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舍福爾德:亞洲或首先形成“中國世紀”

國際新聞參考消息網 2015年03月05日 18:0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參考消息》記者文史哲3月5日報道 對於“中國世紀”的提法,德國著名經濟學家、法蘭克福大學經濟理論史終身教授貝爾特拉姆·舍福爾德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超越美國是難以逆轉的趨勢,但中美在居民富裕程度上的差距依然巨大,而這也是中國經濟繼續發展的潛力和空間所在。

  中國經濟超美難以逆轉

  《參考消息》:您認同世界從2015年開始進入“中國世紀”的説法嗎?

  舍福爾德:用購買力平價來比較不同國民經濟總量的方法比較常見,也具有客觀性,不過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方法有一個很顯著的問題,就是不同國家的國民有不同的商品需求或對同一商品的需求程度並不相同,此時的價格就沒有足夠的可比性。

  總體而言,用國內生産總值(GDP)來衡量一國經濟的發展程度已經受到很多批評,因為這樣的指標難以反映出經濟發展給社會帶來的福祉。例如,GDP計算了軍事開支,但沒有計算環境、生態的損失,也很難反映出個人生活的質量。

  中國的經濟規模超越美國是難以逆轉的趨勢,以不同的方式計算,可能超越的時間點不同,但沒有太大必要確認一個準確的時間點。

  經濟規模的總量顯示出國家的實力,但人均收入水平更能反映出一國人民真正的富裕程度。中國人口是美國的大約4倍,即使經濟總量相等,中國人均收入也只有美國人的1/4,居民富裕程度的差距是中美經濟的主要差別,也是中國經濟繼續發展的潛力和空間所在。

  《參考消息》:那麼,您認為世界輿論場為什麼會一再出現“中國世紀”這一説法?

  舍福爾德:有這個提法可能還是受到近現代以來世界權力中心變遷歷史的影響。當年世界的經濟中心從西班牙、葡萄牙轉移到荷蘭,再到英國,後來是美國。所以現在人們猜測下一個世界經濟中心將是在中國。但這麼類比是否合適呢?我是有點懷疑的。

  《參考消息》:您認為中國迅速增強的影響力從何而來?中國與其他國家相比,主要的發展優勢在哪?

  舍福爾德:一方面,來自中國本身強勁增長的經濟實力,另一方面也許與中國在世界上尋求資源相關,比如中國在非洲的戰略就讓人印象深刻。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可能是唯一從“借鑒型經濟體”發展為具有獨立研發創新能力的經濟體的國家。另外,中國的國內市場之大也是他國難以比擬的。

  培育具世界競爭力行業

  《參考消息》:要想實現真正的“中國世紀”,中國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舍福爾德:從德國的經驗來看,尤其重要的一點是應在發展過程中培育出本國具有世界競爭力的行業,這樣才能支撐經濟的長遠發展。當年德國依靠規模效應取勝的行業,幾經升級換代,成為德國在世界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的支柱行業。

  對於中國來説,居民對提升生活水平的消費品還有很大的需求,而且中國還有很大的空間來採取措施滿足這種需求,這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主要動力。另外,中國規模經濟的紅利並未完全用完,而且經濟發展地區不平衡,中國政府的做法是將之前東部發達地區的生産能力轉移到中西部,令中西部的居民富裕起來,這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

  另外,我認為要出現世界的“中國世紀”,首先得在亞洲形成“中國世紀”,文化是一方面,另外也意味著亞洲要在擺脫美國干預的條件下開啟和平的融合進程。

  《參考消息》:那您覺得美國將會如何面對中國崛起,中美兩國在未來會和平共處嗎?

  舍福爾德:中國的經濟崛起是不容置疑的,中國、美國、歐洲、俄羅斯這些大型經濟體在原材料、環境問題等方面的矛盾會越發突出,因此更需要互相對話、合作來解決問題。

  《參考消息》: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緩,而美國經濟復蘇勢頭強勁,您怎麼看中美兩國的經濟發展趨勢?

  舍福爾德:當前中美經濟相比較,美國的一大優勢是其科技發展的活力,這一點美國至今領先世界。但中國的原創能力也越來越強,潛力非凡。實際上,目前中國的發展階段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德國、意大利等國很相似。那時德國經濟已經起飛,但人均收入和福利程度都不及美國,德國主要依靠鋼鐵、汽車和機械製造業發展規模經濟,最終縮小了和美國的差距。

  《參考消息》:您認為中國的發展對於德國和歐洲意味著什麼?

  舍福爾德:中國經濟的發展對德國和歐洲是有好處的。但由於歐洲內部各國與中國經濟的關聯度不同,如果中國的影響力過於強大,也有可能導致歐盟內部就對華政策出現分歧。

  《參考消息》記者文史哲3月5日報道 對於“中國世紀”的提法,德國著名經濟學家、法蘭克福大學經濟理論史終身教授貝爾特拉姆·舍福爾德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超越美國是難以逆轉的趨勢,但中美在居民富裕程度上的差距依然巨大,而這也是中國經濟繼續發展的潛力和空間所在。

  中國經濟超美難以逆轉

  《參考消息》:您認同世界從2015年開始進入“中國世紀”的説法嗎?

  舍福爾德:用購買力平價來比較不同國民經濟總量的方法比較常見,也具有客觀性,不過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方法有一個很顯著的問題,就是不同國家的國民有不同的商品需求或對同一商品的需求程度並不相同,此時的價格就沒有足夠的可比性。

  總體而言,用國內生産總值(GDP)來衡量一國經濟的發展程度已經受到很多批評,因為這樣的指標難以反映出經濟發展給社會帶來的福祉。例如,GDP計算了軍事開支,但沒有計算環境、生態的損失,也很難反映出個人生活的質量。

  中國的經濟規模超越美國是難以逆轉的趨勢,以不同的方式計算,可能超越的時間點不同,但沒有太大必要確認一個準確的時間點。

  經濟規模的總量顯示出國家的實力,但人均收入水平更能反映出一國人民真正的富裕程度。中國人口是美國的大約4倍,即使經濟總量相等,中國人均收入也只有美國人的1/4,居民富裕程度的差距是中美經濟的主要差別,也是中國經濟繼續發展的潛力和空間所在。

  《參考消息》:那麼,您認為世界輿論場為什麼會一再出現“中國世紀”這一説法?

  舍福爾德:有這個提法可能還是受到近現代以來世界權力中心變遷歷史的影響。當年世界的經濟中心從西班牙、葡萄牙轉移到荷蘭,再到英國,後來是美國。所以現在人們猜測下一個世界經濟中心將是在中國。但這麼類比是否合適呢?我是有點懷疑的。

  《參考消息》:您認為中國迅速增強的影響力從何而來?中國與其他國家相比,主要的發展優勢在哪?

  舍福爾德:一方面,來自中國本身強勁增長的經濟實力,另一方面也許與中國在世界上尋求資源相關,比如中國在非洲的戰略就讓人印象深刻。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可能是唯一從“借鑒型經濟體”發展為具有獨立研發創新能力的經濟體的國家。另外,中國的國內市場之大也是他國難以比擬的。

  培育具世界競爭力行業

  《參考消息》:要想實現真正的“中國世紀”,中國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舍福爾德:從德國的經驗來看,尤其重要的一點是應在發展過程中培育出本國具有世界競爭力的行業,這樣才能支撐經濟的長遠發展。當年德國依靠規模效應取勝的行業,幾經升級換代,成為德國在世界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的支柱行業。

  對於中國來説,居民對提升生活水平的消費品還有很大的需求,而且中國還有很大的空間來採取措施滿足這種需求,這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主要動力。另外,中國規模經濟的紅利並未完全用完,而且經濟發展地區不平衡,中國政府的做法是將之前東部發達地區的生産能力轉移到中西部,令中西部的居民富裕起來,這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

  另外,我認為要出現世界的“中國世紀”,首先得在亞洲形成“中國世紀”,文化是一方面,另外也意味著亞洲要在擺脫美國干預的條件下開啟和平的融合進程。

  《參考消息》:那您覺得美國將會如何面對中國崛起,中美兩國在未來會和平共處嗎?

  舍福爾德:中國的經濟崛起是不容置疑的,中國、美國、歐洲、俄羅斯這些大型經濟體在原材料、環境問題等方面的矛盾會越發突出,因此更需要互相對話、合作來解決問題。

  《參考消息》: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緩,而美國經濟復蘇勢頭強勁,您怎麼看中美兩國的經濟發展趨勢?

  舍福爾德:當前中美經濟相比較,美國的一大優勢是其科技發展的活力,這一點美國至今領先世界。但中國的原創能力也越來越強,潛力非凡。實際上,目前中國的發展階段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德國、意大利等國很相似。那時德國經濟已經起飛,但人均收入和福利程度都不及美國,德國主要依靠鋼鐵、汽車和機械製造業發展規模經濟,最終縮小了和美國的差距。

  《參考消息》:您認為中國的發展對於德國和歐洲意味著什麼?

  舍福爾德:中國經濟的發展對德國和歐洲是有好處的。但由於歐洲內部各國與中國經濟的關聯度不同,如果中國的影響力過於強大,也有可能導致歐盟內部就對華政策出現分歧。

  (2015-03-05 15:50:00)

  《參考消息》記者丁小溪3月4日報道 肯尼亞中國問題專家馬查裏亞就“中國世紀”話題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中國世紀”從2012年便已經開始,其標誌是中國將經濟實力與公開影響全球的地緣政治力量相結合。他表示,西方歷時約500年的全球統治已基本終結,世界是時候接受新的安排了。

  穆內內·馬查裏亞是肯尼亞著名中國問題專家、美國國際大學國際關係專業教授,同時擔任肯尼亞中非關係論壇主講人。

  西方500年統治已基本終結

  《參考消息》:施蒂格利茨認為,從2015年開始世界進入“中國世紀”。您認同他的觀點嗎?

  馬查裏亞:施蒂格利茨關於“中國世紀”的説法只是驗證了一個長期存在的地緣政治事實。這個事實可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作為全球大國的美國,一直處在螺旋式下降階段,但它並不願承認這一點。美國繼續堅稱,它天生就是全球領袖,世界其他國家都希望接受美國的領導,儘管事實與此相反。其次,中國一直在不斷超越由美國領導的“理論上的西方世界”,但與此同時,北京不願公開承認這一點。

  從這個角度來看,2015年並不是“中國世紀元年”,因為這一情況在3年前就已經出現了。2012年,果敢而堅毅的習近平在北京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他並不熱衷於掩飾中國的實力。在我看來,從2012年開始,中國就將其經濟實力與公開影響全球地緣政治力量的舉動結合了起來。

  《參考消息》:您認為世界輿論場為什麼會一再出現“中國世紀”這一説法?

  馬查裏亞:世界輿論場擁有一些“全球權力經紀人”,他們承認中國是一支需要認真對付的力量。關於“中國世紀”的説法多次出現,意味著世界已經接受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能力正在全面增強的事實。首先,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的事實顯示了中國毋庸置疑的經濟實力,也迫使所有大國都跑到中國做生意。“中國世紀”的説法意味著很多西方媒體已經默認,西方歷時約500年的全球統治已基本終結。是時候接受新的安排了。

  三種思想推動中國崛起

  《參考消息》:您認為中國經濟、政治影響力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馬查裏亞:自從1949年以來,中國崛起大概可以歸因于彼此互補的三種思想。首先,在1949年至1977年這一時期,中國的思想與毛澤東息息相關,人們關注的是國內政治團結以及在國際舞臺上戰勝一切不平等的堅定決心。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不得不抵擋來自“西方世界”及其原本意識形態上的盟友蘇聯的威脅。

  第二種思想是為一個政治安全和自信的中國提升其所需的經濟實力。1978年至2012年這一階段,在很大程度上與鄧小平息息相關。走出政治動蕩階段的中國執行了一種新的思想,那就是通過聚焦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由主義經濟學來提升經濟實力。

  中國執行了鄧小平提出的兩大成功戰略。第一個戰略是大量引進科學技術和經濟理念,並對其進行調整,以適應中國的發展環境,或是為其添加“中國特色”。中國沒有再犯閉關鎖國的錯誤,而是決心以不具威脅性的方式進入世界其他國家,這也就是鄧小平提出的第二個發展戰略——韜光養晦。這一精心策劃的戰略産生了積極的效果,確保其他國家不將中國視為威脅,因此中國能夠在相對平等的基礎上與其他國家實現共贏。

  第三種思想傾向於將上述兩種思想——毛澤東的政治推動力和鄧小平的經濟發展能力——結合起來,其代表人物是習近平。毛澤東和鄧小平是現代中國的奠基人,習近平是那一代中國人的孩子,他同時推動兩種力量發展。在國內,他提出了治理中國的“四個全面”戰略部署,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在國際舞臺上,習近平積極推動“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這一大國外交戰略要求中國大規模進入全球,包括經濟、文化、基礎設施、軍事、地緣政治等所有領域。習近平和中國高層領導人到訪了世界很多國家,讓這些國家感受到了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

  影響力增強惠及非洲

  《參考消息》:施蒂格利茨認為,在全球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形成過程中,美國需要重塑外交政策,調整“重心”,不再對中國進行遏制。您對此有何看法?

  馬查裏亞:中國或許正處在重塑現有全球秩序的最前線,但它並不是唯一這樣做的國家。世界普遍存在對“西方觀點”的不信任情緒。西方國家在全球範圍內犯下許多錯誤,因而讓很多國家和民眾産生了怨恨情緒,這種怨恨如今正在變得越來越深。當今世界存在一種對西方命令的“反抗”精神,這一現象變得越來越普遍——尤其是自20世紀末以來。

  華盛頓需要重新制定對華政策,但它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在這個領域調整“重心”。美國應該重新審視與世界其他地區打交道的方式,找到其影響力不斷下降的原因。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曾經進行過此類反省。如今美國需要再次進行反省,只是這一次美國已經因失去世界第一的寶座而受到更嚴重的削弱。這種削弱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也是地緣政治、可信度以及軟實力的削弱。

  《參考消息》:您如何看待中國目前在非洲的存在?非洲如何看待中國日益增強的影響力?

  馬查裏亞: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在非洲的發展也是相對較好的,當然也面臨一些挑戰,包括如何執行雙方簽署的一系列宏觀和微觀層面的合作協議。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中國不斷增加的影響力給非洲國家帶來了社會經濟和國際政治層面的利益。中國一直是非洲各類投資的助推器,例如中國在當地興建的基礎設施幫助打通了大陸偏遠地區的對外交流網。其他一些大國擔心可能失去非洲的寶貴資源,也迅速加入這一行列,忙碌于“開掘”非洲資源。隨著産品單位成本的下降,普通人很有可能得到更多利益。中國在非洲的存在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北京可以在涉及非洲相關問題時為非洲説話,這主要是為了回擊西方的策略和詭計。總而言之,中國在非洲的發展很有可能將繼續産生積極作用。

  (2015-03-04 10:04:00)

 

  無論“中國世紀”是否已到來,中國現在最重要的是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圖為2014年9月30日,位於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的中國金融信息中心大廈外立面打出“中國夢”字樣。(攝影 丁汀)

  《參考消息》駐新加坡記者馬玉潔3月3日報道 針對施蒂格利茨“2015年是中國世紀元年”的説法,新加坡國立大學鄭永年教授認為,西方對中國的“捧殺”和“棒殺”一直就存在,而中國當前面臨的問題仍然很多。“中國世紀”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如果中國能夠認真執行十八大以後所設計的改革方案,“中國世紀”完全可能出現。

  鄭永年教授是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長年從事中國內部轉型及外部關係研究。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曾任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

  “捧殺”和“棒殺”一直存在

  《參考消息》:最近施蒂格利茨發表在《名利場》雜誌上的文章稱,從2015年起,世界將進入“中國世紀”。您是否認同他的這個説法?

  鄭永年:總體來説,西方對中國永遠有兩派,一個是唱衰中國,一個是認為中國正在崛起,就像王岐山講的——“捧殺”和“棒殺”。施蒂格利茨是我的朋友,我們可以辯證地來看待他説的這個問題。他作為一名外國學者,我覺得他對中國的了解並不見得全面,他接觸的都是政策層面的東西。中國從政策層面來看確實很好,每一屆新政府每年都有新政策推出,但是光有一個好政策,沒有執行也很麻煩。中央政府頂層設計都非常好,但不落地就等於沒有。外國專家欠缺的,正是他們往往忽視的政策執行程度。

  關於“中國世紀”的討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一直有,也一定會繼續爭論下去,因為中國正在崛起之中,變化確實很快。即使現在中國經濟高增長時代過去了,但比起其他國家,增長幅度還是很高。中國影響力大了,確實可以説是“中國世紀”到來了。

  但是從中國領導人來説,他們很冷靜。從購買力平價來看,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經濟體,但老百姓會説,他們要看自己生活有沒有實際改善。另外,中國當前面臨的問題仍然很多:經濟下行、環保問題、地緣政治等。

  內部制度崛起是根本

  《參考消息》:那您覺得“中國世紀”有可能到來嗎?

  鄭永年:從世界經濟的大歷史來看,或者從經濟總量上來看,“中國世紀”是完全有可能到來的,但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現在中國兩位數的高增長已經結束,如果在接下來的10~15年,經濟可以在6%~7%的增速水平上實現較為穩定的增長,就是所謂的新常態,中國就能夠跳出中等收入陷阱,那麼“中國世紀”就可以實現,但前提是不能犯習近平主席所説的“顛覆性錯誤”。如果能夠將十八大以後所設計的改革方案執行到位,建立一個清廉的好政府,發揮良好的作用,完善社會和法制建設,“中國世紀”完全可能出現。

  《參考消息》:創造“中國世紀”首先應該做的是什麼?

  鄭永年:一個大國真正的崛起是內部制度的崛起,外部的崛起只是內部崛起的外延。我們説內憂外患,如果沒有內憂就不會有外患。以前英美的崛起也是內部的崛起,因此首先是內部制度的建設。中國長期以來保持了GDP的高速增長,但光看GDP並沒有什麼好驕傲的。鴉片戰爭以前就是“中國世紀”。1820年,當時中國GDP佔全世界的30%,西歐七國才佔7%。但僅僅過了20年,清政府就被英國打敗了。

  美國在真正崛起以前,內部制度已經非常完善。美國之所以能夠保持大國的地位,在於它良好的企業和科技創新制度,社會充滿活力,人才制度好。中國的崛起與美國不同。中國的崛起得益於良好的政策。改革開放之後,良好的政策帶動了經濟發展,釋放改革紅利,但社會法治制度仍然缺失。現在經濟發展放緩,消費社會仍未建立起來,這是因為社會制度仍然不夠完善。希望中國的崛起是像唐朝那樣非常開放的崛起,而不是像明清那樣閉關鎖國,崛起之後就開始衰落了。

  與周邊分享發展紅利

  《參考消息》:目前也有很多學者針對中國崛起提出“中國威脅論”,您認為如果出現“中國世紀”,從外部環境上將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鄭永年:在這個時代,中國不論是內部的崛起還是外部的“走出去”,都要比西方殖民時期難得多,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我們可以從歷史上來分析。英國的崛起是通過海洋貿易,經歷了上百年;而美國的老大地位則是通過兩次世界大戰,英國主動讓出而獲得的。我們還要看德日崛起失敗的歷史,它們選擇通過戰爭的方式,並最終走向了失敗。

  中國的崛起首先不能走德日的戰爭路線。與英國相比,中國既是海洋國家,又是陸地國家,面臨的形勢更加複雜。而相對於美國,中國目前面臨的地緣政治要繁複得多。美國的地理位置很簡單,但中國周邊幾十個國家,地緣政治很複雜。

  目前來講,中國崛起不僅僅是中國樂不樂意的問題,更是其他國家願不願意接受的問題。國際環境對我們不是很有利,“大國一崛起,小國就害怕”,這是我們面臨的問題。

  《參考消息》:在整個世界版圖中,中美兩國的關係目前是非常受到關注的。您如何看待中美關係?

  鄭永年:中美關係已經超越了雙邊關係,成為關乎世界秩序的關係。其實整體來看,兩國關係不錯,新型大國關係並不難建立,因為中美經濟上互相依賴,也沒有直接的地緣政治衝突。中國沒有擴張的野心,也並沒有把美國趕走的意思。中美之間的矛盾主要是中國與美國盟友間的矛盾,兩國之間的矛盾是可以解決的。如果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處理得好,中美關係就能維持得不錯,反之亦然。中美關係是世界整體關係的支柱。

  中國現在在對外關繫上找到了很好的方式:同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針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則建立“一帶一路”。中國與老殖民主義不一樣,它是要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基礎設施。

  《參考消息》:您提到中國面臨的地緣政治比較複雜,您認為應當採取怎樣的方式才能夠讓世界相信中國所遵循的是和平崛起路線?

  鄭永年:美國主導整個美洲時創造了拉美國家的依附性法則,這種法則導致了拉美國家畸形的發展,它們提供廉價勞動力,自己的工業産業發展不起來。那麼,中國就應該尋求一種更加健康的崛起方式,與周邊國家分享發展紅利。“一帶一路”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大國的崛起要承擔國際責任,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要探討它能為發展中國家做些什麼。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豐富的經驗,有助於周邊國家發展國內經濟,而中國也有能力做。儘管“一帶一路”不好做,但我相信中國能夠做好。

  (2015-03-03 12:07:00)

  《參考消息》駐莫斯科記者 岳連國3月2日報道 近日,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中國問題專家雅科夫·別爾格爾就“中國世紀元年”這一話題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別爾格爾認為,2015年完全可以被認為是“中國世紀”的開端,世界領袖角色逐漸轉移給中國的時代已經開始。在與美國的角逐中,中國的優勢將逐漸拉大。

  世界領袖角色已經開始轉移

  《參考消息》:從上世紀末以來,“中國世紀”的提法就不斷出現。世界輿論場為什麼一再出現“中國世紀”的討論?

  別爾格爾:在世界範圍內出現並越來越廣泛使用“中國世紀”的提法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意義。這一提法的實質是人類社會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即人類歷史長河中,美國在全球各領域佔有絕對領先地位的時代逐漸結束,世界領袖角色逐漸轉移給中國的時代已經開始。

  毫無疑問,領袖更替不會瞬間完成。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有時所需時間會以數十年計算。在一些情況下,這種過渡甚至長時間無法被人們完全意識到。譬如,美國在走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道路過程中就遇到過這種情況,這一進程早在1872年就已經開始,那一年美國經濟總量首次超過英國。但是在此後很長時間內,這種領先地位表現得不太明顯,也沒有完全轉化為某種對國際事件産生的影響。談到“中國世紀”,面臨的情形則不同。我們不僅能夠準確記錄“中國世紀”的開始,還可以進一步觀察到其形成過程。當然,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仍會保持相當大的國際影響力,但是美國的影響力已經不再佔有絕對優勢。

  《參考消息》:那您認為2015年是“中國世紀”元年嗎?如果是,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如果不是,為什麼?

  別爾格爾:2015年完全可以被認為是“中國世紀”的開端。這不單單是因為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經濟已經超越美國經濟並開始逐漸拉大領先優勢,當然在任何情況下這一重要因素都不能被低估;但更為重要的是,今年中國將進一步貫徹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有關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的主要目標,這將毫無疑問地成為“中國世紀”形成過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標誌。其目標是:到20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時,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週年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與此同時,“中國世紀”到來的另一標誌是中國領導人提出的有關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重要倡議,從今年開始將得到落實。這些倡議在中國被稱為“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些新倡議的最重要特點是:中國不把自己的發展模式強加給他國,並且邀請其他國家開展互利合作和發展夥伴關係,以便推動建立國際新秩序。

  “中國世紀”和“美國世紀”的本質區別是:“中國世紀”中的領袖不追求霸權主義,只希望成為平等夥伴中的“領頭羊”。

  中國發展模式最符合本國實際

  《參考消息》:中國經濟、政治影響力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主要的發展優勢在哪?不足之處是什麼?

  別爾格爾:促進中國經濟迅速增長的主要因素在於中國正確利用戰略機遇和自身優勢。中國採用的是最符合本國實際情況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將市場配置資源的優勢與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作用有機結合起來,激發了廣大民眾的創造性,使數億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工業和建築領域獲得就業機會,有助於利用全球化優勢發展本國經濟。

  中國取得這些成就的速度快於許多西方國家。所有這些巨大的變化只用了一代人時間就達到了,在西方達到類似目標則需要幾代人的時間。

  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兩位數的超高速增長也帶來一些眾所週知的負面後果。當前中國實行的深化改革政策致力於消除這些不足,降低經濟增長帶來的資源和能源消耗,使經濟增長更為合理,為民眾創造更為理想的生態和社會環境。

  《參考消息》:要想實現真正的“中國世紀”,中國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別爾格爾:重要的是,確保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措施得到有效實施。中國應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許多國家都跌入這一陷阱。中國應建立一系列法律、政治、社會和經濟制度,確保在維護社會穩定、領土完整和主權基礎上實現國家長期可持續發展。中國需要建立和鞏固有利於和平發展的外交和國際架構。在加強自身硬實力的同時,中國應鞏固自身軟實力,提高自身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在國際上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

  中國仍是世界經濟“火車頭”

  《參考消息》: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緩,中國進入調整經濟結構的深水區。您認為中國經濟會否持續高速增長?美國經濟近來復蘇勢頭強勁,美國將繼續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嗎?

  別爾格爾: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有客觀、也有主觀原因。首先這與中國勞動力狀況有關,以前廉價勞動力曾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但是目前中國勞動力已經不再廉價。中國勞動力和一系列其他生産要素越來越昂貴,這提高了産品成本,降低了中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使世界經濟增速放緩,這導致出口作為中國經濟增長另一“火車頭”的形勢惡化。從主觀角度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沒有通過擴大投資人為加快經濟增長,而是通過犧牲部分增速,推動經濟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

  應該指出的是,為實現到202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使經濟年均增速略超過6%就足夠了。只有非常少的國家能達到這樣的經濟高增速。這一增速可以使中國繼續保持世界經濟“火車頭”的作用。在與經濟增速未必超過3%的美國的角逐中,中國的優勢將逐漸拉大。

  《參考消息》:俄羅斯如何看待中國的崛起?中國的發展對俄羅斯意味著什麼?

  別爾格爾:民調結果顯示,絕大部分俄羅斯人認為中國是偉大且友好的鄰邦、俄羅斯的戰略夥伴,並高度評價中國取得的經濟成就。對於許多俄羅斯人來説,中國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堅定不移地努力實現民族復興方面是令人鼓舞的榜樣。中國主張建立更為合理的國際秩序,尊重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和願望。俄羅斯對與中國建立牢固的合作關係充滿期待。

  隨著中國經濟總量迅猛增加的趨勢,“中國世紀”是否到來成為世界關注焦點。圖為2014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舉行升國旗儀式的莊嚴場面。(攝影 姜潤邈)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