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10月26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在四天時間裏,會議將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這是舉國乃至舉世關注的議程。
未來五年中國的發展之路,可以從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中一窺端倪。這篇“任仲平”的署名文章《向著第一個百年目標邁進》,寫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之際,被視為“十三五”規劃前的重要的指向性論述。
為了實現中國夢,我們確立了“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第一個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個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是“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四個全面”戰略指導下的第一個五年裏,中國未來五年有三個規律不容忽視: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這是“向著第一個百年目標邁進”的三個方向。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
儘管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在國際上時有耳聞,但著名經濟學家魯比尼表示,外界對中國股市暴跌的驚慌反應是“過分的、沒有道理的、缺乏理性的”。LinkedIn聯合創始人霍夫曼認為,中國是全世界最適合創業的地方之一。這裡已經有了許多創業的決心、熱情和好點子。
任仲平文章指出: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發展,是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的發展,是“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這意味著,在經濟發展中要保持戰略定力與戰略眼光,做到蹄疾步穩、行穩致遠。
訪美期間,習近平在中美企業家座談會上強調,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穩中向好,不僅體現在速度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上。現在,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0%;一些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加快形成,高技術産業增速明顯快於整個工業,信息、文化、健康等消費需求旺盛,經濟發展方式正從出口和投資驅動向內需驅動加快轉變。
好的生態環境,不能在我們手裏破壞
在雲南大理洱海邊,習近平説,“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乾淨清澈。”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是習近平對環境保護的真情“表白”,“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説,“好的生態環境,一定要珍惜,不能在我們手裏受到破壞”。
而這要求經濟發展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
2015年初,被稱“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實施。環保理念的變革,由立法目的的表述可見一斑:過去是“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現在則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於“美麗中國”“綠色化”的一系列探索,聯合國副秘書長阿奇姆·施泰納如此評價:“中國在生態文明這個領域中,不僅是給自己,而且也給世界一個機會,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朝著綠色經濟的轉型。”
在大理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習近平説,“這裡環境整潔,又保持著古樸形態,這樣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記得住鄉愁。”
山青水綠,才記得住鄉愁。
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習近平深諳此道,2013、2014、2015年在武漢、北京、杭州考察時,他都專門走訪了當地的規劃展覽館,聽解説,看專題片,在沙盤邊駐足。
在北京展覽規劃館考察時,他表示,網上有人給我建議,應多給城市留點“沒用的地方”,我想就是應多留點綠地和空間給老百姓。
“十三五”規劃的起點亦在於老百姓。
今年以來,習近平在各地調研時的講話也多次談到這一話題。
2月,在中國延安幹部學院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時,習近平指出,我們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這就是我常説的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涵義。
5月,在浙江,習近平指出,要堅持經濟發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6月,在貴州,習近平指出,“十三五”時期是我們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
7月,在吉林調研時,習近平指出,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見面、對賬,來不得半點虛假,既要積極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承諾了的就要兌現。
10月,在第17次中央深改組會議上,習近平強調,要把改革落準落細落實,使改革更加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群眾。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基本的物質需求滿足了,人們會要求在社會中有更多的參與。
“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讓矢志追求夢想和幸福的人民心裏更有底。
“四個全面”戰略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四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接下來,是“四個全面”戰略指導下的第一個五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就是第一個百年目標。
習近平就任總書記三年來,去的最多的就是貧困地區,每到一處總是大力支持地區發展,鼓勵老百姓奔小康。
當今世界大國,習近平應該説是少有的真正當過農民的領袖。因而,這樣的大國領袖,最懂得貧窮的苦。
今年1月,習近平到雲南調研,邀請獨龍族的群眾到賓館,“我來見大家,就是鼓勵你們再接再厲,也是給全國各族人民看:中國共産黨關心各民族的發展建設,全國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奮鬥,共同奔向全面小康。”
因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曾説:“改革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而是政治的常態。”
有媒體統計,自2014年1月第一次中央深改組會議召開至今,中央深改組會議共召開17次,審議及審議通過84份文件,即平均每隔1個多月就會召開一次會議。這84份文件雖然各有側重,但都直指改革中的“硬骨頭”。中國改革只有開始,沒有結束,改革是一場革命,一旦發動就不能停滯,更不能倒退。
在訪美、訪英期間,習近平也多次提到“十三五規劃”和改革創新,提升開放水平。
除了改革,法治也是習近平常常挂在嘴邊的話題。
在英國議會發表講話時,習近平也表達了他的法治理念:“現在,中國人民正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吸收中華法制的優良傳統,也借鑒世界各國法治的有益做法,目標就是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進程。”
一系列冤假錯案的糾正,一大批老虎蒼蠅的消亡,一攬子法律法規的修訂、出臺,開弓沒有回頭箭,全面依法治國,已在路上。
還記得,在上任伊始的首個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曾指出:“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性交點,哪怕新的環境雲譎波詭,哪怕新的問題紛亂冗雜,人們有理由相信,在“四個全面”戰略指導下,未來的5年,中國將向著第一個百年目標邁進,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軍。
文/司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