期實現,使西部地區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超過98%。

  同時,新建和改擴建農村寄宿制學校專項工程,讓數千萬農村學生擁有了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縮小了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義務教育教學水平差距。

  另外,我國還將義務教育的工作重點放在辦好每一所學校和關注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上,把提高農村學校教育質量和改造城鎮薄弱學校放在重要的位置。實行發達地區、城市地區支援貧困地區、農村地區教育發展的政策。實施重點面向中西部農村的特崗教師計劃,試行免費師範生政策。

  這些政策與舉措讓農村學生獲益良多,據統計,每年普通高校招收的新生中,52%來自農民家庭。

  重大步伐之三:家境貧寒

  加快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保障其受教育權利,是我國近年來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邁出的最成功一步。值得稱許的是,資助政策在教育的各個層面展開,讓深受其惠的老百姓稱其為“民心工程”、“民生工程”。

  為了使全國所有學齡兒童少年都能按期完成義務教育,2001年起,中央財政安排經費向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的中小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2004年中央和地方財政開始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雜費和書本費,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簡稱“兩免一補”政策)。2007年已經惠及1.5億農村(加縣鎮)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國家繼續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的生活補貼標準,並注意改善他們的營養狀況。目前免費義務教育已覆蓋全國城鄉,城鎮低保家庭學齡人口繼續享受政府資助,此外,國家還為艾滋病人的孤兒提供全面免費義務教育。

  在保障少數民族人口受教育權利、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利、保障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受教育權利等方面,我國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少數民族在校生佔全國同類教育在校生總數比例逐年接近其人口自然比例,全國共有1萬多所民族中小學使用21個民族語言開展“雙語”教學,接受教育的在校學生達600多萬人。

  在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教育方面,目前已將其納入流入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範疇,其就學學校建設列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制定了教育經費保障措施。據統計,2009年,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小學初中就學人數達到997.1萬人,在公辦小學和初中就讀的分別佔77%和80%。

  我國促進教育公平取得顯著實效,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和讚許。在九個發展中人口大國中,我國全民教育的進步十分明顯,發展指數達到0.954,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監測的124個國家中排第43位,在掃除文盲、縮小教育性別差距、減少貧困等方面為全球做出了傑出貢獻。世界銀行對我國“十一五”期間的中期教育進展評估報告認為,“公共教育的提供也變得更加公平。一個公共財政體系已經建立以滿足弱勢群體的教育需求。城鄉和區域差距在某種程度上被縮小。這些都是中國教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