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我國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 “上好學”不再遙遠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1日 10: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讓教育的陽光溫暖每一顆心——我國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

  資料圖片:地處安徽省銅陵城鄉接合部的第五中學現已成為教學水平高、環境優美的花園式學校(2006年9月22日攝)。 新華社發

  新華網北京7月11日電(記者 吳晶 黃小希)從艱難求學到順利入學,這是一個孩子的期盼;

  從四處擇校到就近上學,這是一個家庭的期盼;

  從“有教無類”到“學有所教”,這是一個民族的期盼。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公平已成為我國推進教育事業發展的主旋律。在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推動下,讓每個孩子都能“上得起學”的理想漸成現實,“上好學”的希望不再遙遠。

  資助困難學生:讓教育的陽光溫暖每個孩子

  出生四個月時爸爸病逝,媽媽改嫁,相依為命的爺爺奶奶長期患病……因為這些原因,家住河北魏縣的17歲男孩兒李園園自小便飽嘗求學的艱辛。

  “如果沒有國家的資助,我無法想象自己未來的生活會怎樣。”

  從2004年秋季學期開始,國家在農村地區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李園園不用再交學雜費,書本費、住宿費也免除了。

  “教育公平”這四個字,從此在這顆弱小的心靈中落地生根。

  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而失學,是黨中央、國務院推進教育公平的莊嚴承諾。為確保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上得起學”,我國加快了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步伐——

  在義務教育方面,從2001年起,中央財政安排經費向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的中小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2004年,中央和地方財政開始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雜費和書本費,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目前,免費義務教育已覆蓋全國城鄉1.6億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

  在中等職業教育方面,我國初步建立了以國家助學金為主,輔之以學生頂崗實習、半工半讀,校內獎學金,學校減免學費的資助體系,每年受到資助的中等職業學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1600萬人,佔在校生總數的90%。

  在公辦高等教育方面,我國建立了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財政貼息)、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學費減免有機結合的資助體系,每年受到資助高等學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400萬人,佔在校生總數的20%。

  多年來,為了保障貧困地區學生的受教育權利,黨和政府加大投入,通過“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東西部地區對口支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等措施,改善農村地區辦學條件,提高農村地區師資水平,縮小城鄉教育發展差距。

  曾幾何時,“有教無類”只是中華民族遙不可及的美好夢想;如今,中華大地上的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平等的入學機會。

  發展民族教育:讓教育的陽光灑遍神州大地

  “最初上課只是教孩子們識字會話!”回憶起30多年前的從教生涯,曾經是一名普通教師的藏族幹部賽日尖參感慨萬千。

  上世紀80年代,國家開始在民族地區推廣“雙語”教學,那時的賽日尖參對漢語還只是“略懂皮毛”。此後,政府不斷提供各種教育培訓機會,他的漢語説得越來越好,最終考取大專文憑,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教育局局長。

  政府對各民族一視同仁的公平教育政策改變了這位藏族漢子的命運。賽日尖參的故事,正是我國民族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寫照。

  多年來,國家大力支持民族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積極組織內地發達地區高校、中小學為民族地區培養、培訓大批教師,並鼓勵內地教師到民族地區任教,資助各民族教師到內地進修。

  2009年,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少數民族專任教師已達113.6萬人,形成了一支比較穩定的少數民族專任教師隊伍。

  同時,少數民族在校生佔全國同類教育在校生總數的比例,也呈逐年接近其人口自然比例之勢——2009年,小學和初中的少數民族在校生比例分別為10.5%和9.2%。

  不懂自己的語言文字,站不起來;不學漢語,出不了家門;不學外語,則走不出國門——知識改變了命運,更改變著經濟落後的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的觀念與意識。

  少數民族地區需要發展,國家就要給他們輸送人才。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加大工作力度,初步建成了包括幼兒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內的民族教育體系。

  一項項措施,緊扣民族教育發展的需求:

  高校對少數民族考生適當放寬錄取標準和條件,開辦專門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班、預科班;

  積極發展民族地區的高職(專科)教育,培養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

  編譯出版各類少數民族文字教材3500多種,總印數1億多冊;

  ……

  一項項政策,推動民族教育發展的跨越:哈薩克族、朝鮮族、滿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壯族等少數民族的成人文盲率已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強化政府職責:讓教育的陽光普照困難群體

  如何辦理入學手續,須提供哪些材料,定點學校的地址、聯絡人和電話號碼……在安徽省合肥市,一份由教育部門印製的《進城務工農民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溫馨提示》,消除了進城務工農民的“心病”。

  全國各地都在加快給予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同城待遇”的步伐:將進城務工農民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全市義務教育總體規劃;進一步增加定點公辦學校的數量;推進零障礙入學……

  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問題,是我國在城鎮化加速過程中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我國政府推進教育公平面臨的巨大挑戰。

  承諾,始終未變。政策,不斷推進。

  2006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將接納非戶籍居住地上學的兒童納入政府管理的範疇;

  2009年,中央財政下撥20億元,專項用於補充接收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公用經費和改善辦學條件等;

  2010年,全國各地基本建立起多部門分工協作、共同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工作機制,一些地區還通過設立助學金等方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農民工隨遷子女就學……

  目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小學和初中就學的人數達到997.1萬。其中,在公辦小學和初中就讀的分別佔77%和80%。

  這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更是政府執政為民的體現:推進教育公平,讓困難群體沐浴在公共財政的陽光下。

  無論是保障女童受教育機會,還是改善殘疾人受教育條件,我國政府帶領社會各界付出了巨大努力:

  《中國婦女發展綱要》《中國兒童發展綱要》《殘疾人教育條例》……一系列法律法規為保障弱勢群體的受教育權利提出了行動綱領。

  “希望工程”“春蕾計劃”“中國掃盲行動”……一系列公益項目在扶助貧困女童接受教育和掃除婦女文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9年,新中國迎來60華誕之際,一組統計數據再次向外界展示著中國推進教育公平的成績:

  男女受教育機會大體相當——全國小學、初中、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的女生數量分別佔在校生的46.3%、47.3%、48.2%和49%。

  特殊教育事業顯著提升——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學校1672所,在校學生42.8萬人。其中,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學生約佔總數的65%。

  成就,舉世矚目。未來,重在踐行。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並通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這份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的教育藍圖,用向社會各階層公開徵求意見的方式,體現著教育公平人人享有的理念。

  困難,依舊重重。挑戰,依然嚴峻。

  但透過這份藍圖,全世界可以清晰看到,在這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有教無類”的期盼逐步實現,“學有所教”的圖景正待展開,教育公平之路將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