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二戰期間上海猶太難民的中國老鄰居憶當年

中國新聞新華網 2015年06月12日 15:5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1945年夏天的一個傍晚,我聽見弄堂裏傳來一片喧嘩聲。我探頭望去,許多猶太人正在弄堂裏手舞足蹈,唱啊、跳啊、叫啊,第二天我才從大人們那裏知道,日本侵略者投降了,我們的猶太鄰居們不用再東躲西藏了,他們可以自由地去他們想去的地方了。”

  5月8日是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勝利日”,當天上海虹口提籃橋社區舉辦了“提籃橋地區猶太難民中國老鄰居座談會”。回憶起當時自家弄堂裏的那歡慶一幕,76歲的上海老阿媽李惠榮記憶猶新。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納粹分子在歐洲瘋狂迫害猶太人,但中國上海為這些飽經磨難的猶太人提供了一個溫暖的避風港。1933年至1941年,先後有數萬名猶太人赴上海避難或尋求中轉,他們中的大部分後來居住在上海虹口提籃橋地區設立的“無國籍難民限定居住區”,即虹口隔離區。在水深火熱的戰爭中,中國老百姓與猶太難民同甘共苦,結下深厚友誼。

  李惠榮幼年時的家位於提籃橋地區的“三益村”,這是虹口隔離區內猶太難民聚居點之一,也被稱為“外國弄堂”。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這條弄堂內的100多戶居民中,九成以上是猶太人,其餘10來戶是中國人,形成了一種戰時雜居狀態。

  “當時日本人設立隔離區,實際限制、剝奪了猶太人的自由,這也是一種加害,這樣的狀態持續數年,直至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種種證據顯示,當時與猶太人相處和睦、結下了深厚友誼的是隔離區裏的中國居民。”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館長陳儉説。

  李惠榮對記者説,當時中國人和這些猶太鄰居相處得非常好,弄堂裏有一家猶太難民開的麵包店,生意還不錯,經常排起長隊。“我們這些中國小孩也會去湊熱鬧,圍著買麵包的隊伍捉迷藏,這些來買麵包的猶太人時常會逗逗我們,有時還和我們一起捉迷藏。”

  與中國人交朋友的一對猶太夫婦,令李惠榮印象最深,“他們還經常邀請我們到家裏去玩,平時見到了總會塞給我們一些糖果、點心”,“猶太夫妻還為我和我的小夥伴拍了照”。李惠榮一邊説著,一邊從衣兜裏掏出一個疊得方方正正的小紙包,從紙包裏拿出了這張照片。

  照片上,李惠榮和另外兩個小女孩身穿短袖,並排坐在麵包房門口的臺階上,眼神略帶好奇和羞澀。麵包房的玻璃窗上依稀映出一個人拿著照相機拍照。“那個拍照的就是那對猶太夫婦中的丈夫,這是我們幾個中國小孩人生中第一次拍照,覺得很稀奇,戰爭結束後,我一直珍藏著這張照片,時不時都會拿出來看看。”

  同樣家住提籃橋“三益村”的葛政榮、葛政家、葛政美則向記者講述了另一段與戰時猶太難民結下的友誼。“我父親去世前特地囑咐,家裏的這幅畫是當年猶太難民臨走時送給我們的,一定要保存好。”

  記者看到,這幅油畫雖然已有70多年曆史,但畫面依然清晰。畫中人物在前排、一群駱駝跟在後面的沙漠裏行走,右下角落款處寫有“EUGENBEACH”的字樣,木質雕花的畫框紋路鮮明。

  葛家三兄妹如今還依稀記得,小時候父母説起這幅畫的故事:抗戰勝利後,租住在家中的一對猶太難民伕婦在離開上海前特地把這幅挂在墻上的畫送給葛家父母。

  “第二天走的時候,這對夫婦一邊拖著皮箱、一邊還和我父母擁抱,不停地邊走邊向我們揮手告別”,葛家兄妹説,父母與猶太難民的這段友誼十分難得,近70年來這幅畫也成為整個家族的“傳家寶”。

  上海科學院歷史所副所長王健對記者説,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和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猶太難民當年在上海不僅順利融入了弄堂生活,同時還與中國人患難與共,實施自救、互救,留下了歷史上的一段佳話。“相比之下,這場戰爭的發動者,特別是侵華日軍在上海所實施的一系列暴行,對雜居於隔離區的中國人和猶太人而言,都是無法抹去的戰爭創痛。”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