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作者:淩國華
急管繁弦又一時,千門楊柳破青枝。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更加注重民族復興的“頂層設計”,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四個全面”著眼于國家治理理論與治理實踐的有機融合,既強調頂層設計的科學指導,又兼顧具體實踐的可操作性,引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民族復興的重要里程碑。“小康”,這個炎黃子孫追逐了千百年的偉大夢想,被中國共産黨人賦予了新的時代意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小康社會”應該是“全面覆蓋”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諸方面,包括城市與鄉村的不同地域,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所有社會群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囊括全地域、全群體、全方位的小康,讓發展的成果惠及所有領域、地域和群體。中國夢就是讓每個中國人有更出彩的人生。
全面深化改革是民族復興的必經之路。全面深化改革是對社會資源配置格局的一次重新調整,是對政府、社會、個人三方關係格局的重新審視和定位,是對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有力因應。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逐漸進入改革的深水區和攻堅期,留下的大多是難啃的“硬骨頭”,“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動靈魂還難”。這就要求我們堅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果毅,敢於啃硬骨頭,敢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敢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敢於擔當時代賦予的重任。
全面依法治國是民族復興的制度保障。法者,平之如水,觸不直者而去之。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這是實現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題中之意。從設立國家憲法日、強化憲法實施,到科學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普法等一系列過程,從法治精神在公共治理理論和實踐中的不斷凸顯,從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頂層設計,從把法治建設成效納入官員政績考核,我們不難發現,法治的紅利進一步得到激發和釋放,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不竭動力。
全面從嚴治黨是民族復興的組織保證。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中流砥柱,黨這個領導核心必須加強自身建設。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區和攻堅期,在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等“四種考驗”和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等“四種危險”帶來的巨大挑戰下,一些黨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出了問題,給中國共産黨的集體形象抹了黑,給民族復興事業帶來嚴重消極影響。因此,全面從嚴治黨刻不容緩,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肅清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作風頑疾,必須壯士斷腕、猛藥去疴,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鍛造一個作風硬朗的堅強領導核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是四位一體的戰略佈局,歸根結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步,探明“全面深化改革”的進取路徑,強化“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保障,鞏固“全面從嚴治黨”的組織保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將書寫新的壯美篇章。(淩國華)