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完善實施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作為“五位一體”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已被列為“十三五”規劃的十大任務之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們除了走綠色發展道路,別無選擇。
作者:趙建軍
——“十八屆五中全會”專家系列解讀之十
趙建軍 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把“綠色”作為“十三五”規劃五大發展理念之一,與創新、協調、開放、共享四大理念相比,綠色發展理念內涵更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方方面面。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綠色發展將引領中國實現綠色崛起。
綠色發展理念提出具有客觀必然性。2000年我國進入WTO後,隨着經濟的迅猛發展(連續10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是世界同期經濟增長的3倍),環境污染、能源匱乏的等問題也隨之凸顯,2010年當我們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時,我們也成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國和能源消耗量大國,同時大氣、水、土壤等污染也已接近和達到環境承載上線。因此堅強生態文明建設,轉變“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經濟發展方式,就成為經濟工作的重要議題。特別是面對國際碳減排的政治外交壓力和國內環境持續惡化趨勢,綠色發展首次被寫進“十二五”規劃。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把綠色發展作為推進生態文明的主要方式。面對經濟新常態,投資拉動和外貿推動的經濟結構開始向多元化、綠色化格局轉變。可以説“十二五”綠色發展為産業的綠色轉型摸索了經驗,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奠定了基礎。面對資源趨緊、環境惡化、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現實,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把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發展的核心理念,引領産業綠色變革,既是緊迫的戰略謀劃,更是現實的行動指南。
綠色發展引領中國産業綠色轉型。五中全會提出“十三五”要“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要“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産業體系”,要“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要“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等。這些目標和要求都是針對當前産業領域的變革和轉型,只有全方位實施綠色發展,才能真正“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當前國際産業綠色轉型正在呈現四大趨勢。一是由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轉型,二是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三是由實體經濟向互聯網+經濟轉型,四是由傳統製造向綠色製造轉型。發達國家從上世紀90年代就已進行轉型,我國才剛剛起步,但已顯示出強勁後發優勢,我們在新能源領域、互聯網領域、國防領域先進製造業領域(高鐵)等,不少技術、工藝和産品已經趕上或接近發達國家水準。
完善實施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作為“五位一體”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已被列為“十三五”規劃的十大任務之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們除了走綠色發展道路,別無選擇。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綠色發展只有滲透到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中才能為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奠定基礎。我們必須建立一整套綠色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形成長效推進機制。中央在《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2015-3-24)中首次提出“綠色化”,綠色化其實就是助推綠色發展的評價標準,包括生産方式綠色化、生活方式綠色化和價值觀綠色化。
“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藍圖已繪製,前景光明而令人鼓舞。但我們尚有複雜的困難、難啃的骨頭擺在眼前。我們只有胸懷大局,萬眾一心,堅定綠色發展理念不動搖,才能為實現中國綠色崛起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