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古人云:“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思慮者,則無不知。”“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既展示了中國堅持開放發展的堅定態度,更彰顯了中國“兼濟天下”的大國擔當。
歷史上,東西方兩大文明經過絲綢之路曾經聯絡在一起,直至被“奧斯曼之墻”切斷。此後,歐洲走向海洋,以殖民化方式開啟全球化,絲綢之路衰落,東方文明走向封閉保守,世界進入所謂的近代西方中心世界。如今,在“一帶一路”的倡議提出之後,作為東西方文明溝通的橋梁與紐帶,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也迎來新的發展曙光。
在中國同阿拉伯國家建立外交關係60周年、伊核問題全面協議正式執行、歐美等國解除對伊朗相關經濟制裁之際,習近平主席即將對沙特、埃及、伊朗訪問。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華文明與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交流互鑒,從某種意義上説,承載着21世紀的“張載命題”:
——為天地立心。就是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開創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探尋21世紀人類共同價值體系,建設中阿命運共同體。
——為生民立命。就是鼓勵阿拉伯國家和伊朗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與相關國家開展先進、適用、有利於就業、綠色環保的産能合作,支持相關國家工業化進程,實現中阿共同發展與繁榮,讓合作成果更多惠及中阿人民。
——為往聖繼絕學。就是着眼於實現人類永續發展,推動各種文明、發展模式相得益彰、美美與共,開創中華文明與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交流互鑒的美好前景。
——為萬世開太平。就是致力於推動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助力中東地區的持久和平,追求全球化時代的“天下大同”。
剛剛發佈的《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政策文件》在前言中寫道,在當前形勢下,阿拉伯國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致力於推進工業化進程,努力擴大就業和改善民生,積極促進地區和平穩定,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着重要影響。
中國在工業化進程中的經驗鮮活生動,中國的成功鼓勵着阿拉伯國家走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因此,中國提出的中阿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以能源合作為主軸,以基礎設施建設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為兩翼,以核能、航天衛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領域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加強産能合作等倡議,得到阿拉伯國家積極響應。
中國外長王毅在解讀《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政策文件》時指出,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中阿對接雙方發展戰略,向轉型升級要動力,加快中海自貿區談判進程和重點工業園區建設,做強油氣領域和基礎設施領域合作。
風送駝歌,月留帆影。千百年來,駱駝和帆船都是中阿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的象徵。今天,“一帶一路”在中東、阿拉伯地區形成新的交匯,把亞洲大陸東西兩端對接起來,為打造中阿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有效載體,昭示着中阿關係發展的美好前景。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國際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及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