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按照既定目標,到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實現‘兩個翻番’既有數量要求,更有質量要求。”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看來,年均6.5%的經濟增長率足以支撐“翻番”目標。
“雙中高”:發展步入新境界
據相關專家測算,按照“兩個翻番”目標,2020年,我國GDP有望達到100萬億元人民幣,接近美國目前的經濟規模。2020年,我國人均GDP有望超過1萬美元。截至去年底,全國GDP總值63.6萬億元人民幣,廣東和江蘇跨上6萬億元人民幣臺階,有8省份人均GDP破1萬美元。
“數量的增長只是其一,未來將更重視經濟發展的綜合素質。”張立群坦言,一方面要守住底線,6.5%的增速就是“底線”,可以支撐相應的就業總量;另一方面要強調內涵和質量,強調經濟整體素質要上新臺階,開拓新境界。
“十二五”前4年,中國GDP年均增長8.0%,GDP總量增長到63萬億元。國際金融危機後,經濟增速雖有所下降,但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較,中國仍然處於絕對領跑者地位。“事實上,在新的歷史階段,中國已經告別了單純對數量的追求,我們更感興趣的是‘新常態’下改革如何深入推進,百姓能否有更多‘獲得感’。”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駿説。
在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周大地看來,關鍵是要尋求一種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雖然我國有220多種産品的産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品牌依然不夠多,掌握的核心技術不夠多。周大地認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産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此次五中全會再次提到兩個“中高”。“‘雙中高’不只是數量要求,更是對發展內涵的要求。”張立群説。在科學的發展理念引領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將迎來一場深刻變革。
“新機制”:分配形成新格局
2014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8844元。但超越0.4警戒線的基尼系數提示着,縮小差距、促進公平任重道遠。“五中全會公報對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民生領域的突出問題、現實問題作出了重要規劃部署。”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説。
在收入方面,五中全會公報既重申了“兩個同步”——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又創新地提出了“兩個決定機制”——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並按貢獻分配的機制。“新機制”將讓更多從事創新的人員得到更好的回報。
在就業方面,公報既重申“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又有創新思路,強調“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蘇海南指出,公報提到“提高技術工人待遇”,這是緊密結合“中國製造2025”戰略作出的部署。製造業騰飛關鍵在於勞動者素質提高,需要給創造價值的人更合理的待遇。
在社保方面,公報強調了“兩個更”——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意義重大。“當前我們企事業單位之間、體制內與體制外單位以及城鄉之間存在不合理的收入落差,‘兩個更’中的‘更加公平’正是看到了當前的問題所在。‘更可持續’則體現了科學的發展理念,一方面要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又要量力而行,防止掉入‘高福利陷阱’。”蘇海南説。
此外,公報還提到“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理順藥品價格”“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等多個民生領域的改革事項。“這體現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蘇海南説。
“破難題”:改革激發新動力
截至今年9月底,新一屆政府已取消和下放586項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提前完成取消和下放1/3以上審批事項的預定目標。連續兩年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中央層面核準項目累計減少了76%。
在五中全會公報中,“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再次被重申和強調。尤其,涉及人口政策改革的重要內容——“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首次提出,這將對改善我國人口結構、緩解老齡社會壓力産生深遠影響,也為未來政策的細化落實提供了重要指針。
“事實上,每一項改革都會觸及不同利益群體,會動某些部門、某些地區的‘奶酪’,涉及利益關係的深刻調整。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如何落到實處,需要改革的持續推進。”顧駿説。
(本報記者 馮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